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熱情的孤獨(2)

1792年12月底沃斯通克拉夫特到達巴黎。1793年1月國王路易十六被砍頭;9月開始恐怖統治。在大革命最初幾年的陶醉中,一大群婦女以為《人權宣言》也包括了她們。她們到處創辦婦女俱樂部,出版宣言,有過一些社會辯論。但羅伯斯庇爾的獨裁統治結束了民主和人道主義興起的這一切。

在克萊爾·托馬林撰寫的沃斯通克拉夫特的長篇傳記中,很容易發現巴黎的那個時刻何以成為一種生活和一個時代的高潮,瑪麗的生活與她那個世紀的沉浮密切相關。就這樣,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法國擺脫了她的最後偏見,深陷情網,投入一個三十九歲的美國冒險家吉爾伯特·伊姆雷的懷抱,他英俊,快樂,懂得生活,是那種通常在動蕩的歷史時刻湧現出的、易變而又輕浮的人物。和他在一起,瑪麗發現了肉體的快樂,她很快就懷孕了。

為了躲避恐怖統治,瑪麗來到訥伊②避難,在那裡度過了三個月的蜜月,享受完美的愛情。而在巴黎,婦女俱樂部被禁止,她的朋友們的頭顱在滾動。女權主義者奧蘭普·德·古熱和瑪儂·羅蘭被砍頭(後者登上斷頭台的時候說了這句著名的話:"自由,多少罪行以你的名義犯下"),被羅伯斯庇爾判處死刑的孔多塞,躲在一個簡陋的公寓里繼續寫關於婦女權利的文章,直到被發現和逮捕。他寧願在入獄的第一晚服毒自殺,也不願死在斷頭台上的公開恥辱中。瑪麗為這一切而難過,但伊姆雷的懷抱太甜蜜了:在鮮血和恐怖中,她仍然是幸福的。懷孕的瑪麗在訥伊的鄉間散步,孤獨而幸福地遊歷凡爾賽被遺棄的宮殿(幽靈般灰塵飛揚的大廳),而世界在她周圍潰散。

然而伊姆雷的愛是那樣短暫和不真實,跟他的性格相符,因此當瑪麗生產的時候他已經厭倦了:他出走英國,開始與一個女演員同居。於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怨恨的激情達到了病態的地步:她追他到倫敦,向他哭訴,向他提要求。她還兩次試圖自殺,一次服阿片酊,另一次跳入塔姆河。"你在折磨我",伊姆雷甚至對她說出這樣的話。瑪麗對他的痴情的確令人窒息。但應該考慮到當時瑪麗邁出的一步意味著什麼:現在她是一個"放蕩"的女人。女性的命運是殘酷和狹隘的。瑪麗從瑞典來信談到她新出世的女兒法妮:"一想到她的性別將受到壓迫和依賴的處境我就苦惱。"二十二年後,法妮服阿片酊自殺,兌現了她母親的擔憂。

我們正接近突兀的結尾。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伊姆雷拋棄所造成的痛苦和恥辱逐漸減輕,三十七歲時瑪麗與她的朋友威廉·葛德汶開始了一場戀愛關係,他和她一樣是作家和民主人士。很快她再次懷孕,兩人隨即結了婚,儘管結婚後他們仍然繼續住在各自的公寓里。1797年8月底,未來的《弗蘭肯斯坦》的女作者出生;10天後,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因產後感染而病逝。只活了三十八歲。

瑪麗死後,葛德汶傷心得失去理智,他出版了瑪麗所有的作品,包括寫給伊姆雷的信。他試圖以這樣的方式來悼念自己的妻子,但社會上已經颳起反動的風,保守派利用瑪麗生活的不規矩(她的自殺企圖,她不道德的性關係)來消除對她的紀念。他們把她魔鬼化,嘲笑她,貶低她作品的意義。一個半世紀間,他們得以把她埋葬在一個合適的自圓其說的粗淺印象中:她是一個瘋子,一個可憐蟲,一個不道德的女人,一個女權主義者;女權主義者都是不道德的,倒霉的,瘋狂的。

瑪麗死時正在創作她的第二部小說《瑪利亞或女人的不幸》,在這本書中她講述了一名婦女的駭人經歷,她丈夫為了擺脫她,把她關進一所瘋人院(看來這是那個時代英國相當普通的一種情況:已婚婦女是丈夫的一項財產,她缺乏任何權利)。小說開頭貶義地參照了那時十分流行的哥特小說:她說,那些充滿幽靈的城堡的恐怖,與女主人公身處的"絕望邸宅"的恐怖相比,總之,與生活本身的可怕相比,根本不算什麼。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僅僅二十年後她女兒瑪麗·雪萊將創作一部讓她那麼惱火的哥特小說。但《弗蘭肯斯坦》是一本非常優美的小說,在那個痛苦的怪物身上一些人看到被屈辱的婦女的象徵。"當人類鄙視我時我還得尊重他嗎?"那個怪物說。"不管我在哪裡看到幸福,我都不可改變地被排除在幸福之外"。這是十九世紀受世俗和偏見束縛的婦女所經歷的被排除在生活之外(不可能有一個完滿的生活)的相同感覺。得過一百年後,歐洲人才允許婦女上大學,婦女投票權則直到進入二十世紀後很久才取得(西班牙是在共和國期間,法國是在1945年)。瑪麗·雪萊的動人怪物只要求一種平等的人的待遇,但沒有人理解他,他最終死在北極巨大的孤獨中,獻身於自我的火祭壇。他像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那樣,在萬分的不被理解和遭受冷漠中仍滿懷理性和激情。

參考書目

○克萊爾·托馬林:《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蒙特西諾斯出版社。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為女權辯護》,伽特德拉出版社;《瑪利亞或女人的不幸》,W W 諾頓出版社。

○邦妮·安德森,朱迪思·津澤:《婦女的歷史》(第二、三卷),批評出版社。

○E 施密特:《法國大革命歷史導言》,伽特德拉出版社。

○埃德蒙·伯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里亞爾帕出版社。

○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拉艾荷特出版社和普拉薩&哈涅斯出版社。

○詹姆斯·博斯韋爾:《塞繆爾·約翰遜的生平》,企鵝出版社(倫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