正文 第三章 26歲的朝鮮太上皇

對高麗人一以貫之的「事大主義」不能飽漢不知餓漢飢地簡單予以鞭撻。蕞爾小國,強鄰環伺(中日俄),你不讓人事大莫非事小不成?

朝鮮李朝,建立於朱元璋時期,與明清相始終,已延續近六百年。

明清易代,高麗人覺得滿人入關是「用夷變夏」,自己成了華夏文明的最後一方凈土,朝使訪華時經常抒發一下「使者遙尋秦地界,夷人驚怪漢衣冠」的感慨。

除此之外,基本上還算是安分守己的屬國。

時至晚清,天朝的版圖囊括了緬甸、暹羅(泰國)、越南、琉球、高麗、蒙古和西藏。這些「化外之地」被分為兩類,A類如蒙古、西藏,歸理藩院管,派駐大臣;B類如高麗、越南,俯首稱臣,按期朝貢,新王即位必須上報接受中國皇帝冊封。

對此,翰林院侍講學士周德潤解釋得很清楚:守在四夷。

以琉球守東南,以高麗守東北,以蒙古守西北,以越南守西南。與國同休戚,弭禍於未萌。

屬國作為外線,拱衛國門,擱古代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歷史已經發展到英法聯軍動不動就直插北京兵臨城下的近代,西方列強心態正常的說你和這些屬國是友好睦鄰,不正常的就說你在殖民人家。

既已成為燙手的山芋,最好的選擇其實是尊重地緣政治,協助這些小國逐步實現獨立,受國際公法的保護。這樣,即使某國想染指,他國也會幹預,遠強於「妾身不明」,最終還是不免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具體到朝鮮,坐到談判桌上的三方是中日俄。

對俄國而言,朝鮮意味著擁有不凍港的太平洋出海口。

對日本而言,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是天皇每晚做夢的主題。

對大清而言,不管誰佔領了朝鮮,兵鋒所指,威脅的都是滿人的龍興之地東三省。

客觀來看,雖說十九世紀末列強如雲,恨不得是個小強就來吃清朝的豆腐,但大多屬於渾水摸魚型,打個劫通個商也就罷了。

除了日俄。

祖上就有矛盾,賊惦記你,一天到晚花痴般垂涎你家領土。尤其是俄國,蠶食鯨吞,持之以恆;日積月累,手法熟練。

於是,趁新疆發生回亂時,俄國眼疾手快地霸佔了伊犁。

當左宗棠抬著棺材用兵新疆時,日本又見縫插針地跳了出來。不知是不是兩國事先串通好了要演「東成西就」。

1879年,明治維新剛剛開始十一年,日本吞併了本島南邊的琉球國,改為「沖繩縣」。

琉球自洪武五年(1372)起隸屬中國,納貢從未中斷,但在萬曆三十年(1602)又向日本稱藩,開始腳踩兩隻船,一踩就是二百七十年……

終於踩出了事。

以前只是劈腿,現在直接跟那男的把證都扯了,這要是個沒談過戀愛的,估計得操板磚捉姦,血濺當場。

可惜,清朝國庫空虛,西北又在跟俄國干仗,為免腹背受敵,不得不承認了這個既成的事實。

這已是日本第二次明目張胆的挑釁。

早在1876年,日本就以朝鮮拒絕邦交為借口,出動兵艦脅迫其簽訂通商條約。清政府作為宗主國,到讓人心寒,以息事寧人的態度指示朝鮮簽訂了《江華條約》。

外患倒逼內政。

此時的朝鮮國王是李熙,繼承的是他伯父李昇的王位。李昇沒娃,就讓他弟弟李昰(shì)當「大院君」(攝政王),輔佐年方十二的李熙執政。

整個一「宋宣故事」。看來《春秋》學得很不好,由此可以證明,孔子不是韓國人。

家庭矛盾很快出現。大院君思想保守,閉關鎖國,抓起權來一個頂倆。可孩子大了不由爹,誰叫你給娃許了個高智商美女當老婆呢?

