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人才·被重視的快感 3.人才的跳槽

人是活的,是有思想的。人才的主觀性則更強些。他們會尋找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上司,尋找能展現和發揮自己才能的舞台。這些都對了口,他們就會大展拳腳,大有作為。反之,如果他們總是被壓制,感覺沒有出頭之日,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離開,另謀高就。這就是跳槽。

現在的領導們總是喜歡說兩句話:要靠待遇留人,要靠魅力留人。這一方面體現的是領導自身素質,要善於發現人才,感染人才;另一方面體現的則是領導手段,要讓那些人才看到實惠,得到實惠,才能防止人才的流失。

楚漢對峙之時,人才跳槽的現象就很突出,很值得思考,也很值得借鑒。最典型的莫過於韓信和陳平。

韓信最初在項羽帳下任郎中將,曾給項羽出過幾次主意,結果項羽都沒採納。韓信覺得很沒面子,後來聽說劉邦要去巴蜀一地任職,於是便去投奔劉邦。結果在劉邦那還不如在項羽那兒混得好呢,在項羽那兒起碼還是個郎中將,屬於秘書級的,在劉邦那隻做了個連敖的小官,管倉庫糧餉,連跟人打交道的權力都沒了。

就是這樣一個小職位,韓信都沒能當多久。後來不知為何,韓信「坐法當斬」,受牽連被判了死刑。就在刀斧手準備行刑時,韓信看見了滕公,滕公的職務是太僕,就是給劉邦趕大車的司機,於是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說劉邦不就是想得到天下嗎?那幹嘛還要殺勇士呢。滕公覺得他出口不凡,於是放了他,並把他推薦給劉邦,劉邦於是封韓信為治粟都尉,還是管糧食,官也不大,最多由原來的具體操辦事務,變成了現在的指手畫腳。僅此而已。

韓信不受重視,或者說沒達到他理想的要求,當然心有不甘,於是便找到丞相蕭何,想讓蕭何再給推薦一下。蕭何很欣賞韓信,也打算找機會向劉邦推薦,結果可能因為工作忙沒顧上,事情就給拖了下來。韓信覺得沒戲,干著也沒勁,就又想拍屁股走人,於是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典故。後來還是因為蕭何的大力舉薦,韓信才最終脫穎而出。

陳平總共投靠過三個主公:魏王咎、項羽和劉邦。在魏王咎那兒,陳平的職務是太僕,和上面說的滕公一個職位,掌管馬匹車輛。陳平離開魏王咎,有兩個原因:一是「說魏王不聽」,給魏王咎出主意人家沒理他;二是「人或讒之,陳平亡去」。有人說他的壞話,於是拍屁股走人。而後陳平又投奔項羽,跟隨項羽入關,被項羽賜封平爵卿。殷王司馬卯反楚,項羽又封陳平為信武君,讓他去平叛。結果陳平沒打,而是靠一番說辭,招降了殷王。兵不血刃,項羽很高興,「拜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又是陞官又是賞銀。後來劉邦攻下殷地,殷王又投降了劉邦,這顯然說明當時陳平的工作沒做紮實,於是項羽很生氣,「將誅定殷者將吏」,準備處死陳平等人。陳平見勢不妙,再次拍屁股走人,後來便投了劉邦。

那麼,項羽為什麼會失去這兩個人才呢?

首先,這兩位和項羽不是一路人。項羽儘管在學生時代沒怎麼好好學習,但他受的也是正統教育。而且因為祖上的風光,家族的榮耀,家庭的熏陶,項羽在思維上是很傳統的。可韓信和陳平就不一樣了。

韓信還是個老百姓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窮又沒人緣,這點和劉邦比差遠了,所以連被推薦當個小吏的資格都沒有。韓信「不能治生商賈」,這點倒和劉邦的「不事家人生產作業」有一拼,都是遊手好閒的主兒。而且韓信還有個壞毛病,就是「常從人寄食飲」,喜歡到處蹭吃蹭喝,以至於「人多厭之」,誰見誰煩。

而陳平呢,德行也不敢恭維。陳平到了娶媳婦的年紀,「富人莫肯與者,貧者平亦恥之」。窮的他看不上,富人看不上他,典型的嫌貧愛富。最後陳平傍上一個結過五次婚的富家女,靠著娘家陪送的嫁妝,陳平「齎用益饒,游道日廣」,搖身一變成了大爺。

其次,項羽處事欠考慮。比如對待陳平。即便陳平辦事不利,出了紕漏,也不能就一棍子打死。何況項羽當時對這件事還是認同的,還予以提拔給予賞賜。殷王反覆,陳平也沒想到,他的初衷也是想把事情做好。項羽對陳平批評教育可以,降級使用也可以,或者乾脆打他幾十軍棍,讓他長長記性都可。可一下就要殺頭,陳平能不跑嗎!

