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諦 7.生命的徘徊

項羽的死,純粹死於偶然。項羽帶著最後的二十八騎,與劉邦的追兵周旋,最後來到了烏江邊上(今安徽和縣境內),正好看見岸邊有條船。船夫自報名號,是項羽治下的烏江亭長,早就在岸邊等候,要載項羽過江。這本來是好事,結果他的一番話把項羽推上了死路。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說的。

烏江亭長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意思不難理解:江東地方雖然不大,但也有方圓千里,民眾數十萬,也可以成就一方之主,大王趕緊上船,讓我載你渡江。現在這裡只有我這一條船,即便漢軍追到,他們也沒法渡江。這是一個規劃,一個很完美的規劃。既解決了項羽眼前脫身的問題,也對項羽今後的道路做出了安排。可謂周到之至。

然而項羽對這個規劃的反應卻很冷淡,他笑著對烏江亭長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這是老天要讓我亡,我就是渡過江去還有何用?當初我帶了江東八千子弟去打天下,現在卻一個人不剩,即便江東父老兄弟仍然擁戴我為王,我又有何臉面面對他們?即便他們什麼都不說,我怎麼能做到問心無愧呢?

這個結果是出乎意料的,這番感慨也很突然,因為項羽本意是想過江,《史記》說得很清楚:「項王乃欲東渡烏江。」而且在事實上,項羽如果真不想過江的話,也就沒必要顛顛地跑到烏江邊上去了,這點是毋庸置疑。那麼項羽為什麼又突然改變主意了呢?原因就在於烏江亭長這番話。他傷到了項羽的痛處。

首先,它傷了項羽的自尊心。「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這明顯降低了項羽的身份,而且讓項羽想到了自己現在的落拓。那項羽是何等人物啊,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號令諸侯,莫敢不從,是當個幾十萬人的草頭王就能滿足的嗎?

第二,它讓項羽感到慚愧。當年項羽滿腹豪情離開江東,就是為了打出一片天地。有機會在沃野千里的關中定都他都放棄了,硬要回彭城,不就是想在父老鄉親面前顯擺一下嗎?現在光桿司令了回到江東,這臉面往哪兒擱?這種心情是難以言表的。猶如一個躊躇滿志、熱情奔放的孩子外出闖蕩,臨走前他對父母說,等著我回來後你們就享清福吧。結果就差光著屁股回來了,你說他好意思進家門嗎?

第三,它讓項羽很沒面子。沒面子的表現就是小視了項羽的膽量,你看這亭長說的,「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這話本身就矛盾,只有你有船,漢軍追來也沒法過河,那何須還讓項羽「急渡」呢?「急渡」當然也是必須的,這畢竟不是演戲,還是早到對面早安全。可亭長不能這樣說,畢竟項羽霸氣慣了,這輩子都是別人怕他,他就沒怕過別人,這樣說不正是打他的臉嗎?以項羽的性格,與其這麼狼狽地渡江還不如拚死一戰。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項羽才說了那番話,發出那番豪言壯語,覺得自己敗得很丟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過話又說回來,烏江亭長的話是刺激了項羽,但說到底還是項羽的自尊心在作怪,他要是有劉邦化妝出城請救兵,或是讓紀信和一幫婦女替他擋槍子兒的厚臉皮勁兒,也絕不會產生如此慷慨激昂的想法,早麻利地過河了。

這件事其實也存在著兩個疑點:

疑點之一:人。人自然就是烏江亭長,這個沒問題,問題是這個烏江亭長是怎麼冒出來的?又怎麼知道項羽會在此時在此處過江?他的消息為何如此靈通?以至於老早就在這專門等候了?

疑點之二:船。就是烏江亭長劃的船,劃的船也沒問題,問題是為什麼就他一條船。咱們排除第一個疑點,就算這個亭長從別處得到了消息,是專門跑過來接項羽的,那為何不多準備幾條船?彼時的船不過就是划槳的那種打漁船,載不了幾個人,且莫說項羽手下人怎麼過河,就是項羽本人加上他那匹戰馬,這船都未必載得動,就是載動了也未必劃得動。難道項羽能扔下跟他出生入死的弟兄,自己坐船逃跑嗎?這也太藐視項羽的人性了!既然早就在這等候了,應該想到這一層,作為一個亭長,弄幾條船還是有辦法的。

這些問題《史記》中沒有詳細交代,也可能是覺得沒必要交代。其他正史或野史中是否有介紹過就不清楚了,不過這些都不重要,我們也不必在意。無論在事實上還是在感情上,我們都完全可以相信:烏江亭長是出於一番好意。

