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山河猶在 二、太子終於當上了皇帝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十五,楊貴妃被縊死後,玄宗即將從馬嵬驛出發。此時隨行的大臣只剩下韋見素一人,其他人都不知去向。玄宗傷感不已,於是就任命韋見素之子韋諤為御史中丞,併兼任置頓使。但隨駕人員卻為前往何地而發生了分歧。大多數將士們都說:「楊國忠謀反被殺,而他的部下親信都在蜀中,不能去那裡避難。」有人提議去太原,有人建議去隴右,也有人主張去朔方,還有人請求回京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左右爭執不一。

玄宗想去蜀中,又恐怕違背眾心,所以沉默不言。韋諤說:「如果要返回京師,就要有足夠的兵力抵禦叛軍。而現在兵力單薄,不要輕易回去。不如暫時到扶風郡,再慢慢考慮去向。」玄宗徵求大家的意見,大家都同意去扶風。

只有高力士最了解玄宗心意,他一板一眼地向眾人分析說:「四川地方雖小,但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山水相依,內外險固,我看還是去四川為上策。」玄宗表示讚許。於是,便決定到扶風稍作休整,繼續南行四川。

等到出發時,當地的父老鄉親擔心皇帝一去不回,將他們扔給叛軍,於是集體攔在路中,請求玄宗留下。並懇切地說:「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意思是說:森嚴宏壯的宮殿是陛下的家室,那些列祖列宗的陵園是陛下先人的葬地,現在都捨棄不顧,想要到那裡去呢?

這番話說得相當悲壯,玄宗雖然騎在馬上一言不發,卻在原地停留了很長時間。由此可見,他的內心受到了強烈的震撼。許久後,玄宗才命令太子李亨留在後面,安慰這些父老鄉民。百姓們見玄宗執意西去,便對太子李亨叩首哀泣:「皇上既然不願意留下來,我們願意率領子弟跟隨殿下向東討伐叛軍,收復長安。如果殿下與皇上都逃向蜀中,那麼誰為中原的百姓們作主呢?」不一會兒,聞訊趕到太子跟前的百姓達到數千人,眾人苦苦哀求太子李亨留下。

經歷了馬嵬事變後,太子李亨的心思已經起了極大變化。他看出眼前的形勢對他極度有利:玄宗一意孤行,已經失去了人心。若是他肯留下來,只要振臂一呼,天下必定雲集。到那個時候,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他的地位就相當穩固,決非任何人所能撼動。

太子李亨心動了,但他又擔心不隨駕會落個不孝的名聲,還是有些猶豫,便故意說:「聖上遠冒險阻,我不忍朝夕離開左右。再說我還未面辭父皇,我現在去告訴皇上,聽候吩咐。」東宮宦官李輔國是太子親信,最了解太子李亨的心思,便進諫說:「安祿山舉兵反叛,進犯長安,以至四海沸騰,國家分裂,如果不服從民意,怎麼能夠復興大唐天下呢!現在殿下隨從皇上入蜀中避難,如果叛軍焚燒斷絕了通向蜀中的棧道,那麼中原大地就拱手送給叛軍了。人心既已分離,就難以再聚合,到那時就是想要有所作為,恐怕也不可能了。不如現在收聚西北邊防的鎮兵,再加上郭子儀與李光弼在河北地區的兵力,與他們合兵東討叛賊,收復兩京,平定四海,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使大唐的基業得以繼續,然後再打掃宮殿,迎接皇上返回京師,這難道不是最好的孝順行為嗎!何必因為區區溫情,而作兒女之戀呢!」

李輔國這番話說得合情合理,太子李亨終於下定了決心,派長子廣平王李俶前去稟告玄宗。玄宗一直在等待太子,卻久久不見,派人去看,才知內情。知子莫如父,玄宗看出了太子李亨的心思,只是到了這個時候,也勉強不來了,嘆道:「人心如此,就是天意。」於是下旨留下太子李亨在關隴一帶,以鼓舞抵抗叛軍的軍民之士氣。玄宗又讓高力士將太子妃張良娣送給李亨,並代傳口詔:「希望你好自為之。」

六月十七,玄宗一行到達岐山(今陝西岐山)。此時隨行人員大為減少,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有人傳言說叛軍的前鋒立刻就到。玄宗聽到後不敢有絲毫停留,繼續前行,晚上宿於扶風郡(今陝西鳳翔)。隨駕的軍士都在暗謀出路,甚至公然對玄宗出言不遜。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也無力控制,玄宗深以為患。

剛好這個時候,成都進獻給朝廷的10餘萬匹春織絲綢運到了扶風,玄宗下令將這些絲綢陳放在庭中,召來隨從將士,大聲對他們說:「因我年老昏庸,任用非人,致使逆胡叛亂,兩京失守,須遠避其鋒。知道你們皆是倉促跟從我出奔,來不及告別父母妻子,跋涉艱難,十分勞苦,我愧對你們。去蜀中道路阻長,郡縣狹小,我們人馬眾多,難以供給,現在聽任你們各自還家,我只與子孫、中官前行入蜀避難。現在就與你們訣別,把這些春彩分給你們以備資糧。你們回去見到父母及長安父老,請代我致意,各好自愛!」萬民塗炭,天子蒙塵,這番話確實是玄宗的肺腑之言,他自己說著已經是淚流沾襟。

