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人生 武林至尊

事實上,從獲得諾貝爾獎的學者教授到販夫走卒,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從黃土高原到美利堅,從老人到孩童,各個階層各個地方,都有金庸迷。金庸是中國人(華人)的金庸。本世紀以來,有哪一個中國作家能獲得如此廣泛的接受?有哪些作品能寫得這般雅俗共賞呢?

《龍虎鬥京華》可謂「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之作。何謂新派,柳蘇先生解釋得極為精當:

《俠影下的梁羽生》

1955年,金庸技癢,涉足「武林」,一出手便是《書劍恩仇錄》,也登在《新晚報》上。從此欲罷不能,一直到七十年代才退出「江湖」。他總共寫了十四部三十六冊長、短篇武俠小說,依年代順序,排列如下:

其時,香港發生了一次著名的拳師比武事件。擂台設在澳門,整場比武只不過打了幾分鐘,以太極派掌門人一拳打得白鶴派掌門人鼻子流血而告終。這個新聞使得港人大為興奮,街頭巷尾,無不在討論這件事。《新晚報》認為此事大有噱頭,可以招徐讀者,便在比武的第二天,刊出要連載武俠小說的廣告。重任落在梁羽生的身上,他構思了一天就開始寫作。這樣,邊寫邊登,完成了《龍虎鬥京華》,大獲讀者的歡迎,掀起了不小的武俠小說熱潮。

②《碧血劍》

這個創作量與倪匡、古龍相比,也許不算多。但須知,金庸在創作這些小說時,正是他創辦《明報》之時,繁雜的事務,足以使一般人無法應付。金庸卻能在辦報之外,一手寫小說,一手寫社評,近二十年如一日。他下午寫小說,晚上寫社評,而且,他的小說與社評都屬一流。如果沒有他的社評和小說,《明報》能否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恐怕有大大的疑問。

⑭《鹿鼎記》

⑧《鴛鴦刀》

金庸小說的一大重要貢獻是,矯正了五四以來新文藝的歐化惡習,真正寫出了漢語的神韻。早在五十年代,金庸就意識到了語言問題的重要。他指出:

⑨《連城訣》

金庸的作品,完全打破了「純文學」與「通俗文學」的界線。在這裡,一切都是融會貫通的,都是直指人心的。你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界線、區分都沒有什麼意義。一種濃厚的悲天憫人的情懷,洋溢於其間。這是一種所有偉大作家都具備的情懷。

查禁歸查禁,郭靖、黃蓉這些人物卻早已深入人心。

寫了那麼多武俠,又被人稱為「大俠」,金庸會不會武功?且聽他自己的表白:

金庸在《鹿鼎記》的前面,痛斥「文字獄」的專橫與暴虐。這種中國歷史上古已有之的心態,蘊含著統治者對於文化和知以的仇視,對於自由人格的恐懼,歸根結底,是愚民政策的一種表現。大陸的十年浩劫,將此種「傳統」發揮到極致。而在台灣,相同的思維方式也在各項文化政策中隱約可見。

沈登恩找出「查禁目錄」,才知道金庸的小說全在查禁之列。但幾乎誰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查禁,反正「上頭」是這樣規定的。也許查禁官本人就愛讀金庸小說,但他只能照章辦事,毫無辦法,「上頭」的規定動不得。至於「上頭」是誰,又是模糊不清的,反正有這麼一個「上頭」,他的指示必須執行,如此而已。

在現代武俠小說家中,金庸無疑地具有宗師的身份,是名副其實的「武林盟主」。他不但是現代武俠小說形貌的塑造者——金庸以後的武俠小說作家恐怕沒有不受他影響的——尤其可貴而難為其他作家所企及的,是他極其廣博的史地與古典文學的知識,以及對人性的深刻了解。他能毫不費力地寫出內容真實而豐潤,意境深遠而切理的作品,使他的武俠小說能在消遣之外,別有系人心弦之處,因而具有充分的文學價值。

台灣兩大報紙《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還看沈登恩的回憶:

⑩《倚天屠龍記》

④《射鵰英雄傳》

金庸是用自己的生命創作的,他不重複前人,也不重複自己。

他在傳統思想的模式里注入了新的血液,為武俠文化的現代化作出了嘗試。特別是通過郭靖、楊過、令狐沖等鄙薄權欲的少年英雄,高揚了尊嚴、獨立的人格自由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人類「進步的惟一的可靠的源泉」。

