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氣量·鴻門宴疑雲 8.孰是孰非

現在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項羽在鴻門宴中根本就沒想殺劉邦。唯一想殺劉邦的人是范增。不過從整個局勢來看,范增是做不了項羽主的,否則一聲令下,刀斧手上去把劉邦剁了就完了。但范增又不想輕易放過劉邦,於是自作主張,安排項莊舞劍。但舞劍行刺失敗後,范增也基本沒什麼輒了,再弄別的也沒啥意思了,因為項羽太不給力。項莊舞劍其實和樊噲闖宴一樣,都屬於吃飯過程中的一個小小意外。剩下的一切,基本都還在項羽的掌控之中。

也就是說,在整個宴會過程中,劉邦基本上是安全的。特別是在樊噲闖宴之後,劉邦完全沒有必要再為安全問題多慮了。當時一起吃飯的,項羽這邊有范增、項伯,後來進來項莊,不知舞完劍退下去沒有。劉邦這邊是有張良,人是少點,不過項伯還不能完全算項羽這邊的,加上樊噲參與進來,基本就是一對一了。此時劉邦完全可以滋溜一口酒吧唧一口菜,穩穩噹噹地吃飽喝足,然後打個飽嗝,很禮貌、很紳士地向項羽辭行,順便說些感謝盛情款待、下次一定給我個機會回請之類的客套話。結果這老先生做賊心虛、尿遁而逃,行為多少顯得有點不光彩。

劉邦其實是不怎麼想見項羽的,要不是擔心項羽那爆脾氣,真派大軍過去把他剿了,他才不大清早顛顛兒地跑去賠不是呢。劉邦更不想留下來吃這頓飯,把事兒說清了還是早撤為妙,省得節外生枝。不過既然來了,吃飯在所難免,於是硬著頭皮強忍著,可都綳到樊噲闖宴了,卻怎麼也綳不住了。劉邦要再堅持會兒,宴會一定會圓滿結束的。可劉邦、張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敞亮、不大氣,最後弄了個不歡而散,還讓後人誤會這場宴會有多麼多麼的兇險。

鴻門宴有驚無險,其實正是項羽大度的體現。項羽和劉邦的矛盾,並不是和秦朝一樣的敵我矛盾,水火不容。他們畢竟都是反秦大軍中的一份子,是曾經一起並肩戰鬥過的戰友,如果不是犯了原則性錯誤,項羽是不想動武的。項羽現在是諸侯公認的領袖,劉邦對於他,也是諸侯的一份子,所以他一旦覺得劉邦並沒有對抗他的意思,他會表現得很大度,一種上司對聽話的下屬所表現出來的大度。

項羽遇事有時魯莽,好衝動,這是性格決定的,但這樣人往往直率、坦誠,共起事來太守誠信,也太按套路出牌,太遵守自己的信念,這讓他以後吃了不少虧。看來這人心眼太實了還真不行。

項羽是個直腸子,所以脾氣火爆。而也正因為是直腸子,所以他沒什麼心計。他做事直來直去,有仇報仇,有怨報怨,誰看不起他,他也就不把誰放在眼裡。而一旦別人對他好、尊重他,他也會毫不吝惜對別人的寬厚仁慈,而且會表現得更加深入徹底。這是這種直爽之人身上極為突出的一種特性。

鴻門宴之後,劉邦的小氣彰顯無疑。他了解了項羽的脾氣秉性,也知道項羽並不是一個十分難對付的主兒,因為他有軟肋:太重義氣,太容易相信別人。就像黔之驢,貌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這樣的人怎麼會是他劉邦的對手呢!於是在以後的歲月里,劉邦開始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也開始挨挨擦擦、盪倚沖冒,狡詐的本性表露無遺。

應該說,儘管項羽對劉邦很寬容,但劉邦在鴻門宴最後不禮貌、不講究的表現,還是讓項羽對他有了新的看法。項羽後來不想讓劉邦繼續留在關中,除了不想遵循楚懷王當年那個並不公道的偽命題外(這個我們以後會詳細說),估計也和這次劉邦的不辭而別有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