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信念·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6.鴻溝里的貓膩

象棋大家並不陌生,紅黑雙方以楚河漢界對陣,進行廝殺。真實的楚河漢界,是一條叫作鴻溝的運河,在滎陽以東,連接著黃河和穎水,是戰國時期魏國開鑿的。鴻溝議和,也標誌著歷時兩年零三個月的滎陽拉鋸戰徹底結束。

然而,象棋中的界限千年不變,紅黑雙方也可以互有勝負,真實的歷史卻是令人唏噓驚嘆。鴻溝議和僅僅維持了瞬間的和平,之後便毫無懸念地出現了一邊倒的趨勢。因為就在項羽簽訂合約退兵時,劉邦卻突然撕毀合約,展開了對項羽的追殺,最終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

言而無信的事,劉邦在崤關也做過,不同的是,那次只是口頭約定,而鴻溝議和,卻是一次非常正式的和談,白紙黑字、信誓旦旦。所以這次劉邦的不地道算是到家了。

劉邦主動攻打項羽,挑起戰爭,最後被項羽苦苦相逼,並沒討得什麼便宜。儘管後來劉邦調整戰略,不再單純地和項羽在正面硬碰硬,而是在項羽的後防和外圍下手。讓彭越騷擾梁地,截斷項羽的糧草供應,讓韓信向北出擊,平定燕、趙、魏等幾個小國,最後平定了楚國的鄰邦齊國,對項羽形成了戰略合圍,在形勢上大為改觀,也擺脫了一直以來被動挨打的窘困局面。

儘管如此,劉邦對戰勝項羽也沒有十分的把握,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滎陽一線,劉邦始終沒能完全獲得戰場主動權。項羽在軍事上的強悍是毋庸置疑的,滎陽拉鋸戰持續了兩年多,劉邦多次瀕臨險境,借著彭越在項羽後方的騷擾游擊,才得以勉強支撐。也就是說,劉邦想在正面戰場上戰勝項羽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劉邦陣營並非鐵板一塊。劉邦最後雖然形成了對項羽的戰略合圍,但其最初的形勢也已悄然發生變化。因為彭越、韓信此時都獲得了一定的地盤,勢力增強必然會產生新的想法,他們不一定會積極配合劉邦完成接下來的軍事部署。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齊地,然後致書劉邦,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也就是暫時代理齊王,伸手要權要官。劉邦當時正被項羽困得焦頭爛額,氣得恨不得將韓信斬了,但最終還是聽了張良和陳平的建議,乾脆立了韓信為真齊王。按張良、陳平的說法就是:「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現在形勢對我們這麼不利,韓信要稱王我們能阻止得了嗎?意思是,韓信能打個報告請示已經很給你劉邦面子了。倒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滿足韓信的要求,否則恐怕節外生枝。可見劉邦陣營並非鐵板一塊,內部也時刻醞釀著危機。

而彭越之所以一直在項羽後方打游擊,也是有私心的。因為他當時雖被任命為魏相,但他的最終目的是當魏王,奪取魏、梁舊地,擴大自己的勢力,本就是他的軍事重點,並非完全為了劉邦。

劉邦後來撕毀合約追殺項羽,發函讓彭越、韓信一同出兵,圍殲項羽,結果劉邦追到固陵(今河南淮陽縣西北),被項羽打敗,那二位連個人影兒都沒有。已然能夠說明這個問題了。

第三,劉邦有顧忌。劉邦的父母妻子均在項羽處。這個不用多說,劉邦再怎麼言而無信,再怎麼陰險狡詐,自己的父母妻子還是不能不管的,連自己的家人都保不住,面子也沒法擱。

不過對於項羽來說,形勢則更為不利,主要體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首先,項羽也沒有戰勝劉邦的把握。楚漢雙方在滎陽拉鋸了這麼長時間,項羽軍事上佔據優勢,但劉邦或者堅守不戰,或者迂迴出擊,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軍事上的弱勢,所以雙方一直處於膠著狀態。

其次,兵源和糧草補充是個大問題。項羽遠離屬地,進行客場作戰,軍隊只會在消耗中減員而得不到及時的補充。此外,糧草供應也一直不順暢,自彭越開展游擊戰後,項羽的後勤供給就得不到保障了。吃飯都成了問題,士兵的戰鬥力自然會下降。而劉邦的背後是富饒的關中,蕭何這個後勤部長又十分得力,兵源補充和糧草供給都不是問題。這樣耗下去對項羽不利。

第三,彭城受到威脅。韓信佔領齊地,直接威脅項羽的老巢彭城,項羽派得力幹將龍且前去阻擊,卻遭遇全軍覆沒的厄運,這件事對項羽的打擊很大。《史記》中在記載這段事時說,項羽「聞龍且軍破,則恐」。一向自信豁達的項羽,第一次感覺到了身後的危機。對此,項羽也做了一番努力,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打算把韓信拉攏過來,結果遭到韓信拒絕。

第四,項羽對戰爭有些厭倦。滎陽拉鋸戰,項羽一直也沒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形勢對他越來越不利,他的耐心受到極大挑戰。在廣武對峙時,項羽用劉邦父親威脅劉邦,並要求和劉邦單挑,都表現出了一種急躁情緒。再者,項羽是個十分戀家的人,當初他不定都關中而選擇回彭城,已然說明這個問題。仗打了快四年,他不想再這麼無休止地拖下去了。

既是議和,肯定雙方都覺得有利。既然對雙方都有利,那麼議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於是雙方以鴻溝為界,止戈息兵:鴻溝以西歸劉邦,鴻溝以東歸項羽。本來這事到這也就結束了。項羽放歸劉邦的父母妻子,然後撤兵。劉邦與父母妻兒團聚,灑下幾行熱淚,喝上幾杯接風酒,也「欲引而西歸」,準備回關中享清福了。沒想到中間又出了幺蛾子。誰幹的?張良,又是張良,怎麼總是張良!

許是又想起了崤關蒙人的壯舉,張良於是故伎重演,和陳平一起攛掇劉邦,說:「漢有天下大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張良當時一定是捻著鬍鬚(如果有鬍鬚的話),臉上洋溢著歡笑,擺出一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態勢,說這番看似理由充分、理論翔實,實則不要其臉的屁話的。之乎者也拽了半天,其實也就一句話:趁項羽撤兵,咱們打他個冷不防!

劉邦一聽,當即醒悟,這麼好的機會怎麼能錯過呢!這事雖說不地道,但以前也不是沒幹過,我這麼多年被他欺負的也夠可以的了,行,沒問題,聽你們的,接著打項羽!

這樣一來事情就複雜了,可謂風雲突變。鴻溝議和公平,是在雙方都要遵守合約的情況下才公平。現在劉邦要單方面背約,這事就變得只對劉邦有利了:一則,項羽釋放了人質,劉邦沒了後顧之憂;二則,項羽撤兵,自然解除了對劉邦的圍困,這是劉邦兩年多來一直沒有擺脫的困局。也就是說,劉邦現在既無後顧之憂,也無大兵壓境的困擾;三則,項羽沒想到劉邦要背約,不但沒有心理準備,軍事上也一點防備都沒有。而且項羽行軍趕路,隊伍拖沓,根本不是兩軍對陣的態勢,打起來也沒有任何屏障。

項羽終於被劉邦逼到了死胡同。不知當項羽得知劉邦的追兵已到了陽夏(今河南太康)時,他是該哭呢?還是該笑呢?還是仰天長嘆,對自己的人生髮出總結性的慨嘆:既生羽,何生邦!我怎麼就遇到了這麼一個不知羞恥的混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