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忘戰必危 三、倉皇出逃的大唐天子

潼關是京城長安的門戶。唐朝制度,從潼關到長安,每30里設一烽堠,日曉日暮,各放烽火一次,稱為「平安火」。哥舒翰駐守潼關後,每晚都在關頭燃起烽火,通過沿途的烽火台一座接一座地傳到長安,以報潼關尚在,長安「平安」。這平安火,自安祿山起兵南下以來,便成為京城中人人翹首以盼的烽火。

潼關失守後,關內再無險可守,長安門戶大開,京師淪陷只是個時間問題。因此潼關到長安之間的河東,華陰、馮翊(今陝西大荔)、上洛(今陝西商縣)等郡防禦使皆棄郡逃走,唐軍守兵也鬥志全無,紛紛棄城逃命。長安已經是危在旦夕。

潼關失守的當天,主帥哥舒翰的部下到長安報告潼關情況危急。當時唐朝廷對前線的戰況還不十分了解,玄宗還沒有意識到大難已經臨頭,竟然沒有召見信使,只是草草派李福德等人領監牧兵開赴潼關增援。到了晚上,一天都沒有看到報告平安的烽火,玄宗這才感到懼怕。平安火不燔,顯見不平安。這不是官方所能掩蓋得了的事實。於是,長安城中開始人心浮動,人人感受到山雨欲來的沉悶,開始心神不定地交換著道聽途說的種種傳聞。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初十,從潼關潰敗的唐軍已經逃回長安報信,說哥舒翰軍全線敗逃。玄宗嚇得魂飛天外,急召宰相楊國忠商議。楊國忠因為楊家出自蜀地,在那裡有大批產業,便勸玄宗逃到蜀地去,還洋洋自得地說:「我曾經兼任劍南節度使,安祿山反叛後,即命令節度副使崔圓暗中準備物資,以防備危急時到劍南使用。眼下遠水難救近火,不如先去蜀地暫避。」堂堂大唐天子出逃,必將是千古笑話。玄宗躊躇了很久,才說:「明日再議!」

楊國忠回家後,連夜通知妹妹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收拾一切細軟,準備西逃。同時派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進宮面見楊貴妃,由楊貴妃出面,勸說玄宗到蜀中去避難。

然而,事情卻突然有了變化。原來,韋堅被貶後,他的弟弟韋蘭、韋芝上書替兄長鳴冤叫屈,二人為了達到目的,還援引太子李亨作證。這樣一來,事情一下複雜起來,唐玄宗龍顏震怒。太子李亨擔心遭禍,惶惶不可終日,立即上表,表明與韋堅兄弟毫無干係,並以與韋妃「情義不睦」為由,堅決請求離婚,表明了「不以親廢法」的態度。唐玄宗聽任太子李亨與韋氏離婚。韋氏被廢為庶人,出家為尼,據說之後與李亨偶然相遇,也是形同陌生人。

這時候,長安士民已經得知潼關失守的確切消息,人人驚擾奔走,不知向何處去,市裡蕭條,亂成一團。

六月十二一大早,徹夜未眠的楊國忠趕去宮中。此時,朝堂中空空蕩蕩,一個大臣都沒有。等了好久,才有幾個大臣稀稀落落地到來,上朝的官員不及平時十分之一二。其他的大臣們都忙著用各種各樣的辦法為自己謀取後路去了。到場的大臣也都驚惶失色,問宰相有何對策。楊國忠推說不知。不久後,玄宗派太監單獨召楊國忠到內殿,密談許久。之後,玄宗親自登上勤政樓,下制書說:要親自率兵征討安祿山。又任命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崔光遠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宦官邊令誠負責掌管宮殿的鑰匙。

文武百官對玄宗的這般安排有些莫名其妙,不免暗中議論。得知制書內容的人,都不相信玄宗會親自出征。就在當天,玄宗從平日居住的興慶宮移居到大明宮。

六月十三,少數大臣入朝。宮前漏聲依舊,儀仗隊的衛士們仍然整齊地站在那裡。然而,宮門剛剛打開,裡面的宮人們便亂鬨哄地一擁而出,神色倉皇之極。文武百官這才知道,皇帝和貴妃等人已經不知去向。前一天還表示要親征的大唐天子丟下他的臣民獨自出逃了!怪不得,玄宗事先要移居到大明宮,只因為興慶宮臨街,人來人往地引人注目,不方便逃跑。

文武百官明白過來後,登時,內外搶攘,無比混亂。消息飛快地傳遍了長安的大街小巷,這座繁華的城市立即陷入了巨大的混亂之中:王公貴族、平民百姓四出逃命。山野小民爭著進入皇宮及王公貴族的宅第,盜搶金銀財寶。還有人縱火焚燒了左藏大盈庫。甚至還有人騎著毛驢跑到大殿里。這人大概對皇宮神往已久,想藉機看看神秘莫測的皇宮到底是什麼樣。在眾人爭相逃命的混亂中,此人還能有這樣的念頭,一心是滿足心中的願望,也可謂奇人一個了。可惜史書上並未記錄此人的姓名來歷。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

