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視的快感 4.中間派人才

社會是由無數的圈子組成的。所謂圈子,就是一些利益團體。除了圈子,還有一些中間派,他們不屬於任何圈子,卻是各個圈子都競相爭取的對象。比如美國總統競選,民主黨和共和黨候選人,各自都有自己的忠誠支持者,但也有一部分人,是持觀望態度的,這部分人就是中間派,他們這一票最後投給誰並不確定,所以候選人會到處演說,以爭取他們的支持。中間派的最後導向,直接關係到選舉的成敗。

人才也是一樣,除了上面所說的始終如一和順勢而為兩種類型的人才外,還有一種,就是中間派人才。這類人對上司不會忠心耿耿,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誰對自己有利他們就跟著誰,誰重視自己他們就為誰效力。

楚漢戰爭期間,也出現過幾個這樣的中間派,最後都被劉邦爭取過去,在戰勝項羽的過程中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中間派也分幾種情況:有原屬於其中一方,後來又有了活思想的,比如黥布;有持觀望態度、舉棋不定的,比如彭越;還有朝三暮四、搖擺不定的,比如魏豹。我們來看看劉邦和項羽對這幾類人的不同態度。

〔反戈一擊的黥布〕

黥布這個人和韓信、陳平不一樣,他很受項羽重用,是項羽麾下的一員猛將,然而他最後卻被劉邦成功策反,成為項羽滅亡的一個關鍵所在。

有本事的人,都是講條件的人,他們需要得到認可,需要得到實惠,沒有哪一個人會真正做到無私奉獻。黥布對項羽有意見,應該是從項羽的分封開始的。黥布被封為九江王,按說也不錯,因為跟隨項羽的楚人,除了他,被封的也只有河南王申陽。但人都是這樣,你覺得你對他很公平、很不錯了,他卻不一定認可。黥布即是如此。這取決於幾個關鍵的因素。

一、黥布資格老。黥布原名英布。小時候有人給他算命,說他「當刑而王」,既是說他受刑後才能轉運,而且能成王。後來英布果然因為觸犯秦法而被處以黥刑,就是在臉上刺字,這個情形在《水滸傳》里經常見到,故而人們又習慣稱其為黥布。黥布最早做盜賊,後來投奔了項梁,項梁立了楚懷王后,自號為武信君,封黥布為當陽君。可見黥布當時的地位是很高的,和項梁差不多。

二、黥布戰功多。跟項梁時,在打敗景駒、秦嘉的戰役中,「布常冠軍」,勇猛異常。黥布後來跟隨項羽,也曾立下赫赫戰功。項羽打敗章邯,靠的是破釜沉舟一役,破釜沉舟之前,項羽「使布先渡河擊秦」,讓黥布做先鋒,先過河打前站。黥布過河後多次打敗秦軍,有了個好開頭,項羽這才破釜沉舟,組織全面進攻。

三、黥布威望高。項羽大敗章邯,諸侯甘願歸於麾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布數以少敗眾也」。黥布多次以少勝多,令人嘆服。可見黥布在諸侯中的威望之高。

項羽也很信得過黥布,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信。在新安坑殺秦軍的二十萬降卒時,項羽拿不定主意,找兩個手下商量,其中就有黥布(另一個是蒲將軍)。項羽入函谷關,遇劉邦兵把守,於是命令黥布武力沖關,後來一路到咸陽,黥布「常為軍鋒」,都是一馬當先沖在前頭。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項羽尊奉懷王熊心為義帝後,準備將義帝遷到長沙,後來還是不放心,決定在半道上除掉他,於是「陰令九江王布等行擊之」。這麼機密而重要的事情讓黥布去辦,可見黥布是項羽信得過而且很放心的人。

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作用,沒做出什麼成績都還要往身上攬些成績,何況黥布確實有著驕人的成績。加上他感覺項羽對他不錯,期望值也就會越高,結果項羽僅僅給了他個九江王,大大低於他心中的底線。比如他覺得九江王的地位不算高,地盤不算大,地域相對偏僻、貧瘠,具體為什麼就不清楚了,總之他很不高興,內心對項羽也產生了一定的抵觸情緒,並很快通過行動表現出來。以前的黥布,唯項羽馬首是瞻。當王之後,便對項羽的命令執行得不那麼徹底了。

項羽攻打齊王田榮,遇到阻力,要求黥布出兵增援,黥布「稱病不往」,僅僅「遣將將數千人行」,也就是意思一下。劉邦進攻彭城,黥布「又稱病不佐楚」,事關楚國生死存亡,黥布仍舊按兵不動,表現得十分冷漠,也無怪乎項羽「由此怨布」,對黥布的行為很是生氣。

項羽只看到了黥布不積極的表象,絕然不會想到深層次的原因。作為領導,項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力求做到公平、公正,這是責任所在。他封黥布為九江王,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公心,因為黥布是親信,所以反而低調處理;二是將黥布放在九江,挨著自己的封地,也體現了一種信任。項羽根本沒考慮九江這地方好不好,實惠不實惠,黥布滿意不滿意。

