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百九十七章 見證者們

中海油是三桶油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公司,由於業務被限制在了海洋石油方面,現實迫使他們必須增強自己的技術實力。但是,1994年的中海油也不過才成立了12年時間,除了一些政治性的產品,他們根本沒有積累多少的技術。

就是引進的技術,想要搞明白都是非常困難的,以國外的經驗,一名剛開始接觸海洋石油裝備的技術員,至少需要四五年時間,完成相當於碩士和博士生的全部課業,方能具有做研究助手的基礎,而在1982年的中國,想找一名本科水平的技術員都不容易。

雖然這個年代的企業人都很刻苦,但是,七八十年的中國教育堪稱悲劇,除此以外,知識來源的匱乏也阻礙了大家的自學。像是施萬可這樣的非核心技術人員,除了中海油自己掌握的技術,對於世界領先的技術,根本是想接觸一下都難。

這就是1994年。

在這個年代裡,無數的央企想弄張外國的落後設計圖都要求到外交部里去,某些級別很高的軍工大廠轉型做冰箱造彩電的時候,只能照著外國畫報上的模樣設計,或者乾脆就做成蠢笨的長方形,偶爾找到一台外國的好產品,還不敢貿貿然的拆開,生怕拆掉了裝不回去,當場臨摹一張把手的圖形就心滿意足。

重型裝備的追蹤研究就更難了,西方國家和公司的防範是一方面,中國公司能夠籌集的資金是另一方面。這個年代裡,許多研究所一年的經費只有百萬元人民幣,開支了人工和基礎維持費用以後,剩下的錢都不夠做理論研究的,稍微昂貴一點的實驗就要申請排隊再等待……

籌集外匯當然更難了,雖然到了94年,外匯已經沒有像是80年代那麼稀罕了,但仍然很緊張,中央還是不會將如此重要資源大量批給研究機構,因此,即使是中央直屬的研究院,也不一定買的起外國期刊。

是的,許多地廳級的研究院連專業範圍內的外國期刊都買不起,訂一本期刊幾美元,一年就要幾十美元,將有名的定一圈,幾百上千美元就出去了,更別說要讀懂期刊,就不得不做實驗驗證。

由於90年代的中國科技水平全面落後於世界,越是尖端的技術實驗,就越需要用外匯從國外採購材料和設備,而即使花費巨資採購了材料和設備,得到的研究結論,也不過是驗證了國外同行的論文,或者重複了國外同行的產品罷了,基本不可能獲得直接的回報。

而若是只買期刊不驗證,也是沒有意義的。一來二去,少數幾個有條件的大型研究院也會減少這方面的投入,有這些錢,他們更願意投入到有創新的理論項目上去。

中海油有出口原油的收入,手頭上自然寬裕一些,也曾做出了不少東西,如海上鑽井平台,他們80年代的時候很輕易的就做出了2代。然而,石油系統是超貴也超速發展的項目,中海油沒有繼續三代的海上鑽井平台,他們要做四代的成本就要比同期的大華和外國公司高,時間和人力要求同樣如此。

施萬可曾經參加過海上鑽井平台的研發,但也僅止於2代的產品,更新的鑽井平台他上去過,可外國公司根本不讓他仔細看,連到甲板以下都不一定允許。

站在大華的鑽井平台上,施萬可不希望得到否定的答案,可他又真的看一看。施萬可心裡明白,這或許是最好的機會了。

下一次,哪怕是中海油派人來學習,他也不一定能排進隊伍里。不過,若是自己能領先一步,說不定就能成為相關領域的「權威」。

這種90年代的學術權威非常多,任何一名學者若是懂得外語,再能弄到幾本外國期刊,小做幾個跟蹤實驗,差不多就能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引用還不會少。

要說價值,也不能說人家學術權威就不權威了,至少,人家是讀過外文原版論文的人。

楊明猶豫了一下,又看了看錶,最後點頭了。大華實業的鑽井平台距離世界一流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現在使用的深水鑽井平台,僅僅是能用的水平而已,並不擔心被偷師。

若無意外,大華實業和中海油應當會將井水不犯河水的狀態延續下去。

施萬可樂的握緊楊明的手,捏出了幾個印子,才給其他四人打了聲招呼,就往甲板下面去,王德煌一看,笑道:「得,咱們也別休息了,都下去參觀吧。楊主任,我們都下去可以吧?」