金庸描寫的性情世界,極盡人性之曲奧,郭靖與黃蓉、楊過與小龍女、令狐沖與任盈盈、丁典與凌霜華等人的愛情,傾倒了無數讀者。

⑤《神鵰俠侶》

金庸是這樣說的:「我認為文學主要是表達人的感情。文學不是用來講道理的,如果能夠深刻而生動地表現出人的感情,那就是好的文學。……畢竟小說還是在於反映人生的,我認為歸根結底情感還是人生中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所以,應該側重於反映人生經驗中最重要的情感問題。」

⑬《笑傲江湖》

①《書劍恩仇錄》

⑪《天龍八部》

可見他的書名都曾經過詳細周密的思索,不是隨便安上去的。他在擱筆後又花了大約十年的時間修改潤色,其創作態度之嚴肅,可與任何偉大的文學家相比。

在世界文學史上,幾乎沒有哪一位作家曾用別國的文字寫過一部偉大的作品。英文與法文十分接近,許多英國人從小就會說法文,但沒有一位英國作家曾用法文寫過一部偉大的作品。當然,寫寫普通文章是並不難的,困難之點是在於文字中許多微妙的地方,許多只能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區別,那是外國的作家所不能掌握的。據我寫《書劍恩仇錄》的經驗,因為這是一部以清代為背景的小說,所有現代的語彙和觀念我是以絕大努力來避免的,比如我設法使用「轉念頭」、「尋思」、「暗自琢磨」等來代替「思想」、「考慮」;用「留神」、「小心」等來代替「注意」等等。這部小說只是一部娛樂性的通俗讀物,但我想,法國德國那些漢學家們,儘管他們對《尚書》、《楚辭》、《詩經》極有研究,而我許多古書讀也讀不大懂,然而他們未必能分辨「留神」與「注意」之間細微的差別。無所謂的通俗小說已是如此,論到真正的文學著作,那更是重大的事了。

金庸小說所用的筆法,不是純白話文,而是中國傳統小說特有的筆法。《射鵰英雄傳》開始的一段,活脫是《水滸傳》的手法,甚至用了「遮莫」這樣的字眼。但運用得恰到好處,絕不阻礙現代讀者對小說的欣賞。雖然不是純白話文,但是口語化的程度,甚至還在白話文之上。

新派武俠大師

激蕩兩岸風雲

⑥《飛狐外傳》

著名學者夏濟安非常愛看武俠小說。在金庸尚未寫武俠前,他就對朋友說:武俠小說這門東西,大有可為,因為從來沒有人好好寫過。並說將來要是實在沒有其他辦法,他一定想法子寫一寫。後來,他在台灣看到《射鵰英雄傳》,就說:「真命天子已經出現,我只好到扶餘國去了。」

金庸曾將自己十四部作品的首字連成一幅對聯:

金耀基教授說:「我相信,能把中國過去的小說、文學材料,運用這樣自如者,查先生是沒有人比得上的。」

倪匡則更是熱情洋溢地讚歎:「一遍又一遍看金庸小說,每看一遍,都擊桌驚嘆,嘆為觀止。」「金庸的小說,總評語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後』。」

⑦《白馬嘯西風》

一直到1979年9月之前,金庸的小說在台灣,仍列在「查禁」之列。實際上,從七十年代開始,金庸小說已通過各種非正式渠道流入寶島,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遠景出版社發行人沈登恩先生回憶: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武俠小說是不是文學呢?」金庸說:「我個人覺得,不論哪一種小說,是不是文學作品,屬哪一類小說,沒有多大的關係。問題是一部作品是否能夠感動人,有沒有意義,而不是在於它是不是用武俠的方法來表現。……也有人問武俠小說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看,我覺得最主要的大概是武俠小說比較根據中國的傳統來著手。它寫的是中國社會,更重要的,它的價值觀念,在傳統上能讓中國人接受。它寫的是中國人的道德倫理,有濃厚的民族色彩,這是吸引中國讀者的一個原因。」

據說,蔣經國在任行政院長時,曾在一次年末記者遊園會中,與海外學人曆數《射鵰英雄傳》中的英豪。嚴家淦(曾作過國民黨的總統),也派侍衛到出版社找《射鵰英雄傳》來看。孫科在生病時,念念不忘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連國民黨的新聞局局長宋楚瑜私底下也向沈登恩借閱《射鵰英雄傳》。儘管如此,金庸的書仍莫名其妙地被查禁。

1977年左右,沈登恩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應當解禁金庸作品。幾經周折,終於在1979年9月,沈先生得到一紙公文,說明「金庸的小說尚未發現不妥之處」,同意遠景出版社在台灣出版金庸的小說。從此,台灣出現了金庸熱。

③《雪山飛狐》

五十年代中期,金庸脫離《大公報》後,曾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