第三,項羽沒有把清二人的脈。這倆人其實都是很有個性的人。韓信是淮陰人,有個殺豬的古惑仔看韓信整天拿把破劍瞎溜達,看他不順眼,於是對人說:「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你別看這小子身高體大,整天還拿把劍唬人,其實心裡膽小得很。然後當著眾人的面對韓信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你要敢殺我就一劍殺了我,不敢殺我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選擇了後者。於是韓信甘受胯下之辱,成了千古美談。韓信的這個選擇本身就很有個性,不是韓信怕了這個潑皮,而是打心眼裡瞧不起他,不值得和他啰唆。

陳平也有個性,一次與鄉親們祭祀,完後分肉,由陳平主刀,「分肉食甚均」,肉分得很公平,大家都很滿意,於是豎指稱讚。陳平洋洋意得,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如果讓我主政天下,我也會像分肉一樣,做到公公平平的。言語豪壯,不遜於陳勝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大有捨我其誰的氣勢。這一方面說明陳平有志向,不甘於平庸;一方面也能看出其心高氣盛的個性。

有個性的人,都很自傲,都想在別人面前突出自己,讓別人高看一眼,把自己當回事,如此心裡才會舒坦。可巧項羽也是個有個性的人,也很自傲,自然對他們不會有所遷就。

第四,這倆人沒把清項羽的脈。韓信「數以策干項羽」,項羽均未採用。這句話是很有嚼頭的,太史公沒說韓信向項羽獻策,而是說「干」,干涉,或者干擾,無論哪種解釋,都是很不正常的。干涉,你韓信是郎中將,有建議權,但干涉就有點過了。覺得自己對就指手畫腳,這不行,你得注意身份。干擾,則是項羽一方的感受,韓信的建議既已達到干擾項羽決策的地步,說明其建議顯然是不稱項羽心思的。

陳平也沒把清項羽的脈。殷王反叛,項羽本身就很惱火,後來又出爾反爾,這氣肯定不打一處來。所以,「將誅定殷者將吏」,或許只是項羽一時之氣,最後未必會那麼辦。就像倆人吵架,對罵,一方對另一方說,我非弄死你不可,都是氣話。再者,項羽對陳平一直不錯,給他升了好幾次官,先是平爵卿,後來是信武君,最後拜為都尉,說明項羽還是很重視陳平的。怎麼能說處死就處死呢?結果陳平害怕,腳底下抹油,溜了。

第五,項羽並不覺得這兩位是人才。這個很關鍵,如果項羽覺得他們是可用之才、可造之材,一定會想方設法留住他們的。

韓信給項羽出過主意,但都不合項羽的心思,還有點添亂,項羽沒覺出他有什麼與眾不同。所以他走,項羽自然也不會攔著。

對陳平,項羽開始是信任的,但陳平在殷王這件事上辦得不利索。項羽本來是讓陳平武力解決殷王,也好殺雞給猴看,讓其他諸侯老實點。結果陳平自作主張,勸降了殷王,而這個殷王本身就是個牆頭草,誰來都投降,如此,陳平的功勞就大打折扣了。項羽其實從這件事上也把陳平看透了,既不按領導意圖辦事,還把事給辦砸了,能說得上是人才嗎!所以走就走吧,沒什麼可惜的。

好多人才都是這樣被埋沒的。項羽手下像韓信、陳平這樣的人才還有沒有?肯定有,只是不同的領導,對人才的發掘程度也不一樣。韓信、陳平絕不是唯一的,他們也只是個偶然現象,只是比較特殊而已。

項羽對二位如此態度,那麼他們到了劉邦那兒,劉邦又是什麼態度呢?

前面說過,韓信最初去劉邦那裡,也沒受到重用,又不好意思再回到項羽處,於是傷心之餘,想仗劍走天涯,打算徹底做一個獨行俠,可以說對仕途基本上是絕望了。可以肯定,如果不是後來蕭何大力舉薦,韓信的才能便永遠沒有展示的機會了。其當年所受的胯下之辱,也不會成為隱忍、大度的代名詞,而是窩囊廢的定語了。

劉邦最初也沒看出韓信的特別之處,可見人才這東西並不容易被發現。項羽當初沒重用韓信,並不能就此判定項羽不識人。作為一個大將軍,又要帶兵,又要打仗,每天的事務很多,在統攬工作之餘,對人事問題不能全面顧及。

不同的是,由於蕭何的推薦,劉邦最後還是認可了韓信。但劉邦也並不打算重用韓信,而是想隨便給他個將軍乾乾。結果蕭何說,只給個將軍職位肯定留不住韓信。劉邦的好奇心也上來了,這是何方神聖啊,於是說,那要給個大將軍呢?蕭何說,給大將軍行,但還得有個條件,須得為韓信舉行一個隆重的拜封儀式,要「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劉邦這次徹底動心,感覺蕭何不像在開玩笑,於是欣然應允。

漢王對自己如此重視,還當著眾人的面對自己行禮,如此威風,如此與眾不同,這是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