他說那番話,或許是沒話找話,不至於讓氣氛緊張尷尬。或許是為了巴結項羽,賣個好,大老遠早巴巴地趕來,得機會總得說上幾句話吧。總而言之,他是想安慰一下項羽,勸他不要為了暫時的失利而失去信心,回到江東一樣可以重整旗鼓、重新來過。他把所有問題都考慮到了,唯一沒有考慮的就是項羽的自尊。這大概就是我們平時常說的好心辦壞事。

好心辦壞事的人在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比如,一個領導被明升暗降,從一個大的地方調到一個小的地方,平調,職務沒變,心裡很憋屈。作為朋友,你好心去安慰,說一通你這下可以輕鬆了,不用再像以前那麼累之類的話,他心裡肯定認為你在諷刺他。

可惜烏江亭長經驗不足,不知道項羽的心思,寒暄溫暖的不是地方。他不說話還好,結果一番噓寒問暖,傷了項羽的自尊心。本來一番快馬加鞭,躲避敵人的追擊,腦袋裡顧不上想什麼,這下可好,心底的憋屈全給勾上來了,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也給激發出來了。

至此,項羽完全找到了自己和命運的結合點。他知道自己接下來該怎麼做了,自垓下突圍以後一直糾結在心的結終於解開了。他突然變得豁然開朗:既然命運如此對我,我何不成全它呢!正是基於此,項羽才抱了必死的決心,重新原路返回,殺回漢軍陣中。臨走前,項羽交代了最後一件事,就是他的烏騅馬。他對烏江亭長說:「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讓亭長用船載著烏騅馬過河,自己則步行殺入漢軍之中。

最後這場仗打得異常慘烈,伴隨著烏江水的號啕嗚咽,伴隨著烏騅馬思戀主人的長鳴,項羽將他的威風發揮到了極致。也許他知道這將是他最後的瘋狂,所以他無所顧忌,所以他玩命廝殺。數百漢軍在他戟下喪命。他自己也身受十幾處創傷。最後項羽也殺累了,他知道他一世的英明將在這裡終結。這時他看到了一個老朋友,漢騎司馬呂馬童,於是停下來打招呼:「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見項羽和他說話,也呆住了,對王翳說:「此項王也。」

正當眾人不明所以時,項羽卻做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他對呂馬童說:「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我聽說劉邦以懸賞千金、封邑萬戶的代價要我的項上人頭,給誰都是給,就把這機會給了老朋友你吧。於是項羽拔劍自刎而死。接下來場面有點混亂,也很悲慘。人們見項羽自刎,爭著上前要割項羽的腦袋,好去請賞。結果互相攻擊,「相殺者數十人」,場面一度混亂不堪。最後,王翳得到項羽的人頭;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四人分別得到項羽的四肢。可憐英雄一世的項羽,最後弄得身首異處不算,屍體還被糟蹋得七零八落、慘不忍睹。

應該說,項羽多數情況是不信命運的,他的主觀意識非常強,他覺得靠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東西,只要他願意。只是在垓下被困時,項羽才感受到命運的捉弄,他才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但項羽骨子裡是不服輸的,最後他用死,最後一次自己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只是這次主宰是很悲哀的,是在命運困擾下的主宰,也終究是對命運的屈服。

劉邦的一生總是逢凶化吉,這讓他感覺自己天生不是凡人。即便那些演繹和傳說出於杜撰,但到最後,連劉邦自己也相信那是真的了。劉邦親征黥布時,被流矢射中,傷口發炎,因而生病,呂雉急忙找來技藝精湛的御醫,準備給他醫治。望聞問切之後,御醫說,這病能治。沒想到劉邦像是高燒燒糊塗了,破口大罵:「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我原本是一個小老百姓,最後能打下天下,這難道不是天命嗎?死生自有天命,就是扁鵲來了也扭轉不了,「遂不使治病」,不讓給治病。幾個月後,這個天之驕子便如願以償地到天堂去了。

有首很著名的詩這樣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裴多菲道出了他心中三個事物的價值排列:自由最高,其次是愛情,最不值錢的是生命。這是在追求人類的理想,具有超然的浪漫氣息,是感情強烈的一種表達方式。在特定的環境下,它也是一種口號,是號召人們擺脫命運的一種方式。但無疑命運是極不好擺脫的,否則便不用拿命去換了。

項羽靠一己之力與命運抗爭,最後屈從於命運,用生命的結束完成了生命的永恆,算是對命運有了個交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