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生命的真諦 1.人生的博弈

精彩的人生,是博弈的人生,而博弈的人生,總是要經歷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或大或小,因人而異,程度不同,但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人們之所以喜歡冒險,是為了實現某個目標,或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外部條件又不完全具備,於是便要賭一把、搏一下。簡單說,就是因為某種誘惑而進行的有風險的嘗試。

有人喜歡平靜的生活,常說:平平淡淡才是真。他們喜歡那份安寧,喜歡按部就班,喜歡一成不變,喜歡習慣於某些程式化的東西而又樂在其中。這種嚮往充滿著祥和、快樂,但對於這種說辭,我寧可相信是某些人在經歷了人生坎坷後的生活感悟,是進行過幾番冒險後心靈的暫時疲憊,而不是對冒險本身的完全否定。

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比如年輕的時候,比如事業的上升期,人們大多是不喜歡平淡的,平淡的生活有如白開水,讓他們覺得很乏味。他們更喜歡味道濃一些的咖啡或奶茶,所以他們喜歡刺激,喜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嚮往更好的生活,有著更高的追求,絕不會安於現狀。這種慾望會促使他們走上冒險之路,因為世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成功的路上也不只你一人在走。既然機會不只屬於你,或者乾脆都不偏向你,競爭就在所難免,你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做一些你並沒有十分把握的事。這些事雖然具備一定的成功條件,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成功。

同樣是冒險,表現也因人而異,有人當斷則斷、毫不猶豫,哪怕是碰得頭破血流;有人則要反覆推敲、幾度論證,最後才能下定決心。不管哪一種,他們最後確定要走的這條路,一定是艱辛而曲折的。

冒險其實就是賭博,賭注是自己的手段,以及尊嚴、金錢等,甚至還有身家性命。就看你冒的什麼險,要達到什麼目的了。不管賭博的結果是成功或失敗,都需要手段。有的人雖然願意冒險,但並不願意使用卑鄙手段。有的人則為了達到目的,什麼都可以拿來當作賭注。

劉邦給人的印象,要比項羽穩重。所以有人認為冒險的事只能屬於項羽而非劉邦,其實這是大錯特錯了。項羽是冒險家不假,劉邦其實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如假包換的大冒險家。只是二人的冒險方式不同而已。

劉邦骨子裡有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喝酒耍錢玩女人就不說了,給岳父送賀禮,這事也夠玩鬧的。那時劉邦還在當泗水亭長,岳父還不是岳父,是個外來避難的大戶,劉邦送上一紙空帖:賀錢萬。一分錢不花,便白吃白喝了一頓酒席,還被捧為貴賓,還把女兒許配給他,於是岳父變成了真正的岳父。這雖說不是軍事或政治上的冒險,也上不得什麼檯面,但卻是劉邦膽識的一個體現,也是其性格的一個體現。他不拘泥於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生活上的玩世不恭,這樣的性格本身就富於挑戰性,富於冒險性。

劉邦比較大的冒險行動,一共有過五次:

一是放走徙人。這大概是劉邦人生中第一次比較大的冒險,為此他丟掉了令無數人艷羨的鐵飯碗。泗水亭長,不過是個撐不死餓不著的小差事,就像現在最基層的那些小公務員,工資不高,獎金沒有,但如果省著點的話,還能勉強養家糊口。就這些,在老百姓眼裡那還是挺風光的,用他們的話說,動動嘴就把錢掙了,不用起早貪黑,不用汗珠子摔八瓣兒。劉邦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上班打打哈哈兒、喝點閑酒、嚇唬嚇唬老百姓,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添點農具添頭牛,每天兩點一線,日子倒也愜意。可惜,這種無憂無慮的日子因為一次公差而泡湯了。

當時劉邦押解徙人去咸陽務工,結果路上看得不緊,跑了不少,這是劉邦的失職。那時大秦律又相當嚴苛,劉邦怕被追究責任,於是乾脆做了個順水人情,將這些人全放了,順便也就砸了自己的鐵飯碗,亭長也不當了,乾脆去佔山為王、落草為寇。這勇氣比之現在敢於砸掉鐵飯碗下海的人也不在其下。這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即便現在,我國經濟環境如此之好,每年八九個點地飛速前進,你讓一個公務員選擇放棄鐵飯碗去經商,也是個極其艱難的抉擇。

二是布兵函谷關。布兵函谷關,應該說是劉邦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入關的順利超出了他的預期,而按照楚懷王的約定,關中王的位置非他莫屬,所以他聽從了屬下的建議,將關口封死,儼然成為了關中王。但此舉無疑將他推到了風口浪尖,還險些與項羽兵戈相見。成為項羽的敵人,應該說劉邦是絕對沒有想到的,純屬意外。但此舉就是沒有項羽的動怒,也會招來其他諸侯的不滿,只不過項羽是作為一個代表率先站了出來而已。你守住關口,就是對其他諸侯的一種排斥,是山頭主義,這是大家所不能容忍的,你自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幸運的是,劉邦最後借著項伯,終於擺脫了這個困境。後來他再公開對抗項羽時,就學得乖多了,號召諸侯一同反對項羽,爭取大多數,盡量拉攏項羽一方的勢力為己所用。

