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方的傳奇 一、貞觀之治

隋朝末年戰火紛起、連年戰亂,土地荒蕪,人口銳減。拿魏徵的話形容便是:「今自伊、洛之東,暨乎海、岱,萑莽巨澤,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進退艱阻。」可見唐朝建國之初,面對的便是一個相當凄涼的局面:經濟凋零、國庫空虛、文化衰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用賢勤政,主動採取了一系列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去奢省費,輕徭薄賦。結果政績相當卓著,吏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武功鼎盛,民族關係融洽,歌舞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因為唐太宗年號「貞觀」,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貞觀之治」,成為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太宗也因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並盛的皇帝。

根據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這是一幅相當動人的社會圖畫:朗朗乾坤,牛馬遍野,谷價低廉,太平世界,一切都富足而美好。此時,中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

太宗能夠做到這些,主要是因為他懂得「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太宗出生於隋開皇十八年(599年),當時「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貞觀政要·安邊第三十六》),正是隋朝的盛世,然而隋煬帝即位後荒淫奢侈,大興土木,游幸無度,皇帝坐了不到14年,隋朝便土崩瓦解,短命而亡。唐太宗本人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看到農民起義軍的強大力量,認識到「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以隋煬帝楊廣的破家亡國為戒,也懂得了王朝的興衰取決於帝王行動的好壞,因而勵精圖治。他曾對大臣們說:「人君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剝削民眾來奉養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了身也就斃命,君富了國也就滅亡。所以人君的災禍,不是從外面來,總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費財物,多費財物就要加重賦稅,加重賦稅民眾就要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有危殆,國危了人君那得不喪亡?我經常想這個道理,所以不敢縱慾。」

為了表示對農業的重視,太宗甚至親祭先農,躬御耒耠,耕於千畝之甸,使觀者莫不駭躍。京畿地區曾發生大面積的蝗災,莊稼大受損傷,太宗親自視察災情,還氣憤地抓起一把蝗蟲罵道:「民以谷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於是舉起蝗蟲要吃掉。身邊的大臣急忙阻止說:「惡物或成疾。」太宗坦然回答說:「朕為民受災,何疾之避!」竟然真的吞吃了蝗蟲。正因為太宗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發展,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經濟得到了恢複,「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備糧,取給於道路焉」。

在貞觀時期,文化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發展。太宗繼位以前,是騎在馬上打天下,繼位之後,認識到天下不能再「以馬上治之」,於是採納魏徵的建議,大闡文教,發展文化教育。即位之初,太宗便下令在長安重修國子監,並為國學增築學舍1200間,太學、四門博士也增置生員,擴大招生。之後,太宗又興建書學、算學、律學三科學校,由國子監統領。這一舉措在全國影響很大,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雲集京師,甚至高麗及百濟,新羅、吐蕃等諸國君長均遣子弟來長安留學,「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太宗還十分重視圖書的搜集與整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豐富的歷史典籍和文獻。但是隋末動亂長達十幾年,典籍和文獻遭到嚴重破壞。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任命魏徵為秘書監,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太宗還對科技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士民進行重獎,以鼓勵發展科技文化。李淳風 通曉天文、曆法、陰陽學說,曾製造出在周朝末年已經失傳的渾天儀,並著《法象書》,受到太宗的重視,授官將士郎,直太史局,後來又被任命為太史令。太宗以恢宏的氣度,大闡文教,興辦各類文化事業,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大地改變了「隋季以來,喪亂滋甚,周孔之教,闕而不修」的文化蒼白局面。

太宗另一為人稱道的是他能勇於求諫,從諫如流。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魏徵。魏徵早年當過道士,參加過瓦崗軍,又是太子李建成的舊臣,曾謀划過暗害太宗,太宗繼位後絲毫不記前仇,委以重任。魏徵剛正不阿,敢於諫諍,當時擔任諫議大夫,其實就是諫官。太宗對魏徵極為重視,經常引入內廷,詢問政事得失。魏徵也竭誠輔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他性格耿直,認為皇帝「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他曾對太宗說:「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

