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死神母親(1) 奧羅拉·羅德里格斯和希爾德加德·羅德里格斯

複製的希爾德加德·羅德里格斯的照片總是顯示出一個恬靜和胖乎乎的姑娘,一副愚痴女孩不可救藥的外表。她是胖,這點無庸置疑,但她一點也不呆傻,而是相反:她是一個具有超凡智慧的天才少女。至於恬靜,我懷疑在她一生中曾否有過真正平靜的一瞬間。表象惑人,在這個如此隱密和骯髒的故事裡更是這樣。

1933年6月9日,在希爾德加德的母親殺害她之前,認識她的人都形容她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快樂的女孩。與她母親堂娜奧羅拉,一個冷漠和令人反感的女人,完全相反,她在那位出眾的女兒身旁根本微不足道。她們倒是總在一起,但如果考慮到女孩幼小的年紀和那個時代的習俗,那根本談不上令人奇怪。——可怕的事情隱藏到最後。

我猜想事情從堂娜奧羅拉出生時開始,她於1880年前後生於費羅爾鎮,是一個有怪人名聲的律師之女(她的全家都被認為有點古怪)。奧羅拉沒上過學,但從她父親專門研究烏托邦社會主義著作的圖書館裡學到許多東西:歐文,聖西門,傅立葉和他的農業合作社,或叫「法郎吉」,所有那些馬克思之前的改革家,在十九世紀初試圖創造新的社會模式,對一個突然被工業化摧毀的世界的痛苦和垂死給予一個答覆。那些閱讀使奧羅拉心裡冒出一種革命的渴望;從她的瘋狂中冒出把自己視為人類拯救者的救世主衝動。

她的一個姐姐單身生下一個男孩,把孩子留給家人,自己去了巴黎。十四歲的奧羅拉對那個孩子付出了全部。從他是個嬰兒起就對他說話,給他唱歌,為他彈鋼琴。一天男孩突然把手放在鍵盤上,開始胡亂彈奏像似音樂的東西。那個孩子就是佩比托·阿里奧拉,當時作為鋼琴家獲得了國際聲譽的著名神童。當最初的成功開始時,他母親從巴黎回來,把孩子帶走,這是讓奧羅拉無法原諒的事情:她確信是自己那種痴迷的教育手段造就了佩比托的早熟。這可能是真的;遠離了她,佩比托作為鋼琴家開始消沉,直至一事無成。——歷史上充斥著大量相似的例子,那些從小受特殊方式的培養,以便最大限度地施展他們天賦的男孩和女孩(像波爾加姐妹,出類拔萃的象棋選手)。但奧羅拉解釋此過程的方式已經自大得令人憂慮:"我感覺到自己的靈魂如何附到這個孩子身上以及他的靈魂如何成型。"這不是描寫一種教育方法,而更多的是一種魔鬼的佔有。

○奧羅拉·羅德里格斯和希爾德加德·羅德里格斯死神母親奧羅拉已經有了在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鎮創辦一個「法郎吉」的企圖,但在與她外甥的經歷之後,她設想了一個對她一生來說更加宏偉的計畫:她將不滿足於改革社會,而是要創造一類新的個人(「我是即將誕生的新人類的曙光」①)。她將生一個女孩,對她進行特殊教育,使她成為人類的拯救者;因此奧羅拉不再是聖母瑪利亞,上帝順服和被動的工具,而是新救世主的真正創造者。總之,奧羅拉想當上帝。

①在西班牙語中「奧羅拉」的意思是「曙光」,「晨曦」——譯註。

父母的去世為她提供了一筆足以富裕生活的年金和必要的自由以實施她的計畫。她完全冷靜地為那未來的女兒尋找合適的父親,那人好像是一個名叫阿爾韋托·帕利亞斯的冒險家、神甫、海員和作家。奧羅拉與他「毫無快感地」同房了三次,一旦確定自己已懷孕,她便前往馬德里。那是1914年,歐洲剛爆發大戰。於是當世界陷落時,在那種動蕩和末日的氛圍中,一個旨在做光明前途之先驅的女孩誕生了。母親給她取了希爾德加德這個炫耀的名字,意思是「智慧的花園」。

