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視的快感 7.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人的性格各異,有的容易接近,有的拒人千里。領導也一樣,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高傲粗暴。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同性格的人更容易產生共鳴。

項羽性格孤傲,朋友自然就少。項羽的致命傷在於過於自我,這樣的人會過多考慮自己,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韓信、陳平的離開,黥布的背叛,范增的失望,都或多或少有這方面的原因。

劉邦則不然,只要是人才,他就會利用,不管他喜不喜歡這個人。劉邦最初也看不起韓信,後來聽蕭何說得了他能定天下,很有誘惑力,於是屈尊行禮,設壇拜將,很是低調。對陳平,他也不喜歡,貪污受賄,有污點,但是他能出主意,對自己有利,也就不管其品行如何了。

劉邦屬於有膽識的人,項羽屬於有魄力的人。跟著有膽識的人,下屬的才能會得到更好的發揮,因為領導有賞識別人的能力,能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跟著有魄力的人,下屬的長處會很難發揮。因為領導的魄力會成為一種習慣,這個習慣讓他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別人。

這就像一個領導,你是出主意想辦法,做粗放型領導,還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做事物型領導。一個好的領導總是粗放型的,事無巨細,可以交給副手或下屬去做,如此才可以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考慮事關全局的大問題。

關於劉邦和項羽的為人,陳平曾有一個評價。那是劉邦滎陽被困,陳平出反間計之前,劉邦問陳平,如何才能奪取天下。陳平當時對劉邦、項羽的為人分別做了總結,他說:「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禮,士廉節者不來;然大王能饒人以爵邑,士之頑鈍嗜利無恥者亦多歸漢。誠各去其兩短,襲其兩長,天下指麾則定矣。」陳平在項羽和劉邦手下都干過,應該是最有發言權的,而且他這話說得很中肯,都說到了二人的優缺點,沒有一味地捧劉邦批項羽,所以這話並非溜須之言,很值得參考。具體說,陳平說到了劉邦和項羽兩方面的差別:

一是為人。項羽「恭敬愛人」,對人尊敬,待人誠懇,所以跟隨項羽的,也都是一些耿直而重禮數的人;劉邦「慢而少禮」,待人隨性,所以來投奔他的,也都是些不拘小節、玩世不恭的人。

這也再次體現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做人有原則,做事認真,選拔人才公正、嚴厲,這如果是寫入檔案、開具履歷,或是在表彰會細數功績,是一點問題沒有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吃不開,因為它太過教條化。項羽認真的態度,循規蹈矩的作風,表現在下屬面前就是死板、刻薄;而劉邦對人隨意,反而容易讓人接近。

項羽的為人,也直接影響著他的用人。比如韓信,別說他不跟項羽了,就是繼續留在項羽身邊,他出的主意項羽也不一定能看上。不說別的,就說田橫被酈食其說服,答應投誠後,便放鬆了防範的警惕,韓信卻把它當成了軍事進攻的絕佳機會。再比如陳平,辦事不牢靠,見勢不妙就跑,玩挑撥離間的把戲,這樣的人項羽是絕不會欣賞的。項羽可以和人正大光明的決鬥,卻絕不屑於背後捅刀子的卑鄙伎倆。

有些人活得很現實,他們不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在乎朋友怎麼說,更不在乎群眾怎麼說。他們唯一在乎的,就是領導怎麼說。他們經常玩那種兩面三刀的把戲,表面和你嘻嘻哈哈,表現得親密無間,背後卻告你的黑狀、造你的謠言。遺憾的是,這樣的人總是能夠蒙蔽住許多人的眼睛,特別是領導的眼睛,最終受到提拔重用。這大概也就是那些使用卑鄙手段獲得成功的人,會得到某些人讚賞的原因吧。因為他成功了,在今後的日子裡,說不定你還要求他辦什麼事,你還要受他制約,所以你要對他百般巴結、阿諛奉承。這也是社會風氣越來越敗壞的根源所在。這是多麼無奈而悲哀的事情啊。但是,這樣的人能夠風光一時,卻絕不會長久。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特別是領導,領導眼裡揉不得沙子。韓信最終被劉邦收拾,就是最好的例證。如果韓信一直跟著項羽,也許不會受到重用,但也不至於落到身首異處、夷滅三族的慘境。有些人就是這樣,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禁不住眼前的誘惑,總是急於展現自己按捺不住的表現欲,最終迷失了方向。

其實,單從手下這些人的人品看,劉邦最後勝利也是必然的,他手下都是些喜歡投機鑽營、不按套路出牌的人,打起仗來自然靈活。項羽手下則凈是一些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人,論人品是極品,論手段和陰謀就甘拜下風了。

二是處事。項羽看重「爵邑」,不輕易用爵位和封邑來賞賜下屬,劉邦卻能「饒人以爵邑」,出手很大方。這點很關鍵,因為這涉及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利益。人都是有所圖的,要得到一定的好處,才能調動起積極性。跟著項羽的人雖然廉潔耿直,沒有異心,卻也沒有達到公而忘私的境界。他們可以努力工作,但也需要得到一定的回報,但是項羽卻捨不得給,所以很多人最後選擇離開。跟著劉邦的人,都是一些品行並不太好的人,不拿跳槽當回事,也不會從一而終。然而因為好處的誘惑,他們也會死心塌地地留下來,因為這裡有他們需要的東西。如此,劉邦這裡自是人才濟濟,而項羽那裡則門可羅雀了。

利益也不全是物質上的,有時只是一種認可,一種臉面。比如范增,他的地位已經很高了,歲數也大了,也不需要過多的錢財,或者也需要,但絕不是很強烈。他一門心思對項羽,只是想得到一種尊重、一種信任、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單就這些,項羽都給不了,所以他最終選擇傷心離去。項羽連對自己最忠心的人都籠絡不住,不能不說是政治上的一種悲哀。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