「不能拍照,盡量不要干擾大家的工作,其他隨便。」

「蘇董到了通知我們。」王德煌還記得自己的工作,叮囑了一聲,才跟在施萬可身後。

楊明喊來了平台的監督員,讓跟在幾個人的後面,既是做嚮導,也是免得他們做些不恰當的事。

鑽井平台下方很擁擠,狹窄的樓梯和狹窄的通道貫穿始終,除了滲透而來的陽光,就像是在潛艇里一樣。

其實,設計思路也是差不多的,純鋼結構的鑽井平台造價不菲,海面上的建築越重,對海面下的支架的要求就越高,為了儘可能的多放採油和鑽探裝備,生活區和通道都只能見縫插針,即使如此,鑽井平台的造價也是相當的高,國產化70%以上的情況下,大華實業仍然要為每個鑽井平台準備上千萬美元。

憋仄的空間里,似乎永遠都充斥著噪音。人與人說話無時無刻的都在吼,中石油和中海油的五個人下到裡面,渾身都不自在。

施萬可甘之若飴,他是真的做海洋石油研究的,如今雖然做了不少的行政工作,但在中國,行政和學術並不一定要分家,好的學術水平助推行政級別上升是經常性的事,進到鑽井平台內,他自然一門心思的記憶和思考。

其他四人就沒有這種覺悟了,中石油的三個人不用說,都自以為要一輩子在陸上轉悠了,中海油來的另一個傢伙則是純粹的行政官員,對海上鑽井平台缺乏基本的概念,所以,在施萬可仔細看布置看設備的時候,別人更多的是在觀察鑽井平台里的工人。

由於石油沖壞了井架的緣故,平台目前有工人80多,50多人是原屬於中方的工人,20多人是從巴庫附近雇來的前蘇聯或歐洲工人,大部分人都忙忙碌碌的渾身漆黑,只有少數幾個輪休的工人,能坐在搖搖晃晃的中間連接處,略顯悠哉的喝杯咖啡或茶。

從鋼鐵骨架上看出去,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卻也稱得上是無敵大海景。

王德煌探究的打量著他們。

坐在咖啡桌上的,有俄羅斯人,有亞塞拜然和哈薩克人,也有南美人和西歐人。

石油工人就是東奔西走的職業,哪裡有石油就往哪裡去,英國北海開採石油的時候,中東許多石油小鎮人去樓空,後挪威時期,英國的工人又紛紛往那邊跑。中國石油人也經歷了從玉門到大慶,從大慶到東營,繼而再到四川和新疆的過程。鐵人王進喜就是土生土長的玉門人,但到了2010年以後,采空了油田的玉門已成鬼城,大批的大院雜草叢生。

巴庫原本就是一個石油城,隨著大量的外國公司進駐,也不免吸引了東西歐的石油工人。

這些外國工人在大華實業都屬於臨時工的性質,水平卻是不錯,承擔著修復和維護海上鑽井平台的任務。

這個日產7萬桶的單井,已經超出了大華的鑽井平台的承受能力,每天要維修的地方不計其數。

喝了一會咖啡,圍在桌旁的幾名南美人就說著家鄉話,回工作崗位去了,一會兒,又換幾個英國人過來喝紅茶,吃鬆餅。

王德煌等人在鑽井平台下方呆了兩個小時,直到蘇城回來,他才驚覺的問道:「我怎麼好像沒看到中國工人?有專門休息的地方?」

靠著鋼架子休息的監督員笑了:「這麼小的鑽井平台,怎麼可能設專人休息的地方。」

「那是分時間休息?」

「休息的確是分時間休息,不過,現在比較忙,人手又不夠,咱們的工人就發揚作風,減少了工間休息。」監督員說著擔心他們誤會,又說:「減少工間休息是工人自發的,也會給加班費的。」

王德煌臉色嚴肅起來,道:「開闢新油田是很艱苦的工作,沒有吃苦的準備是堅持不下來的。多好的設備,最後還是少不了人。」

「是啊,雖然是我們自己的鑽井平台,但每天的租金還是要算到成本里的,大家都想早一點將油田找到。現在好多了,見到了原油,大家都放心了。」監督員說到此處,臉上的笑容掩都掩不住。

對石油人來說,最好的褒獎就是原油了。

王德煌等人也是從石油大會戰的年代過來的,曾經的激情歷歷在目,不禁心有所感,脫口問道:「聽說,你們勘探出了一個超級油田,有這回事嗎?」

這就是他此行的目標了,判斷大華實業的油田規模。

監督員是基層幹部,心裡也沒有太多的想法,笑笑道:「有多大我說不準,比瑟坦大是肯定的。我在瑟坦工作過,所有指標都比我們現在差的多。」

王德煌一邊順著只有人寬的樓梯向上慢慢爬,一邊有意識的笑道:「你們的單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