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風·隱忍與張揚 4.火燒咸陽的真實原因

項羽火燒咸陽,辦事麻利,果斷乾脆,後人往往冠之以行事魯莽、缺乏政治頭腦的帽子,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也是很多的,有主觀、有客觀,有內因也有誘因。我們一個個說。

第一,項羽的心愿。這是主觀因素。「項氏世世為楚將」,世代都吃著楚國的俸祿,為楚國國君效力,他們對昔日的楚國是無限懷念的,項羽自號西楚霸王,已然明確昭示了這種情結的所在。然而到項羽這一輩,一切都沒了,先是爺爺項燕為國捐軀,而後叔父項梁身死疆場,這都是拜秦國所賜。家仇國恨,可以說全都集中在了項羽一人身上,這付擔子是很沉重的,它終究會變成一種毀滅性的力量。

早在六年前,項羽看到秦始皇出行的威風時,就已是咬牙切齒、恨入骨髓。而後的幾年,他一直在為這種恨而努力。所以,當項羽面對富麗堂皇的咸陽宮時,他多年來的積怨會一下子迸發出來,那時他眼裡沒有羨慕,只有仇恨。可以說,毀滅咸陽宮,是項羽一直以來的心愿,也是他拼殺疆場的動力所在,他要的就是那個結果,現在他的目標實現了。

說到這兒,咱們順便說點題外話,後世對項羽的行為多持否定態度,說項羽毀壞文物建築,豪華的宮殿是帝王的享受場所,卻也是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是可以傳之後世永遠瞻仰的光輝成果。我覺得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是純粹的替古人擔憂。凡事不破不立,這事也要從兩方面看,沒有火燒咸陽,也不會有後來比之更加繁華的長安城不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如果建築物要是都留著,中國地面上就沒別的了。老北京那些四合院就不是文化遺產了嗎?不照樣被鋼筋水泥取代了嗎?項羽比那些搞房地產的差遠了,就是當時不燒,到現在它也不一定能留得住,所以沒必要為這事糾結。

第二,思維的局限性。這是客觀因素。項羽所處的年代極為特殊,戰國末期和秦朝初期,應該說,這一階段的政治體制還沒有形成一個很明確的東西。儘管秦朝實現了全國統一,但時間尚短,這種統一還很不牢靠,秦始皇的大一統觀念還沒有完全被人們所接受。秦始皇用嚴酷的刑罰進行統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的國別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他要防止六國的死灰復燃,這種習慣上的東西、地域性的差別是很難改變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適應和消化的過程。

舉個例子,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事,定國號為「張楚」,意為「張大楚國」,打的是復興楚國的牌;項梁叔侄也立了楚懷王的後人熊心為王,打的也是楚國的牌;再比如張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目的是為韓國報仇,因為張良是韓國貴族後裔,其祖父、父親共伴五任韓國君王,和項家有一拼。張良行刺失敗後,隱居起來,後來陳勝起事,他跟隨了劉邦,一起投奔項梁後,張良勸說項梁:「韓諸公子橫陽君成賢,可立為王,益樹黨。」要求項梁幫助他恢複韓國的建制,這樣他可以增強反秦實力,其實他還是想著光復韓國。後來張良又跟隨劉邦入關,項羽裂土封侯,張良又要求去輔佐韓王成,可見他這種故國觀念是很頑固的。比張良還要頑固的,是齊地的田氏。田氏一族是齊國王族的一個分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最先行動起來的是田儋。陳勝派人攻打魏地的狄城,客居狄城的田儋趁機殺掉狄城縣令,自立為齊王,舉起反秦大旗。微妙的是,田儋一邊豎起反秦大旗,一邊將陳勝的軍隊趕出狄城。他要反秦不假,但反秦的目的不是響應陳勝,而是光復齊國。

可見,秦滅六國後,六國後裔的勢力其實還很強大,只是他們迫於秦始皇的淫威,只能夾著尾巴做人,一旦有人挑了頭,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拾,局面極難控制。陳勝、吳廣正好起了導火索的作用,在他們揭竿而起之後,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後裔們紛紛自立,死灰復燃,天下重又恢複到戰國時期的局面。可見,當時人們的思想仍舊停留在六國時期,其主流還是各自為政,六國君王的後人,仍然不具備秦始皇天下一統的大氣魄。

項羽雖然在秦始皇出遊時,曾經說過一句「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話,那也只不過是對秦始皇恨到極點,隨口說出的一句解氣話,他想讓秦始皇死,但並不想做秦始皇的位置。劉邦當時其實也沒有那麼大的野心,最初就是想當個關中王,這對於他這個曾經的泗水亭長來說,就已是登天的造化了。只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劉邦最後才有了稱帝的想法,這是有一個漸進過程的。