明成皇后閔慈英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夫君李熙,那時,她還叫閔妃。

閔妃對時局的洞察遠較公公敏銳。她知道,清廷這棵大樹已經靠不住,獨立自強是朝鮮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其實,開化自強也是李鴻章給朝鮮開的藥方。

對朝的通商交涉都由北洋大臣主管,北洋大臣又是直隸總督的兼差,李鴻章身上擔子不輕。

在同時代的官員里,李鴻章是唯一敢把洋人當猴耍的。而且人就好這口,美其名曰「以夷制夷」。

他將這套縱橫之術傳給朝鮮,勸導李熙開放門戶,同西方各國次第立約通商,以牽制日本,防範俄國。

琉球問題給李鴻章提了個醒:在日本看來,朝鮮比琉球重要得多。琉球或可不爭,朝鮮則勢在必得。而反觀清國,鬆散的朝貢關係早無實利可圖,卻授人以口實,遺禍於將來。既如此,不如尊重《萬國公法》,讓這些曖昧的小國獨立自強,成為大國之間的緩衝帶。這樣一來,雖無宗主國之虛名,但仍可暗中遙控,為我所用。

可惜,李鴻章算準了國際形勢,對朝鮮國內潛滋暗長的政治鬥爭卻估計不足。

以閔妃為首,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為骨幹的「開化黨」主張效法日本,進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對於這幫以日本為後台,鼓吹脫離中國的親日勢力,大院君在保守派閔泳翊(yì)、閔泳穆的協助下,嚴厲彈壓,終於成功彈出一個「壬午兵變」。

1880年,朝鮮通過了「開化自強」的方針,在清政府的斡旋下相繼同美英德法等國簽訂了通商條約。

同時,閔妃集團借軍制改革費盡心機地削弱大院君的權力,不僅裁汰了大院君手創的「親軍營」,還組建了以日本人為教官的新軍「別技營」。

當然你會問,大院君是木偶嗎,任人宰割?

事實上,由於大院君拒絕開放,李熙又日漸長大,清政府便拋棄了老古董轉而扶持國王。

怎奈李熙生性軟弱,權柄就此旁落到閔妃手中。

其實,大院君知人閱世這麼多年,早就修鍊成一塊辣手摧花的老薑。你不是要改革嗎?我按兵不動,讓你可勁跳,等你把上上下下都得罪乾淨了,再以救世主的面目出來打掃戰場。

果然,由於新軍在裝備和待遇上遠高於舊軍,激起了後者的強烈不滿。

為平息情緒,當局給欠餉已逾一年的漢城駐軍發放餉米。

結果發出了事。

餉米中摻了砂石和糠皮,不堪食用。

這事換做袁世凱處理,手段肯定迥然不同。

如果一件東西值一塊錢,砍到九毛九,東西不會變,得到的還是那個東西,所以要砍;如果一個人的服務值一塊錢,砍到九毛九,雖然成交了,得到的服務卻可能降低了,所以不能砍,要主動給他一塊一,就能得到超值回報。

寧可不發先拖著,留個念想,也比徹底傷了人心強。

於是,憤怒的士兵把糧庫的庫直吊起來打了個生活不能自理。

更二的是兵曹判書(兵部尚書。為免僭越宗主國之嫌,朝鮮六部均稱「曹」)閔謙鎬,專門負責火上澆油,逮捕了為首鬧事的士兵,矛盾迅速激化。

一幫變兵跑到軍械庫搶了武器,攻佔監獄,又到大院君府上喊冤。

老戲骨按捺住心中的激動,一副退休老幹部不問世事的模樣,好言寬慰,還貌似不經意地提醒變兵:此事是閔妃勾結日本人所為。

陰風煽得很成功,變兵們紛紛發飆,見人就殺。

先是閔謙鎬等開化黨官員被亂刀砍死,接著日本使館被佔領,日籍教官全部死於非命。閔妃要不是跑得快,假扮宮女逃出王宮,早就被剁成了肉泥。

漢城大亂,政局癱瘓。

好孩子李熙又六神無主了,趕緊叫老爸出面維持大局。

大院君重新主政,恢複軍制,補發欠餉,一場兵變方告平息。

然而,日本駐朝公使倉皇逃跑的背影告訴觀眾:還沒完,完不了。

明治政府得悉事變經過後,當即決定舉兵入朝,脅迫朝鮮謝罪賠款、割地簽約。

清廷駐日公使黎庶昌偵知後,兩次急電署理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樹聲(李鴻章因母親去世,丁憂在家)。一口氣跑到忠清道(朝鮮全境分為八道,相當於八省。稱「道」是因為藩屬國的行政區劃要降一級。忠清位於半島西南部)的閔妃也派人趕往天津,通知正在出使中國的金允植向清廷求救。

於是,幾個常年在某時報上寫專欄的又興奮了。

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張佩綸壓根沒出過國,分析起日本來居然跟日本人似的如數家珍,最後得出一個日本軍隊「去中國湘、淮各軍遠甚」的結論。

雲南道監察御史鄧承修上來就是一句「扶桑片土,不過內地兩行省耳」。

對日本的國力和野心有著清醒認識的,還是李鴻章。只有他清楚,日本早已不是明治維新前的日本了。

而在慶軍營中,針對朝鮮,一直流傳著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案:廢藩置縣,劃入版圖。

據說是張謇提出的,得到了吳長慶的認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