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 《太平裂碑記》的歷史背景

楚國

作品一出,作者就已死亡。這似乎是不易的真理。作品被呈現在大眾面前,一百個讀者可能會有兩百種看法,作者自己能說的意義,其實很有限。這就跟生小孩一樣,孩子落地那一刻,那個生命已非父母所能左右。

因此對於作品,我也沒什麼好說,裡面的角色有什麼想法、他們的觀念是對是錯,都再也與我無關了。在此只能就這部小說的創作背景,略作一些解說,算是替《太平裂碑記》的內容(還有書頁)增加一點厚度。

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做編劇,而且還是最常受人嘲笑和不屑的長壽劇編劇。一做十幾年,除了實質上的動機,為了謀生以外,喜歡寫作也是主因。不管長壽劇有多讓人詬病或不齒,其實它還是有種種的現實考慮與規劃,才會產生那樣的作品。或誇張、或荒誕、或讓人痛罵的情節,都是在討論再三之後產生的結果,觀眾可以說它極度不合理、重複與老調,但是,人間不就是如此?太陽底下無新鮮事,長壽劇能為廣大的觀眾所接受,也因為它演的就是這些日常之事,但加以挑弄其狗血及誇張的情緒,把再普通不過的愛恨、家事,安排段落起伏並呈現出來。由於它是經過安排的,所以再怎麼誇張,其實都還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不變的基調。你可以說它「教壞囝仔大小」,但整體上而言,它畢竟是強調是非對錯的,是符合最大公約數的普世價值。

但人間之事,卻根本沒有合理性可言!

就以歷史來說,歷史上不合理的事情,不可勝數,而且都不合理到了極點,善惡的報酬也讓人浩嘆,多的是忠烈之士下場悲慘,而奸佞之徒一輩子榮華富貴。捏造史實者受後世景仰,勤苦變革者受萬代唾罵。你我都是這歷史的一分子,也都生活在這「不合理」的常態之下。就算我們站在歷史的制高點,可以輕易地非議古人,但你怎知你所讀的歷史,有幾分真偽?哪個人物不是被史家(或文學家)的私人好惡過譽或過貶?「滿街聽唱蔡中郎」,便是個警惕。

小說里魏國司徒崔浩的下場,就是魏史中一樁極不合理、又處處矛盾的公案(但比起太武帝拓跋燾的下場,崔浩的結尾又顯得正常了點)。

崔浩出身於北方第一高門崔氏,詩禮傳家,累代簪纓。崔浩及其父崔宏雖然身為漢人,但是在魏國卻有一定的地位。起初崔浩並不受重視,被魏國的元老、世家排擠,賦閑在家。直至他接觸到天師道的寇謙之。

寇謙之其實是個儒生,但身在亂世,一個算有良心的讀書人就會有那麼點想要教化人心的毛病,於是他針對民間信仰,將道教的教義加以修改,起初的動機只是為了讓一般人不要愚蠢地遵從法術,或受不肖道士的欺騙。但是要讓民間男女聽他的,講什麼大道理根本沒用,他只好在改革的手段上,加入鬼神之說,並擬定了完善的齋醮科儀。以儀式教化百姓,是最快的捷徑。

寇謙之對道教禮法的修改,使得道教具備了更完整的可操弄性,也是崔浩目前所需要的助力。

道教是傳統漢人的信仰,但除了民間對它消災祈福的「方法」深信不疑以外,在士人階級,道教的要義在於它的哲學思想。文化不高,就不會重視哲學觀念,只會著重「功能」。崔浩利用了這一點,上書拓跋燾,謊稱寇謙之是上天派來幫他平定天下的,並拍馬一番,替拓跋燾找了個祖先,說他是黃帝之子、昌意之後,所以有統一南北的正當性。這些話讓拓跋燾很是受用,開始重視崔浩與寇謙之。

雖然崔浩得到重用的手段怪怪的,但他畢竟是個有真材實料的政治動物,對於軍機更有過人的眼光與識見。在他的輔佐下,拓跋燾可以說是戰無不勝,統一整個北方,終結了魏晉紛紛擾擾十幾國的亂象,奠定了南北朝的開端。崔浩的謀略與智能,堪稱千古罕見,要列出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謀士,張良、諸葛亮之外,崔浩絕不遑多讓。

這麼一個智略絕頂的人,下場卻悲慘到了極點,委實令人錯愕萬分。正史所寫崔浩被滅族的原因,一看就是假的,不大可能是事實。沒錯,歷史有「不合理性」,可是也還有個脈絡和推理的可能,真偽是可以推敲的。

歷史上說,太武帝拓跋燾要崔浩修國史,並要他「務從實錄」,一定要講真話!但崔浩又不是第一天當官,他怎麼可能聽不出來,這句「務從實錄」是官方說法?唐太宗李世民表面上要官員寫起居注時務必寫真話,結果一堆寫真話的官員都被他給抓去關了,就連日常的起居注都是寫假的,國史更不可能寫得太真實。

