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死穴·傷不起的偽命題 7.劉邦懂政治,項羽真男人

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要善於捕捉信息,特別是捕捉那些對自己有利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敏銳性和洞察力。除此之外,還要懂得藉助外力。外力有時是人,有時是事,有時也許就是一個並不成立、但可以隨時拿來利用的偽命題。他們會在這上面大做文章,以便讓政治的風向標偏向自己。

劉邦是個成功的政治家,他會捕捉信息,會藉助外力,也會變不利為有利。劉邦藉助外力,不會在乎合不合規範,守不守道義,只要對他有利就行,這是他做事的出發點。而且他也總能將它們偽裝得很規範、很道義,並讓你順著他的思路走,左右你的思維,讓你覺得那是很自然的事。「王關中」其實後來已經成了劉邦野心膨脹的借口,而不是單純的人事任命,因為彼時的劉邦,早已不把小小的關中王放在眼裡了。

項羽則不會這些。「王關中」這個命題也成了項羽的一個致命傷。如果他後來坐鎮關中,親自當這個關中王,也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他沒有。如果項羽不殺義帝,繼續選擇讓他當傀儡,項羽也不會授人以柄,成為劉邦進一步攻擊他的口實。但是項羽的脾氣就是這樣,他沒有那麼多心機,既然看不上熊心,又覺得他礙事,那就不如讓他去見閻王。

劉邦其實未必就與熊心有多麼深的感情,而是他覺得如果熊心在,他和項羽還是平級,所以他會把熊心抬到一個高處。項羽殺義帝,和劉邦利用義帝的死說事相比,並不顯得有多卑鄙。項羽殺熊心,是激於一時之憤,最起碼是快意恩仇,敢作敢當。而劉邦哭熊心,是貓哭耗子假慈悲,心裡則為多了一個反對項羽的理由而暗自興奮。從這點上講,劉邦的人性比著項羽差遠了。

儘管項羽對這個偽命題一千個不滿意,對熊心一萬個看不起,但他最後作決定時,能夠先向熊心請示,說明項羽還是有良知的。最起碼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把承諾當回事的。從這點看,項羽也算得上一個重信重義的真男人了。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值得欽佩和尊重,可玩政治就不行了。政治上的命題不一定是真命題,政治上的承諾也不一定是真承諾,所以項羽註定要為之糾結,為之困擾,最後吃虧的只能是他自己。劉邦就不一樣了,他在這件事上堅持,並不說明他就是一個信守承諾的人,因為這件事對他有利。只要是對劉邦有利的事,他是不管承諾不承諾、道德不道德的。這一點在劉邦今後的生命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說項羽不懂政治,從他尊熊心為義帝後,分封天下的事中也能看出來。項羽分封,是以戰功多少為依據的,對六國尊奉的那些王族後裔並未照顧。這個按說是不錯的,沒有人情,全看戰功。然而,這恰恰是項羽不懂政治的表現。因為政治是講人情的。不講人情,是需要用不講人情來掩飾不可告人的目的。猶如你打點好了上司,在提拔你的時候,他會站在一個很高的高度來對你進行評價,而不會說你禮金讓他有多興奮。

項羽這樣分封,只會讓一些二線領導,也就是帶兵打仗的那些人信服,而不會讓那些六國的後裔滿意。其實,既然這幫人立了六國的後裔,項羽真要分封這些後裔,這幫人也不會有意見的。而且,按戰功分封,也很難統一標準,因為誰都不會覺得自己出力比別人小,而封地卻有好有壞,有大有小,如此一來,便埋下了矛盾的隱患。後來陳餘的反叛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項羽只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去做,他活得真實,是個頂天立地的男人,卻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在心機與狡詐充斥的政治舞台上,他註定會失敗的。他唯一能得到的,也許就是因為他的真實,而受到後人的崇敬,僅此而已。然而,這種真實,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所在,才是我們所需要和提倡的。

人們總是喜歡研究政治上的手腕,對那些心機和狡詐發出由衷的讚歎,這是人的虛榮心和慾望在作怪。其實,政治是很殘酷的,還是躲遠點為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