奧羅拉愛自己的父親,以病態的激情詛咒自己的母親。她通常仇視婦女,對男性也感到厭惡,雖然在其荒唐言行中還是賦予男性一個優越的地位:在這點上她一直是極端地世俗。如果她希望自己的救世主是女性,那是因為「沒人比女人更迫切地需要被拯救了。不管承認這點有多痛苦,這是人類最壞的一點」。她也說過這樣的話:「女性通常缺乏靈魂。有些動物擁有比女性更高雅的靈魂。」說真的,在她之前,博學的騎士、高尚的哲學家和著名的思想家也說過此話,但誰也沒有把他們視為瘋子。

我想說的是,奧羅拉·羅德里格斯的妄想狂符合她那時代的偏見和形勢。因為是女性而缺乏正規教育的她,是十九世紀資產階級——剝奪了女性所有生存空間的一個階級和一個世紀的典型女兒。當承擔自身的女性就意味著放棄做人時該如何處之?因為具有文化志向、聰明、獨立或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甚至對事物具有自己的觀點,這些都不屬於女性;但如果你不願適應那種殘缺的女性模式,那你就是一個妓女,一個病人,一個怪物。奧羅拉把這種殘忍的衝突解釋為幻覺領域:她認為自己所擁有的胳膊和前臂,脖子,鎖骨,腿和大腦是"男性的",她的心臟,乳房,臀部和胯部是「女性的」。混合及變異的她將創造「第一個自由女性」。

奧羅拉以一種狂熱的方式投身此事;比如,懷孕時為了不讓胎兒受罪,她在床上每小時改變一下姿勢;她從希爾德加德出生的第一天起就開始訓練她,像訓練一個動物似的。所以她堅持跟嬰兒對話,讓她挑選帶彩色字母的桶。不滿三歲的希爾德加德就能正確地說話和寫字;八歲時掌握了四門語言(法語,德語,英語和西班牙語),精通哲學和性教育問題(一門她母親讓她從很小時候起就學習的課程,因為她說"女人因為性而墮落")。十四歲時她投身公眾生活,加入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勞動者聯合總會」(UGT),開始在《社會主義報》上撰文;該報的主編安德烈斯·薩沃里特不知道希爾德的年紀就發表了這位女作者的第一篇文章,當他認識她時驚呆了,並斷言她會成為「國際社會主義的一個偉大人物」。三個月後,她被一致推選為「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副書記。那時她已經成名。

在接下來幾年中,她的名氣逐漸增大,一邊不斷開展活動;她寫文章,在全國召開大會和講座。當然那是狂熱的年代:1931年宣布成立了夢想的共和國,像其他許多西班牙進步人士一樣,希爾德也積极參与。但形勢越來越艱難。1932年共和國政府開槍鎮壓了工人的遊行,殺害婦女和兒童,把一百名發生衝突的勞動者流放到撒哈拉沙漠。希爾德那時十七歲,剛讀完法律專業(雖然仍在上大學,但現在她學醫),對「西班牙工人社會黨」懷有越來越多的疑問。她出版了一本題為《馬克思錯了?》的書,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尖銳和博學的批評,因此被開除出"社會主義青年團"。她又加入「聯邦黨」,在《大地》上撰寫一系列引起強烈爭議的批評社會主義者和政府的文章。她甚至收到威脅性的匿名信。奧羅拉後來說就是在那個時候她買了日後結束希爾德生命的那支手槍——諷刺的是這是出於保護她女兒生命的目的。

①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英國作家——譯註。

②哈夫洛克·埃利斯(1859-1939):英國散文家,醫生——譯註。

在那最後一年,希爾德加德成立了「性改革聯盟」,出版了另外兩本書,在大不列顛、德國、法國聞名。與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①和著名性學家哈夫洛克·埃利斯②保持活躍的通信,他們被她迷住了,兩人都請求她去英國,希爾德加德決定聽從他們的建議。英國之行是她結局的導火索。

然而衝突由來已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希爾德加德漸漸厭惡了母親貪婪的佔有慾。表面上她受教育是為了自由,但實際上她是母親的一個傀儡,一個奴隸。「不從解放自己開始的人就不能想去解放任何人」,她在被害之前不久的一個講座中說。據說她柏拉圖式地愛著「聯邦黨」的書記,一位叫阿韋爾·貝利亞的年輕律師。但我認為,她是愛上了愛情,愛上了做她自己的可能性。她面前擁有整個人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