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鏡像追憶

⊙李鴻章的幕僚吳永回憶說:甲午戰爭後,李鴻章閑居在賢良寺西三跨院,「早間六七點鐘起,稍進餐點,即檢閱公事,或隨意看《通鑒》數頁,臨王《聖教》一紙。午間飯量頗佳,飯後,更進濃粥一碗、雞汁一杯。少停,更服鐵水一盅。即脫去長袍,短衣負手,出廊下散步,非嚴寒冰雪不御長衣。予即於屋內伺之,看其沿廊下從彼端到此端,往複約數十次。一家人伺門外,大聲報曰:『夠矣!』即牽簾而入,瞑坐皮椅上,更進鐵酒一盅,一伺者為之撲捏兩腿。凡曆數十百日,皆一無變更。」

⊙20世紀30年代,北大教授所受禮遇極高。錢穆回憶說:「在北大任教,有與燕京一特異之點。各學系有一休息室,系主任即在此辦公。一助教常駐室中。系中各教師,上堂前後,得在此休息。初到,即有一校役捧上熱毛巾擦臉,又泡熱茶一杯。上堂時,有人持粉筆盒送上講堂。退課後,熱毛巾熱茶依舊,使人有中國傳統導師之感。」

⊙1906年,清政府正式對六部制度進行改組,巡警部改為民政部、戶部改為度支部、兵部改為陸軍部、刑部改為法部、工部和商部合併為農工商部,此外又增設郵傳部,管理天下路、船、郵、電四政。1912年,郵傳部改為交通部。

⊙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對李鴻章無甚好感。他曾對76歲時的李鴻章作過一番描繪:「他看上去就是個偽善的傢伙,穿著一雙厚底緞面朝靴,站著的時候,身高在六英尺四英寸以上。他中過一次風,這使他的臉有一部分不能動彈,於是看上去總是面帶微笑——一個危險的男人卻有著一張純潔的笑臉。」

⊙對於丁玲、胡也頻、沈從文在北京的那段日子,一直眾說紛紜。當時的香港報紙更有三人同吃同住、同蓋一張大被的花邊報道。沈從文在後來談到他們三人當年的生活時,對「同住」一說毫不諱言。在《記胡也頻》一文中,沈從文這樣寫道:「在銀閘一個公寓里,我們是住過同一公寓的,在景山東街一個住宅里,我們也住在同一公寓里,到後來在漢園公寓,仍然又同住在那個公寓的樓上。」

⊙蔣經國回憶在俄國生活的那段歲月時,曾說過一句辛酸的話:「歷史上,很少有像我這麼苦的人!」在俄國十四年,蔣做過翻砂工,耕過田,經常沒有床睡,沒有飽飯吃。他做過衛生管理員,工作是專門負責打掃廁所。他還曾一度被充軍到西伯利亞做礦工,在那裡,遭到皮鞭抽打是經常的事。

⊙阿瑟·H·史密斯在《動蕩中的中國》一書中,曾說到清末中國人抽鴉片的情況:「中國人一般將鴉片稱為洋煙。我的妻子說:『訪問中國家庭時,他們常常向我遞上煙槍,婦女們見我拒絕就會表示驚訝,說她們還以為所有外國人都抽大煙呢。』」

⊙民國成立後,漢人剪去長辮,女子仍留長發,以梳辮或梳髻來作未婚、已婚的標誌。五四運動提倡婦女解放,剪去辮髻漸成時尚,理髮鋪也開始增設為女子恤發、電發的營業項目。在廣州,稍為高級點的理髮鋪,都會向香港訂購電發器械,並派專人去香港理髮鋪學習。

⊙在李鴻章任北洋通商大臣的1877年到1896年間,德國克虜伯公司共得到清政府約2000門大炮的訂單。為此,克虜伯公司專門為李鴻章出了一套紀念冊。

⊙康有為認為光緒的死和袁世凱有關,並為此大造輿論。1909年1月8日,《紐約時報》採訪康有為之後報道說:「1898年變法失敗後被從北京驅逐的著名中國改革家康有為宣布袁世凱已經被結束了高等職位。原因是他在前皇帝的死亡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並且袁世凱可能會因為與此事有關聯而被審判。」

⊙通電在民國時期應用廣泛,比如上台通電、下野通電、嘉獎通電、譴責通電、討伐通電、和談通電,等等。有人作過統計,1912年有案可查的民國通電有33次,1913年有40次,1917年有72次,1920年67次,1922年97次,1926年50次,1927年51次。因此有人說:「不讀通電,則民國無史矣。」