人和人之間最悲哀的事情,莫過於你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對他好,他卻還覺得你對他不公平。黥布和項羽之間即是如此。黥布早就對項羽不滿意了,而項羽還覺得對黥布不錯,怪他不執行命令。項羽對黥布信任有加,其實黥布已然起了異心。義帝被殺,這事做得應該很機密,結果連新城的三老董公都知道了,還將這事告訴給了劉邦,讓劉邦找到了新的討伐項羽的理由。董公聽說義帝被殺的事件可以理解,但還知道項羽指使的細節,這就很蹊蹺了,有人故意泄密也未可知。二人思想產生如此大的偏差,出現矛盾是遲早的事。

有了這個裂痕,就給了劉邦以可乘之機。劉邦兵敗彭城,一路驚魂,逃到下邑後,方才靜下心來思考到底發生了什麼。劉邦這次進攻彭城異常順利,完全沒想到結局會如此之慘,否則他便不會在彭城載歌載舞、喝酒吃肉地慶祝了。本來勢在必得的事,結果弄了個雞飛蛋打,劉邦很窩火,很不甘心,很想報這一箭之仇。這時張良向劉邦提到了黥布。

劉邦問張良:「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我想把函谷關以東的地方拿出來作為封賞,你看給誰合適,能讓他和我一起聯手,滅了項羽呢?劉邦這下面子失大了,諸侯聯軍五十六萬,結果卻被項羽的三萬人馬給沖了個稀巴爛,於是決心痛下血本。不過他這個血本本就是鏡子里的事,你不拿出來,也得讓項羽奪回去,不能說劉邦有多大方。後來楚漢戰爭進入尾聲時,劉邦讓韓信、彭越對項羽實施最後的合圍,二人不聽,最後不得不拿出封地作為獎賞。可見不到萬不得已,劉邦也是個鐵公雞。這次是實在沒辦法了。

張良給他提了三個人:黥布、彭越、韓信。並說「九江王黥布,楚梟將,與項王有郄」,明確指出,黥布是一員悍將,而且現在和項羽之間有矛盾,是個好機會,可以利用一下。於是劉邦開會,問眾人:「孰能為我使淮南,令之發兵倍楚,留項王於(於)齊數月,我之取天下可以百全。」淮南指的就是封在淮南一地的九江王黥布。說誰能去趟淮南把黥布給我爭取過來,讓他反項羽,把項羽繼續困在齊地幾個月,我獲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

劉邦的侍從隨何於是自告奮勇,帶著二十幾個人前往淮南說服黥布。隨何說服黥布,也不是很順利。黥布雖然對項羽有意見,畢竟還是受過項羽恩惠的,有矛盾也屬於內部的矛盾。而投靠劉邦,就是性質問題了,還牽扯到人性和道德,很不好決斷。而且當時劉邦剛剛敗北,形勢處於不利的地位,單從利益上講,一切也都是未知數。劉邦手下不乏伶牙俐齒的說客,而且屢立奇功,不能不說是一種特殊的人才。比如審食其,後來居然靠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齊國歸順,其能量可見一斑(當然這事後來讓韓信給攪黃了,審食其為此還賠上了一條老命,不過這純屬意外,不是人家沒本事)。這隨何也不是吃素的,通過一番鬥智斗勇,最終讓黥布反戈。

隨何採取了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攻心,讓黥布召見。隨何到了淮南,黥布三天沒召見他(可見黥布對這事確實猶豫),但也沒有過分冷落,派太宰每天好吃好喝招呼他們。見不到黥布,你有什麼本事也使不出來。於是隨何便採取攻心戰,對太宰說:大王三天不見我,肯定覺得我們現在處於下風,不過聽聽意見也無妨,我說得對,你們就聽,覺得不對,可以把我們拉出去斬了,這樣對楚國那邊也有個交代,何樂而不為呢?既然一點壞處沒有,又給黥布留了一個懸念,於是黥布便召見了他。

二是鎖喉,抓住黥布的要害。黥布聽命於項羽,卻兩次失職,先是項羽攻打齊地,向黥布徵兵,黥布「稱病不往」;隨後劉邦攻入彭城,黥布「垂拱而觀其孰勝」,未派一兵一卒,作壁上觀。隨何把這兩件事一擺,便點到了黥布的死穴。項羽眼裡是揉不進沙子的,對這種行為絕不能容忍。言外之意,項羽絕饒不了他,還不如趁早想出路。

三是利誘,讓黥布看到好處。黥布不支持項羽,是對項羽有看法,但這並不等於就傾向於劉邦。如果沒有相當的好處,黥布是不會冒此風險的。所以隨何又說:「大王提劍而歸漢,漢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況淮南。」你歸順了漢王,漢王一定會封賞土地,到時候就不僅限於小小的淮南了(這本就是劉邦的許諾)。用封地的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