將士們聽完玄宗的話後,大受感動,都哭著說:「臣等生死在所不惜,願意永遠跟隨陛下,不敢有二心!」玄宗說:「去留聽從你們自願。」命陳玄禮將絲綢分給了軍士。軍士自然爭相效力。自此,軍心才穩定了下來。

後世有人認為這是玄宗的權術。無論是否帝王權術,此事充分說明大唐仍然未失去人心。任何一個當時的子民,不可能忘記開元盛世的輝煌,自然也不會忘記玄宗的功勞。天下人確實怨玄宗,怨歸怨,然而,玄宗在民間仍然享有巨大的威信。這也能充分說明為什麼後來回到長安後,已經登基兩年的肅宗李亨還生怕玄宗複位。

玄宗到達普安郡後,憲部侍郎房琯從長安逃脫後,一路追來晉見。玄宗從長安出發時,絕大多數大臣都不知道。在咸陽的時候,玄宗曾與高力士談論:「你認為朝臣中誰會趕來,誰不會趕來?」高力士回答說:「張均、張垍兄弟和他們的父親張說受陛下的恩惠最深,並且張垍還是駙馬,與陛下連親,所以張氏兄弟一定會先趕來。大家都認為房琯應該拜相,而陛下卻不加重用。安祿山曾經向陛下推薦過房琯,說明非常看重他,所以他很可能不來。」玄宗當時只說:「事情難以預料。」

房琯趕到後,玄宗就問張均、張垍兄弟的情況,房琯答道:「我曾約他們一起來追隨陛下,而他們卻猶豫不決,看他們的意思,好像有什麼難言之隱。」玄宗看著高力士,意味深長地說:「朕早就知道他們不會來。」實際上,在長安城陷的當天,張均、張垍兄弟便已經投降安祿山,張垍還被安祿山封為宰相。當天,玄宗任命房琯為文部侍郎、同平章事。

而另一路被百姓留下來的太子李亨此時也不知道該往何處去。因為太子李亨遙領過朔方節度使,便有人提議去朔方。太子李亨同意了,於是一行人往朔方而去,在渭河邊剛好遇上潼關戰敗後退下來的唐軍士卒。太子一行人逃出長安後,一路風聲鶴唳,早已經是驚弓之鳥,竟然將唐軍敗卒誤以為是叛軍,雙方大戰一場。直至死傷了許多人後,才發現搞錯了對象。於是收羅散兵,選擇了一處水淺的地方,乘馬渡過渭水。沒有馬匹的人只好流淚而返回。自己另謀出路。

太子李亨一行從奉天(今陝西乾縣)北上,一夜行進了300里,到達新平(今陝西彬縣)時才停下來。清點士卒和武器裝備,已丟失大半,所剩將士不過數百。新平太守薛羽剛要棄郡逃跑,被太子李亨下令殺掉。當天到了安定郡(今甘肅平涼、慶陽和寧夏固原等地),安定太守徐珏也正要逃跑,同樣被太子李亨殺掉。

太子李亨到了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彭原(今甘肅寧縣)太守李遵出來迎接,並獻上衣服和乾糧。之後到了平涼郡(今寧夏固原),這裡有監牧所養的數萬匹馬,盡為太子李亨所得。又就地招募士卒500餘人,軍勢才稍微得到加強。

太子李亨到達平涼數天後,朔方留後杜鴻漸、六城水陸運使魏少游、節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與鹽池判官李涵等人得到消息,均認為應該將太子迎到朔方。這些人中,目的各有不同。也許有人是真心為了國家,希望能借太子之名號令天下,揮師南下,平定中原;也許有人是為了一己私利,如果輔佐太子登基,那麼必然將成為肱股之臣。經過緊急磋商,由鹽池判官李涵為代表,持箋表前往平涼見太子,將朔方鎮的士卒、馬匹、武器、糧食、布帛以及其他軍用物資的帳籍一同奉獻給太子,迎太子前去靈武。

太子李亨聽說後非常高興。剛好這時河西司馬裴冕入朝為御史中丞,路過平涼入見太子,他也認為靈武兵強糧足,奉勸太子去朔方。太子當場同意。

太子到達靈武前,六城水陸運使魏少游大力修治宮室,就連所用的帳幕都極力模仿皇宮的樣子,所備的飲食水陸之物俱全。

天寶十五年(756年)七月初九,在蕭瑟的秋風中,太子李亨一行到達靈武。李亨見到宮室豪華,立即下令將奢侈品全部撤去。

太子李亨一到靈武,裴冕、杜鴻漸等人立即向太子上箋表,請求他即皇帝位。太子李亨沒有立即同意。當然,這只是表面上的不同意。於是,裴冕等人對太子說:「殿下所率領的將士都是關中人,日夜思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