貞觀二年(628年),長孫皇后聽說一位姓鄭的官員有一位年僅十六七歲的女兒,才貌出眾,京城之內,絕無僅有,便告訴了太宗,請求將其納入宮中,備為嬪妃。太宗便下詔將這一女子聘為妃子。魏徵聽說這位女子已經許配陸家,便立即入宮進諫:「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居住在宮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著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無饑寒之患;嬪妃滿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歡。現在鄭民之女,早已許配陸家,陛下未加詳細查問,便將她納入宮中,如果傳聞出去,難道是為民父母的道理嗎?」太宗聽後大驚,當即深表內疚,並決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齡等人卻認為鄭氏許人之事,子虛烏有,堅持詔令有效。陸家也派人遞上表章,聲明以前雖有資財往來,並無訂親之事。這時,太宗半信半疑,又召來魏徵詢問。魏徵直截了當地說:「陸家之所以否認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後藉此加害於他。其中緣故十分清楚。不足為怪。」太宗這恍然大悟,便堅決地收回了詔令。

由於魏徵能夠犯顏直諫,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際,他也敢面折廷爭,從不退讓,因此太宗有時對他也會產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太宗想要去秦嶺山中打獵取樂,行裝都已準備停當,但卻遲遲未能成行。後來,魏徵問及此事,太宗笑著答道:「當初確有這個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進諫,所以很快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還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隻上好的鷂鷹,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當他看見魏徵遠遠地向他走來時,便趕緊把鳥藏在懷中,生怕魏徵因為他玩鳥而批評他。而剛好魏徵奏事比較久。好不容易等魏徵走了,太宗趕緊將鷂子拿出來,卻發現已經悶死了。

當然,對魏徵的犯顏苦諫,有時太宗也忍受不了。有時太宗大發脾氣,魏徵卻神色不變,太宗也只好收斂怒氣。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憤怒地喊道:「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便問他要殺誰,他說:「魏徵常常當眾羞辱我,當然要殺他。」長孫皇后當即向他道賀,說:「魏徵忠直,正因為陛下是明主。」太宗聽了才恍然大悟,怒氣頓平。

魏徵前後諫事200餘件,大多違犯太宗意旨,然而太宗均虛心接納,並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魏徵「憂國如家,忠言直諫」的精神,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後世許多諫官也多以魏徵為榜樣。唐文宗喜讀《貞觀政要》而仰慕魏徵,就下詔尋訪到魏徵的後人五世孫魏謩,並將魏謩任命為右拾遺,也是屬於可以對皇帝進諫的言官。唐德宗朝在「涇原兵變」中挽救了唐朝命運著名的將領李晟對魏徵能直言敢諫,盡忠朝廷非常敬佩。曾經對賓客說:「魏徵能直言極諫,致太宗於堯舜之上,真忠臣也,仆所慕之。」行軍司馬李叔度回答說:「此縉紳儒者之事,非勛德所宜。」李晟嚴肅地說:「行軍(李叔度)失言。傳稱『邦有道,危言危行』,今休明之期,晟幸得各位將相,心有不可,忍而不言,豈可謂有犯無隱,知無不為者耶!是非在人主所擇耳。」所以後來李晟做宰相時,皇帝有所詢問,必極言無隱,盡其忠心。

通過一系列的求諫和納諫,太宗集中了大臣們的智慧,避免了許多個人主觀上的錯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太宗的虛心納諫對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促進作用。

太宗能夠取得貞觀之治,善於用人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太宗善辨君子、小人,能夠舉賢任能,因而忠賢滿朝,人才濟濟,湧現出眾多的文武奇才,如房玄齡、杜如晦是貞觀朝的著名賢相,虞世南是一人兼數善的名臣。太宗還進一步完備了六部制,規定三省長官,尚書省的尚書僕射,中書省的中書令和門下省的侍中共掌宰相的職權。另外,又任命一些官員加以「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實為宰相,參加政事堂議事。如此,增加了宰相人數,避免一兩個宰相專權,也可以集中更多意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