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獻策·語言的藝術 6.聽與不聽的癥結

同樣是獻策,為什麼會產生兩個不同的結果?大家的注意力一般都集中在劉邦和項羽身上,由此得出劉邦善於納諫、項羽剛愎自用的武斷結論。這有一定的道理,但略顯蒼白,因為我們忽略了問題的另一個層面,就是當事人的另一方——獻策者,忽略了酈食其和韓生兩個配角。這兩個配角的性格十分鮮明:一個老謀深算,心裡有著自己的小九九;一個年輕氣盛,性格生猛而張揚。

和韓生一樣,酈食其其實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六十多的人了,按孔子的說法,應該到了「耳順」的境界,結果「人皆謂之狂生」,雖然這點他自己並不承認,也足以說明其個性必是極強。雖然他僅是個看大門的,眼光卻很高,以前來來往往路過這裡的兵馬首領也不少,可酈食其覺得他們「不能聽大度之言」,都是小心眼,牛皮哄哄的主兒(敢情只興他狂),所以「深自藏匿」,沒有出來參政,仍舊大門看著,小酒喝著,小日子滋潤著。等劉邦來了,他聽說劉邦「慢而易人,多大略」,是位溫和大度的領導,於是有心投靠。結果一見面,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不是溫文爾雅,而是傲慢不敬,所以很失望,「狂生」的勁頭一下給激了起來。先痛快了再說,反正一把老骨頭了,還怕個啥。但儘管如此,酈食其仍舊沒有完全失去理智。

劉邦對酈食其態度轉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酈食其氣話歸氣話,但話里有鋪墊,有潛台詞,和那句廣告語差不多:你想滅秦嗎?你想成王嗎?那就請你聽聽我酈食其的建議。打蛇打七寸,酈食其的這個潛台詞可以說抓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劉邦當時最發愁的就是怎麼儘快進入關中,他要想知道酈食其的韜略,就必須轉變態度。酈食其心裡有他的小九九,他算準了這話一定會引起劉邦注意,既能找回面子,還能達到目的,還順便彰顯一下自己的個性,可謂一箭三雕。

饒是如此,劉邦的轉變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要換個人,先給你點顏色看看,讓你知道誰大誰小再說,至於滅秦不滅秦的,不是你一個人說了算,你那狗嘴裡未必就能吐出象牙來。劉邦對此表現得很冷靜,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有點本事的人都有點小個性,有個性但不是傻子,他既然敢這麼說話,一定是胸有成竹,帶來了什麼好點子,否則就是死催的活膩了。劉邦也不是傻子,他不會聽不出來,所以他迅速作出取捨,將不好聽的話拋到腦後、立馬忘卻。只要能成大事,受幾句搶白算不了什麼。

相比之下,韓生就不只是個狂生了,簡直有些生猛。你說你為項羽好,為啥不用論證去說服他?做下屬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為一把手作決斷提供翔實的信息,讓他的思路和你的思路相和。你韓生擺了你的道理,項羽也擺了他的道理,光宗耀祖、衣錦還鄉是大多數人心底的願望,即便是當了皇帝,也還要時不時回家鄉看看呢。這很正常,而且家鄉支持者多,政權易於穩固,也不能就此說項羽胸無大志。你韓生不想讓項羽那樣,便需想出更高明的策略,說給項羽聽,為何非要逗項羽的氣。

做下屬其實也是有學問、有套路的。下屬需要了解上級領導的性格,不同的領導,方法思路也不盡相同,脾氣秉性也不一樣,你不能由著自身性子來,搞得倒像自己是人家的領導,這不是什麼好下屬。都像韓生這樣,認為自己對就不作解釋說氣話,還有什麼組織紀律可言?班子的戰鬥力也不會形成合力。

再說了,你韓生早幹嘛去了,沒燒咸陽的時候你不建議,說別燒,咱們留著自己用。都燒成灰了,你才說留下,你以為災後重建工作那麼簡單啊!就是在燒了咸陽宮之後說也沒事,可你總得講個方法不是?比如你說燒是燒了,可這兒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好,易守難攻,像如今電視上那些軍事專家整天談論的那一套搬出來一說,項羽未必就不聽。結果你老先生裝有文化,還發明了個成語,「沐猴而冠」,罵誰呢?不煮了你會飛!

所以這事也不能完全怪項羽,韓生也屬自找的。

就受言者來說,劉邦的洗腳和項羽的解釋,其實都是在拒絕對方。兩相比較,項羽其實比劉邦還要隨和些,因為他向韓生擺出了自己的觀點,並進行了解釋,很耐心。劉邦則來個不理不睬,猶如你向領導彙報工作,他自顧自地和別人說笑,態度是十分傲慢輕浮的。但最後酈食其被以禮相待,韓生被蒸煮烹炸,這裡面確實值得思考。

為了深入分析他們四位當時的心理活動,我們不妨做個這樣的假設:如果給項羽獻策的是酈食其,給劉邦獻策的是韓生,角色互換一下,事情會怎樣。

以韓生的脾氣,看到劉邦在洗腳,他還會像酈食其那樣在門外等候嗎?還會繼續他的建議嗎?答案是肯定的:不會。這是他的個性使然。而以酈食其的隱忍,面對項羽的解釋,他一定會做進一步的耐心說服,用自己的理由打消項羽心中的顧慮。我們再做個假設:如果韓生獻策時,項羽在洗腳,在和丫鬟們調笑,他會怎樣?肯定一句話不說扭頭就走。搞不好還得撂下句比沐猴而冠還難聽的話,照樣會被項羽蒸煮,而且會更快。而如果劉邦像項羽對待韓生一樣,擺事實講道理,很客氣很耐心,那麼酈食其估計連那樣刺激的話都不會說的。

由此可見,問題並不完全出在劉邦和項羽身上。因為同是獻策,酈食其和韓生二人的方法並不相同。

我們發現,酈食其比韓生多了一道手,就是伏筆,這是韓生不如酈食其的地方。韓生沒有考慮項羽的感受,沒有站在項羽的立場去想問題,去考慮問題的解決方法。話說得直來直去,不講方法,沒有吊足項羽的胃口,你韓生以為你是項羽他爹,你說什麼他都聽啊。這就是不講究勸諫的方式。你既然是想讓項羽採納你的意見,那如何讓他採納意見才是你應該做的,否則還不如不說,結果後來說著說著變味了,變成不聽你的話就是畜生,感情你說話別人不聽你就罵街,難不成你是西楚霸王?這事就算落到劉邦頭上,他也未必買賬。

獻言獻策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是你說得對就能被採納,也不是對方不採納就是對方沒有辨別力,這是一個論證和滲透的過程。既然雙方有不同的想法,那肯定是都有自己的道理,你要讓對方遵從你的思路,你就要說服他,讓他信服,這樣才能達到目的。項羽脾氣暴不假,但人家這次沒表現出來,還很耐心地向你韓生解釋,而你偏要侮辱刺激他,結果丟了卿卿性命。

性格決定命運,韓生的結局其實也就這樣了。假如項羽這次沒生氣,那麼結果又如何呢?我想項羽的縱容會讓韓生更加迷失自己,更加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罵項羽不如猴子都能安然無恙,那麼下次他就敢罵項羽豬狗不如。眼裡沒有領導,更加不會有同事和群眾了,其結果是:即便項羽不收拾他,也遲早會有人收拾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