⊙馮自由說,最先剪掉辮子的是他的父親馮鏡如。當時馮鏡如在日本的橫濱開了一家印刷廠,甲午戰爭爆發後,許多旅日華僑回國避難,直到《馬關條約》簽訂,才陸續返回日本。馮鏡如由於擔心回去後會被日本人輕視、欺負,所以乾脆剪辮易服,自報為香港人,並請求英國領事保護他的印刷廠。

⊙1894年9月16日平壤失守,光緒降旨:拔去李鴻章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紐約時報》當時以《李鴻章黃馬褂被清廷褫奪,戴罪領軍》為題作了報道:「李鴻章黃馬褂被褫奪,算不上什麼劃時代的事件。然而引人注目的是,這可被視為大清朝廷力圖以加強法紀來整合民心所用權術的一個範例。對西方觀察家來說,本想弄明白如下事實,即為什麼李鴻章在頭天被任命為清軍最高統帥,而次日甚至同日又被褫奪清國貴族的最高榮譽?這項榮譽賦予清國臣民身著『黃馬褂』的權力,而這種『黃馬褂』據說是大清皇族專用服裝,禁止非皇族人員穿用。這個矛盾的結果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袁靜雪說其父袁世凱22歲前去上海,「結識了一個蘇州籍的名妓沈氏,這就是他後來所娶的大姨太太。他們兩個見面以後,情好日密。沈氏勸他及早離開上海,另謀出路,並且資助他盤費,鼓勵他早日成行。行前,沈氏備酒送行。席間對他說明,在他去以後,她立刻就自己出錢贖身,搬出妓院;希望他努力功名,不要相負。我父親聽了以後,也就指天誓日,灑淚而別。後來,他隨吳長慶到了朝鮮,果然把她接了去,做他的姨太太」。

⊙楊思義在《宋案見聞》中回憶,有一次陳其美對宋教仁說:「鈍初(宋教仁),你不要快活,仔細他們會用暗殺的手段來對付你。」宋回答說:「只有我們革命黨人會暗殺人,哪裡還怕他們來暗殺我們呢!」

⊙1900年8月28日,八國聯軍在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前集結列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計有俄軍、日軍、英軍、美軍、法軍、德軍、意軍、奧軍等共3170人,依次通過天安門、端門,然後穿過皇宮,出神武門,並由俄國軍樂隊吹奏各國國歌。

⊙伊萊扎·魯哈馬·西德摩在《中國,長壽帝國》一書中這樣描述慈禧:「少數幾個見過這位太后的人將她敘述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麗的高個子女性。她長著一雙鷹眼,有著明顯的韃靼人特徵。她態度高貴而傲慢,嗓音中帶有不可動搖的權威和絕對的威嚴。」

⊙20世紀30年代末,八大胡同入冊登記准予營業的妓院達117家,妓女有750多人。

⊙中央軍校23期學員在校期間,解放軍已橫掃大江南北,軍校所在地成都已是人心惶惶,許多殷實人家急於把手頭的糧食、生豬拋出,換成金銀準備跑路。一時間,成都市場為之繁榮興盛,軍校伙食也藉機改善,有段時間甚至天天都有肉吃,令學員們念念不忘。

⊙袁世凱的女兒袁靜雪在回憶錄中說,自從袁世凱宣誓就任臨時總統,住進中南海後,「就沒有再出過新華門一步」,他是「活著進的新華門,直到死後才被抬出了這個門」。

⊙1896年的《紐約時報》,曾報道過李鴻章拜謁美國前總統、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時的情形:「當尊貴的清國賓客進入將軍安息地時,場面非常感人……他(李鴻章)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

⊙燕大教員冰心回憶校長司徒雷登時說:「這團體上上下下、前前後後,總有上千上萬的人,這上千上萬的人的生、婚、病、死四件大事里,都短不了他。為嬰兒施洗的是他,證婚的是他,喪禮主儀的也是他。你添了一個孩子,害一場病,過一次生日,死一個親人,第一封短簡是他寄的,第一盆鮮花是他送的,第一個歡迎微笑,第一句真摯的慰語,都是從他而來的。」

⊙1920年,秦德君因帶頭剪髮被學校開除,於是她和一起剪髮的另外兩個女學生女扮男裝,輾轉到了重慶。當時四川《國民公報》還曾發表了一篇報道,題為《三女士化裝東下》,描述她們蓄短髮、著男裝的情形,一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1913年3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結束,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眾議院議員596人,國民黨得269議席,共和黨得120議席,統一黨得18議席,民主黨得16議席,跨黨者得147議席,無黨派26席。參議院議員274人,國民黨得123席,共和黨得55席,統一黨得6席,民主黨得8席,跨黨者38席,無黨派44席。

⊙孫中山家事遺囑:「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1911年11月,袁世凱應召回京,《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理循這樣描繪當時的場面:「袁世凱,皇位的覬覦者,抵達了三年前自己被罷官的北京。今天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