有些公子王孫猝逢大變,驚慌無措,竟然只會站在路邊大聲哭泣。杜甫有詩《哀王孫》,便是敘述此事:

詩中先寫安史亂起,玄宗倉猝逃往成都的情景,再記敘王孫親貴避亂匿身,後寫國家亂極將治。杜甫在詩中極言王子王孫在戰亂中顛沛流離,遭受種種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規勸統治者應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貪圖享樂,致使子孫亦無法遮顧,實為可悲可嘆。此詩詞色古澤,氣魄宏大。後人評這首詩說:「通篇哀痛顧惜,潦倒淋漓,似亂似整,斷而復續,無一懈語,無一死字,真下筆有神。」

此時,崔光遠為京兆尹 ,也就是長安城的最高行政長官,邊令誠則為宮廷最高長官。二人聽到消息,急忙帶人趕到左藏大盈庫救火,又召募人代理府、縣長官,分別守護。局面混亂下,崔光遠不得不殺人立威,一直殺了10多個人,局勢才勉強穩定下來。眼見叛軍大兵壓境,崔光遠立即派他的兒子去見安祿山,邊令誠也把宮殿各門的鑰匙獻給安祿山。事見《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八》。

邊令誠便是在玄宗面前進讒言、導致玄宗怒殺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宦官。當時他誣衊「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里」,而他本人,在叛軍行將到來之際,主動投降獻媚。邊令誠深得玄宗信任,安史之亂起後,一直擔任軍中監軍。只是不知道玄宗知道邊令誠投敵後,再想想當初因邊令誠之言而殺封常清和高仙芝,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關於崔光遠此人,後面也還有極為精彩的好戲上演。

大唐的皇帝到底到哪裡去了呢?原來,玄宗公然發布親征詔書的同時,還有密詔給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命他整軍待發,同時選良馬900餘匹,夜半待用。六月十二夜半時分,長安城尚在一片寂靜之中,玄宗率同楊貴妃並楊國忠兄妹、太子李亨等皇子皇孫、同平章事韋見素、御史大夫魏方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宮監將軍高力士等重要人物,暗中潛出延秋門,向西逃去。除了六軍士兵外,隨行的官員、親友不過百餘人。大部分臣僚和皇族都被遺棄在京師,棄而不顧,甚至包括住在宮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子、皇孫等。玄宗一度寵愛的梅妃江采萍便是屬於這類被遺忘的人之一。之後,她死在了殺入長安的叛軍之手。

大唐天子竟然要如做賊一般悄然離去,生怕被人發現。當年玄宗東封泰山時,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四夷酋長扈駕從行,車馬列隊,延續百里,盛極一時。如今落魄至此,可嘆!盛唐已經成為了歷史,歷史卻是如此無情。

一行人路過左藏大盈庫的時候,楊國忠請求將庫藏燒毀,以免大批庫存布帛為叛軍所得。玄宗心情凄慘,長嘆道:「叛軍來了沒有錢財,一定會向百姓徵收,還不如留給他們,以減輕百姓們的苦難。」過了便橋,楊國忠又命人將橋燒毀,以阻擋叛軍的追擊。玄宗知道後,說:「官吏百姓都在避難求生,為何要斷絕他們的生路呢!」立即派高力士帶人將火撲滅,留著橋樑給後面的士民逃命之用。

玄宗事先已經派太監王洛卿先到沿路各地,要官員準備接待。到了咸陽,派出的太監王洛卿和咸陽縣令都已經逃走了。再派太監去徵召,官吏與民眾都沒有人來。逃難的皇帝飢鋨不堪,只得以楊國忠臨時買來的胡餅充饑。隨行太監好不容易找到當地百姓,向他們說明了情況。百姓們送來了一些粗飯,其中參雜有麥豆。皇子皇孫們平時養尊處優,哪裡吃過這樣的飯,但是實在餓得慌,也顧不得什麼體面,沒有碗筷,便用手撈著吃,一下子就吃得精光,還沒有吃飽。

玄宗命人給這些送食的百姓按價給了金錢,並好言撫慰。百姓們眼見自己的天子落難至此,都痛哭失聲。玄宗無限感慨,老淚也是縱橫不止。這時候,一個叫郭從謹的老人擠到車前,對玄宗說:「安祿山包藏禍心,預謀反叛已經很久了,其間也有人到朝廷去告發他的陰謀,而陛下卻常常把這些人殺掉,使安祿山奸計得逞,以致陛下出逃。所以先代的帝王務求延訪忠良之士以廣視聽,就是為了這個道理。我還記得宋璟作宰相的時候,敢於犯顏直諫,所以天下得以平安無事。但從那以後,朝廷中的大臣都忌諱直言進諫,只是一味地阿諛奉承,取悅於陛下,所以對於宮門之外所發生的事陛下都不得而知。那些草野之士,有想進諫者,但九重嚴深,無路上達。如果不是安祿山反叛,事情到了這種地步,我怎麼能夠見到陛下而當面訴說呢!」玄宗無言以對,好半天,才垂頭喪氣地嘆息說:「這都是我糊塗所致,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此時,隨行的軍士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