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諦 3.服還是不服

古人靠命相指引,也會在窮乏困頓之時,將最終解釋歸結於命運。劉邦最後成功了,回想人生歷程,在功勞簿上,他一定會給那些神秘的異象留出位置。他也會祭拜蒼天,感謝他老人家的眷顧與垂愛。不過劉邦成功的過程也是異常艱辛的,在他不如意時,比如丟掉鐵飯碗,比如鴻門宴,比如彭城慘敗,等等。那時的劉邦,即便仍對自己的天子氣充滿信心,也絕不會像最初時那麼理直氣壯了。他也許會明白,即便真的有神靈佑護,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不能坐享其成。一些具體的事情還是要由他自己去完成,而且過程很艱苦。

項羽則正相反,他一直信自己,最後卻不得不向命運低頭。垓下兵敗,項羽逃到東城,已是窮途末路,他感到靠一己之力,已是無力回天。但他仍舊霸氣十足,對一直跟隨著他、僅剩的二十八騎勇士們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段話是項羽對他整個霸業的成敗,乃至對其整個人生的一個總結:先是回顧了他自起事以來偉大的、光輝的歷程。這個歷程總結起來就是八個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後又說到自己如今走到如此境地的原因:是老天非要我亡,不是我不行。最後為了證明這個論點的正確性,項羽又豪情萬丈地說:不信你們看著,咱們殺進敵軍之中,奪了他們的旗子。

項羽當時「自度不得脫」,其實已然知道結局會是個什麼樣子了,但他仍不會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為他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能力既然沒問題,那一定是命運在捉弄他了,所以他會大發感慨。英雄末路時的無奈慨嘆,無疑會給這種悲壯再增添些許悲哀的色彩。

其實在兵敗垓下之前,對命運,項羽應該還有過一次慨嘆。劉邦攻下彭城後,項羽帶著三萬人馬從齊地趕來,將劉邦軍打敗,一路追殺至靈璧東邊的睢水邊上。漢軍當時慌不擇路,擁擠著過睢水,以致「睢水為之不流」,那狼狽樣兒就別提了。最後楚軍「圍漢王三匝」,實施戰略合圍,擺出一副全殲的態勢。而就在此時,「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髮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風雲突變,一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迎著楚軍的方向就來了。楚軍猝不及防,風沙迷眼,於是大亂,包圍圈也被漢軍趁機撕開了一個口子,劉邦趁著亂勁兒,「與數十騎遁去」,顛兒了。

這是項羽置劉邦於死地的一次絕好的機會。然而,天不遂人願,歷史就在這裡轉彎了。在此之後,雖說項羽也多次將劉邦逼入困境,但再也沒有遇到過這麼好的機會,這不能不說是命運給項羽開了一個玩笑。

但那時的項羽,感慨絕不會像後來在烏江邊上那麼明顯,或許他只是望著劉邦倉皇遠遁的背影冷笑一下,說句算你小子走運,也就回去喝酒慶祝了。因為彼時的劉邦,在項羽眼裡就是小菜一碟,根本不算什麼,消滅他是遲早的事。這次沒滅了你算你走狗屎運,下次就沒這麼便宜了。

這次轉機對劉邦來說,無異於獲得了一次重生的機會。他躊躇滿志地帶著具有絕對優勢力量的軍隊前來伐楚,那是勢在必得的,對結果的預期是毫無懸念的,結果卻靠著偶然一場大風的幫助才勉強逃命,不知劉邦彼時彼刻作何感想。是否也會將這種機緣歸功於他的天子之氣,而發出天助我也的慨嘆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次就是項羽在垓下帶著八百人突圍,最後只剩了一百來人,走到陰陵(你瞧這名字),因為殺得昏天黑地,最後迷失了方向。正巧見田邊有一種地的老漢,便上前詢問道路,老漢隨手一指:「左」。於是項羽調整馬頭,率眾人向「左」奔命,結果「陷大澤中」,被湖泊擋住了去路。

這個種田的老漢不知道是幹嘛的,也不知是真不認識路還是故意說錯。估計故意說錯的可能性較大,因為既在此耕耘,必然是當地人,應該熟悉環境。而且面對殺氣騰騰的武士,他也並沒顯出有多慌亂。也就是說,這不是個一般意義上的農民。

既要故意說錯,就肯定有他的理由。痛恨楚軍,或是痛恨項羽,亦或是痛恨項羽發動戰爭,擾亂了他的生活,總之不會沒來由的。這裡是項羽的治下,支持者應該多於反對者,這個反對者居然讓項羽碰上了,還向他問了路,他還如願以償地故意說錯了,如此之巧,也不能不說是一種冥冥中的巧合。也正因如此,項羽才耽誤了逃跑的時間。這一耽誤,漢軍的追兵也就到了。

當然,項羽最後選擇自殺的結局,和這次命運的偶然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但這件事無疑又在項羽心中多增添了一份沉重,猶如壓彎駱駝的稻草,並非那最後的一根就有多特殊,而是它代表了無數根稻草累加的一個結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