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光緒帝及后妃

光緒帝和隆裕

--------------------------------------------------------------------------------

清光緒皇帝像隨著老宮女將話題轉到光緒皇帝和他的皇后隆裕身上,一直以來老宮女斷斷續續敘及的光緒帝的點滴瑣事,也漸漸在腦中彙集起來,此略成二篇,以饗讀者。

「隆裕有這樣一個媽,有這樣的一個媽當後台,有這樣的一個媽給出主意,受這樣的一個媽的教育、支持和操縱,請想,她能夠溫柔恭順地對待光緒嗎?說不定,一有機會也要把光緒打個血肉模糊呢!

「光緒爺是深深懂得這個道理的。

「不過也有忍無可忍的時候。

「光緒爺病重時,住在中南海的涵元殿里。老劉還是按照規矩伺候光緒爺刮臉理髮。光緒像木頭人一樣,不說也不動,聽從下人們的擺布。他們都知道光緒的脾氣,趕緊伺候,趕緊離開。孤獨慣了的人,決不願有人在一旁打攪。在光緒爺面前當差的人,都是低著眼皮做事,一句話也不說,這是一向的習慣。近些日子,皇后常來問候,光緒依然像往常一樣,除去請老太后萬安以外,冷冰冰地沒一句閑話。彼此都心照,皇后來是另有使命,是來察考監視皇帝的喜怒哀樂,一言一行,都要報告給太后。所以,皇后一來,就引起了皇帝的不安,甚至憤懣。光緒是個心胸狹窄,容易暴怒的人,但多年的宮廷坎坷,使他也小有智慧。一天,皇后進見完畢,皇帝吩咐她『請跪安吧』,那就是請她退下。皇帝的寢宮,不願意誰在一旁,是完全有權力讓誰退下的,何況在病中。光緒連說兩次,皇后裝作沒聽見,大概是命而來有所仗恃吧。於是光緒暴怒了,奮起身來,用手一抻皇后的髮髻,讓她出去,把一隻玉簪子都摔在地下了。這件事情,光緒是站在理上的。這是光緒臨死前十幾天的事。可以說至死他們兩個人的仇恨也沒有解開。這些事,伺候過光緒的老太監都能說上一兩件的。

「我們聽書的時候常聽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說俗了叫『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假如隆裕有好的家教,出閣後受到好的調理,用溫柔賢淑的態度去對待光緒,光緒也不是不可理喻的人。不,她聽從她娘家媽的指使,倚仗老太后的庇護,硬頂、硬撞,才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她已經失去了一個女人的美德。觀察晚清宮廷內幕的,如果忽略了芳嘉園,主要的是忽略了桂公夫人的一股力量,那是不夠的。談晚清歷史的,都說因為夫妻不和才影響到母子不和,因母子不和才影響到政見不和。如果這話是真的,那麼夫妻不和最主要根源還在芳嘉園。

「我沒文化,但我成本大套地聽過《三國》,我也聽過戲,聽過《逍遙津》。漢獻帝還有個忠心耿耿的老丈人伏完呢,還有個知疼知熱的伏皇后呢。可光緒呢?連自己床頭人也變成監視自己的敵人,無怪他感嘆自己的凄涼,抱恨而歿了,『涵元殿』變成隆裕皇后了真正的『含冤殿』。我的話太露骨了吧!

「我放肆地說一句話:不了解這些,就不能真正了解晚清宮廷的內幕。娘家的話,背後吹脖梗的話,往往是起決定性作用的。」

我們談完一段故事以後,向例是沉寂片刻,回味一下故事的內容,然後就漫談起來,品頭論足無所不說。

我說:「您大概看過《綁子上殿》這齣戲吧!那是唐朝郭子儀的事。郭子儀是唐朝的兵馬大元帥,正趕上安祿山、史思明造反,郭子儀平定了安史之亂以後,讓唐朝再度中興,自己功成名就,被封為汾陽王。郭子儀的兒子娶了皇上的女兒,當了駙馬。沒想到小倆口拌嘴,公主想用皇帝的大帽子來壓服男的,企圖佔上風;男的也不示弱,說:『你爸爸當皇上全憑我爸爸保駕。我爸爸不保,你爸爸一天皇帝也當不成。我爸爸是不想當皇帝,我爸爸若想當皇帝,就沒有你爸爸的地位。』結果公主惱了,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皇上。郭子儀知道了,嚇了一身汗,心想這是大逆不道的話,趕緊綁兒子上殿請罪。萬沒想到皇帝和顏悅色地說:『老親翁,他們小倆口在閨房說的話,你管這些事幹什麼?不啞不聾不做家翁,你還是回府享清福去吧!』回頭又訓誡自己的女兒說:『以後閨房以內的話不要傳到閨房以外。』老太后能有這樣的度量就好了,在她來說,這本是易如反掌的事!」