項羽在政治上的最大野心,其實也就是成為像齊桓公那樣的人物,做諸侯的霸主,號令天下;他裂土封侯,其實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當項羽做到了西楚霸王,應該就很滿足了。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指導,他會對各個諸侯王表現仁慈,會對劉邦網開一面,只要劉邦服軟、聽話,他是不想滅掉劉邦的。項羽也不會想佔據關中有利的地形,以鞏固他未來的事業(這個我們以後會講到),至於將來怎樣,他沒做過多的考慮,回家鄉讓父老鄉親們看看才是最主要的。

再者,當時項羽也不具備成為秦始皇的條件。陳勝樹旗,諸侯群起,這幫人最後的實力雖然趕不上項羽,但也不是吃素的。打敗章邯,諸侯聯軍也是有功勞的,並非項羽一人之力,只是他充當了主角。所以項羽要考慮到各路諸侯的感受,這幫人反秦,無非是為了兩個目的:復國和富己,也就是錢和權。這兩樣得不到滿足,吃飽了撐的跟著你玩命啊,畢竟那時還沒有什麼解放全民族解放全人類的偉大理想、信念和口號。所以項羽要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燒殺是立威,搶掠就是滿足各位諸侯了。那些婦女財寶,並非項羽獨吞了,而是「諸侯共分之」,這些戰利品和土地一樣,也是諸侯們需要的東西。後來田榮反楚,也不就是因為項羽沒有封他為王嗎!

第三,性格因素。這個是內因。火燒咸陽,讓項羽的氣憤得到了發泄,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他本就是一個敢作敢當的漢子,不會過多考慮細枝末節,就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只求吃著過癮喝著痛快,不會去想喝多了會嘔吐、吃多了胃會不舒服。

不光是對咸陽,項羽一直喜歡屠城,我們只要看看他的征戰歷程就知道了。起事之初,項羽攻打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後來「沛公、項羽別攻城陽,屠之」,這個是和劉邦一起乾的,不過項羽做的勁頭大,當時二人都在項梁麾下,項羽屬於親信,說話有分量;章邯軍投降後,飽受諸侯軍侮辱奴役,起了逃跑之念,項羽在新安城「阬(坑)秦卒二十餘萬人」;還有後來對付田榮,也是施行鐵血政策。可見項羽屠咸陽也不是偶然的,正如楚懷王那些老臣對他的評價:「為人剽悍猾賊」,項羽本就是一個作風極其彪悍的人。

當然我們也不能光看到項羽毀滅咸陽城,同時他也毀滅了秦朝的統治工具啊!只有徹底毀滅象徵前朝的標誌性建築,才算是真正給了老百姓一個交代,秦朝的百姓不是「苦秦久矣」嘛!老百姓應該感激項羽才對,至於吃了劉邦的幾個甜棗就說劉邦好的,那才是庸人,是有奶便是娘。不過話又說回來,老百姓大多都是庸人,對付庸人就要用方法,你把他們賣了,還得讓他們心甘情願為你數錢。你只有讓絕大多數的庸人擁護你,你才能成為真正的統治者,那統治者不就是要比那些被統治者高明嗎?沒這些人你當誰的王!是為了讓他們耕者有其田,為了讓他們過好日子?想什麼呢?是要讓他們多幹活、多納稅,所以對他們要哄、要騙,要讓他們心甘情願地貢獻自己的剩餘價值。這一點劉邦做到了,項羽沒有做到,他也不屑那樣做。

第四,劉邦的因素。這個應該算誘因。項羽和劉邦最初有著不同的軍事目標:一個北上救趙,一個進取關中,兩不相干。但項羽對劉邦在關中的舉動不可能一點認識都沒有,這種認識在項羽率領諸侯聯軍打敗秦軍主力向西進發,特別是進入關中後,會越來越深刻。

首先,項羽已經知道劉邦先他一步入了關,而之前楚懷王和他們有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這個項羽不可能一點觸動都沒有。儘管項羽內心並看不上這個關中王的位置,也不想和劉邦爭,但他也會在乎劉邦的影響,畢竟當初楚懷王的兩大軍事部署都實現了,在某種程度上,劉邦的功績是和他平分秋色的。

接著,項羽準備入關,結果函谷關有劉邦的重兵把守,阻擋項羽大軍進入。項羽現在已「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是諸侯聯軍公認的首領,這種優越感讓他不容許有人對他不敬,劉邦竟敢如此造次,項羽自然甚為光火。

然後,項羽「又聞沛公已破咸陽」。劉邦早已把關中徹底拿下了,按照約定,關中王非他莫屬,而劉邦現在做的事,顯然是早以關中王自居了。但即便你劉邦成了關中王,你也不能拒絕我項羽啊!各路諸侯都唯我馬首是瞻,我的面子往哪兒擱,諸侯們會怎麼想?所以項羽更加生氣,盛怒之下,派當陽君黥布武力沖關。武力沖關後,項羽找回了面子,怒氣有所消,沒想到這時有人又在還未完全熄滅的火上澆了一勺油,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來告訴項羽:「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