然後歷史上就說,崔浩的智商突然驟降到零點一,不但寫了真正的國史,還刻在平城南郊的國史碑上,昭示行人,歷歷記載了拓跋燾祖先的種種隱私。那裡可是通衢要道,每天一大堆人來來往往,拓跋氏的出身背景全都給看光光了。拓跋燾氣得跳腳,把崔浩給滅了族,在崔浩伏法之前,還故意讓他遊街示眾,數十個衛士在他頭上撒尿,極盡羞辱之能事。

這段歷史荒唐和亂掰到不可思議,崔浩好端端的,怎麼會故意去羞辱他的老闆?何況他會得到重用,本來就是靠捏造魏國祖先出身,才拍對了馬屁,他再白痴也不會傻到去「務從實錄」,說他的老闆本來是在大鮮卑山搶劫的。崔浩一直在教拓跋燾怎麼打宋朝,要說他也想搞「反清復明」這一套,是漢人放在拓跋燾身邊的間諜,那就更是夢話連篇了。

拓跋燾會突然把一個功勞這麼大、卻又不震主的謀臣(他沒有兵權又不是貴族,完全威脅不到拓跋燾)給殺了,還殺得恨得要死,這背後的政爭疑雲,也非無跡可尋,但那是另一個主題,在此不多闡述,只是要說:歷史上寫的,完全和崔浩的政治歷練與背景矛盾。

小說中寫崔浩是被陸寄風擺了一道,才死得莫名其妙,當然只是小說筆法,真正的歷史要推理起來,會比小說更有趣。

再說回歷史與真實人間的不合理性吧!像拓跋燾這樣虎視蒼生、雄才大略的皇帝,就算不死得轟轟烈烈,好歹也要扯入個政爭啦、奪嫡啦什麼的,熱熱鬧鬧的駕崩,才合理吧?

《雍正王朝》這部極好看的連續劇里,要是演到:雍正有一天喝水嗆到,然後死翹翹了,觀眾一定會罵翻天。這是什麼鳥結局?編劇搞什麼鬼!

偏偏真實的人生就是那麼無法預測,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要坐下來,背後的椅子會突然被人家抽掉,然後摔得屁股開花。像拓跋燾這樣金光閃閃的皇帝,打仗打得全世界都怕他,兇殘的赫連定也被他管教得乖乖的,結果,他竟然是在寢殿里被中常侍宗愛暗殺,實在死得非常的鳥。

歷史上拓跋燾寵幸宗愛的程度,也算罕見,宗愛以閹臣的身分,封官晉爵,做到秦郡公,卻會暗殺主子,他的動機當然是為了權勢,與當時太子黨起了衝突,所以先下手為強。比較奇怪的是他怎麼有機會得逞?不要說宮裡到處是警衛,要殺個皇帝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當時拓跋燾正當盛年(四十五歲),也不是沒有抵抗能力,竟會讓一個閹官給殺了,兩人當時在寢殿里搞什麼鬼,真的也充滿想像空間。

再說到陸寄風其人。

在南北朝之世,道教分為南北,北方以寇謙之的天師道為尊,重視統治性;南方就是更為成熟及內涵深厚的上清教派,上清教派的創始人陸修靜將道教的教義加以綜合,並融合佛教的哲學思想,使道教臻於成熟。

陸修靜是吳興人,生年不詳,由於正史上沒有他的傳,只在各種道家的著作中,可以拼湊出他的一生事迹。據說他是陸遜之後,幼有異相,喜讀書,通辟穀之術,不需要吃飯。他婚後不久就離棄妻子,到雲夢山修道。有一段故事是說:

陸修靜為了尋葯,曾經下山,順便回家住了幾天。那時他的女兒生了重病,家人求他醫治。他說:「我本委絕妻子,託身玄極,今過家,事同逆旅,豈復有愛著之心?」便離開了,但是女兒的病卻也好了。

為了求道,他曾到處雲遊,後來在建康時,宋文帝劉義隆聽說了他的大名,請他入宮講道,對他十分拜服,而皇太后更是對他執門徒之禮。

陸修靜在宋朝的皇族間地位很高,他所推廣的教義與傳統道教有很大的差別。在宋明帝劉彧時,劉或曾經召集了許多當世最有學問的名流、僧道、學者,展開一場學術高峰會。或許是樹大招風,大家矛頭都針對著陸修靜,「時玄言之士,飛辨河注;碩學沙門,抗論鋒出,掎角李釋,競相詰難。」陸修靜一個打十個,「標理約辭,解紛挫銳,王公嗟抃,遐邇悅服。」

此後陸修靜的地位更穩固,道書追記他有很多奇聞軼事,最後他說要回廬山,「……偃然解化,膚色暉燦,目瞳朗映,但聞清香,惟不息而已。化後之日,廬山諸徒咸見先生霓旌紛然,還止舊宇,斯須不知所在。」陸修靜的羽化辭世,和許多神仙傳里的傳說類似,都沒死,都神出鬼沒的離開了家人。

而陸修靜對道教的貢獻很大,不但整理道教經典,使其系統化,並納佛入道,大量吸收佛教理論。陸修靜將道教經典歸納為三個主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