三是還定三秦。這是劉邦向項羽權威挑戰的開始。當時項羽被田榮拖住,分身乏術,劉邦感到機會來了,便趁機奪回了他夢寐以求的關中。但劉邦此舉也是冒了很大風險的,當時劉邦的實力根本無法和項羽抗衡,所以他讓張良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讓張良致信項羽,說明只想要回失去的東西,絕無他念;二是讓張良把田榮、陳餘寫給各個諸侯要求聯合滅楚的信給項羽看,把火引向齊、趙。儘管如此,也不能說萬無一失。如果項羽選擇暫時放棄與齊國交戰,轉而去對付劉邦,或者分出一部分兵力對付劉邦,劉邦都會很被動。

四是出兵彭城。如果說還定三秦僅是小試牛刀的話,那麼出兵彭城便是劉邦軍事上一次最大的冒險了。劉邦還定三秦後,靠著關中的富庶,給養充分,一時兵強馬壯,劉邦窺伺天下之心便蠢蠢欲動了。當時項羽正與田榮交戰,後防空虛,劉邦看到了機會,於是東發彭城,一路上還聯合幾個小諸侯國,總計兵力五十六萬,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

劉邦當時兵力數量優勢明顯,但屬於諸侯聯軍,形式上很鬆散,戰鬥力如何還很難說。況且彭城是項羽的根據地,民心所向,劉邦大軍長途征伐,不佔地利優勢。所以劉邦此舉還是冒了很大的風險的。而且最後的結果是,項羽聞聽劉邦佔據了彭城,趕忙穩住齊地,率領三萬精兵強將回攻劉邦,不但把劉邦打敗,趕出了彭城,還一路追殺到了滎陽一帶。劉邦還差點送了命。

第五,撕毀合約。鴻溝議和,是項羽由強勢轉向弱勢的標誌,但劉邦也沒有滅掉項羽的十足把握,否則便不會議和了。前文說過,這是當時雙方形勢的需要。劉邦撕毀合約,追擊項羽,此舉也具有一定的風險,因為項羽的實力仍舊不可忽視。劉邦當時的計畫是不錯的,想與韓信、彭越合兵一處,一舉把項羽拿下。沒想到韓信、彭越二位按兵不動,劉邦一下便陷入了被動,這等於還是和項羽一對一,這哪是對手啊!所以又在固陵被項羽打敗。後來劉邦不得不對韓信、彭越作出封賞許諾,二位這才出兵,也夠懸的。

從劉邦的這幾次冒險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劉邦的幾個特點:

首先,劉邦不甘於平庸。這點從他放走徙人一事中就可以看出。劉邦完不成任務,肯定會被治罪,但也不一定被處死,關上幾年,或是流放邊疆做個苦力,總還有以後的活路。可當強盜就不一樣了,由原來的政府工作人員,一下變成了政府的對立面,成為政府征剿的對象,逮住就是得死。也就是說,劉邦因為怕蹲幾年牢獄,而選擇了有可能被處死的道路。這隻能說明他是一個不甘於平庸的人。

其實,敢於冒險的人,骨子裡都不甘於平庸。世上許多的冒險,本就是因為不甘於平庸才去嘗試的。為了更高的慾望,他們情願加大危險的係數。而正是因為這次冒險,劉邦才有了自己的隊伍,有了一定的資本,有了後來成為一路反秦諸侯的可能。劉邦這份當斷則斷的果敢是很值得欽佩的。

其次,劉邦自我意識比較強。這點從他布兵函谷關和還定三秦就可以看出來。布兵函谷關,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將來是關中王,所以他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樣,還定三秦仍舊是劉邦維護自身利益的延續。儘管劉邦一度在項羽的淫威下屈從,但在他心中,從來沒有忘記那塊曾經唾手可得的肥肉。所以一旦有機會,他就要奪回屬於他的東西,哪怕要冒一定的風險。

第三,劉邦有時過於樂觀。出兵彭城,是一次冒險。但這次冒險劉邦並不太當回事,也沒認為它有多危險,特別是在他輕易拿下彭城之後,他便覺得萬無一失了,所以他會飲酒高歌,熱烈慶祝,從而也給項羽提供了反擊的機會。

第四,劉邦的目的性很強。如果說還定三秦還有一定的理由支撐的話,那麼鴻溝議和後的撕毀合約,則是完全不講遊戲規則了,就是單純地為了達到置對手於死地的目的。也就是說,為了達到目的,劉邦甘願選擇冒險。

劉邦的每次冒險,可以說都不像預期的那樣順利,但最後劉邦還是冒險成功,成就了帝王偉業。可以肯定地說,如果劉邦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