老宮女木然地坐了半天沒再說話,最後長長吁了一口氣說:「斷斷續續地對您談了有十年的話了,可您還是不理解老太后。老太后是長期在宮廷里爭風鬥勝長大的,養成了逞能要強的性格。對待任何人都是以『你讓我一時不痛快,我讓你一生不舒服』這種以牙還牙的態度,哪裡談得上度量。不論是多麼親的人——對待光緒不是這樣嗎?您再試想想她對周圍所有的人吧……」

光緒佚事(1)

--------------------------------------------------------------------------------

斷斷續續和老宮女相處十年的歲月中,她談了不少光緒的事,但都是隻言片語。譬如:光緒膽小,最怕夏天打霹雷,一到下暴雨的時候,門窗都要緊閉,讓太監站在兩旁,自己捂起了耳朵,但他又喜好聽暴雨後,宮裡下水道瀉水的聲音。他常常頂著雨來到御花園東北角的一個亭子里,下面池子里有個石龍頭,高懸著,後宮的雨水從這個龍頭噴瀉出來,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

慈禧與隆裕皇后(前右)、瑾妃(前左)似的,轟轟作響,長時不斷,流入御河。這是他最喜歡聽和最喜歡看的。還有:他性情暴躁,喜怒無常,他手下的太監都不敢親近他。他常常夜間不睡,半夜三更起來批閱奏摺,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自己拍桌子,罵混賬,也不知是罵奏摺呢還是罵近侍太監,嚇得太監們都心驚膽戰。像這些支離破碎的事,她說的很多,只是三言兩語,又不便於記述。細一思索,卻也合乎光緒的性格。「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宋太祖說李後主的話),他既膽小,又任性。

有些是能記述的,但又不能確切指實。譬如「背宮和走宮」。

老宮女很風趣地對我們說:「大概都願意聽聽宮裡召幸妃子的事吧。相傳皇帝晚上召幸妃子的時候,為了保證皇上的安全,把妃嬪的衣服先脫光,用斗篷圍著,讓太監背進皇帝的寢殿。這叫做『背宮』。細說起來,並不完全是這樣。當皇上就寢的時候。太監把承幸簿呈到御前,當然,生病或信期的妃子不在內,由皇上任意選擇。然後由太監持著燈籠去召喚。妃子早已恭候了,稍事修飾,太監在前面導路,貼身的侍女在後面護送,就這樣進入皇帝寢宮的偏殿。這裡早有準備的,洗梳妝一番,脫掉衣服,喊聲承旨,於是由太監背到寢殿,只是幾步之遙。並不是由東宮到西宮,背著妃子滿處跑。——這都是在清閑時,我們宮女們閑磕牙,聽姑姑們說的。到我們在宮裡當差的時候,還流傳著這樣的笑話。譬如:我們宮女當中,如有一個模樣俊俏,好打扮的,大家就拿她開玩笑,說『喲——頭上腳下這麼漂亮!水靈靈一朵鮮花似的,小心,晚上老公公(太監)來,把你背走!』惹得對方一連串的罵:『爛舌頭根子的,盼著你將來嫁個粗、大、麻、黑、壯外帶連鬢鬍子的漢子,像黑瞎子(東北話,指狗熊)一樣舔你的臉,免得你胡唚!』這也算宮女們的俏語謔嬌音吧!可見宮裡流傳著背宮的說法,究竟什麼時代有過就不清楚了。

珍妃「『走宮』和背宮就截然不同了,走宮是把妃嬪當成心愛的人、知心的人,在皇上處理政事的屋子裡把愛妃宣來。宮廷制度,一般處理政事的屋子是嚴禁妃嬪進內的。這時,妃子女扮男裝,袍子、褂子,大辮子往身後一垂,戴上圓形的帽子,碧玉的帽正,上頭一個紅疙瘩,腳上一雙粉底宮靴,活脫脫是個少年公子。可以給皇上磨墨捧硯,也可以跟皇上說古談今,但不能談朝政,也可以談談詩詞書畫,也可以陪皇上下盤棋。這是個最得寵的待遇,旁人羨慕得不得了。再說一句,這和背宮絕不一樣,主要是身份不同。在戊戌前,光緒寵愛的珍妃就時常是這樣,她經常穿好了男裝等候召喚。所以嫉珍妃的人,就說珍妃干預朝政啦,服裝打扮不合宮廷制度啦,喜好女扮男裝大不敬啦,等等。老太后也曾為此下過詔書,申斥過珍妃。其實那都是隆裕吃醋的原因,也包括瑾妃在內。」

老宮女談這些都是風聞,並不能指實,所以記光緒的事就比較少了。

提起珍妃來,她並不是塊美玉,更不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物。她也弄過權,賣過爵,只是在老太后的嚴威下哪能容她放肆。倒是光緒非常值得同情的。這裡不談他的政績,只談他的生活,尤其是愛情。我們說他是個痴心的皇帝。如今宮廷劇不少,可惜沒有一出寫光緒的愛情戲。他的事比起唐明皇楊貴妃來,比起梁山伯祝英台來,不知要纏綿多少倍。

據老宮女說:「劉太監自從來到山西後,因為是從大內來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