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獻策·語言的藝術 2.話該怎樣說出口

那麼我們到底是該說好說的話呢,還是該說好聽的話呢?這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是朋友之間,還是開誠布公些好,因為你們是平等的,不需要誰順著誰,真正的知心朋友也不會在乎那些形式上的東西。如果是對上級,那就要講究說話的方式了。這不是讓你學會拍馬屁,而是要讓你把握一個度,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感情變化和你不會有什麼太大區別,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你還小心眼的人,他們是領導,面子比你薄,所以會更在乎說話。

說話其實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了不起的藝術。為啥這樣說呢?比方說,同樣是說話,話劇是藝術形式,吵架是生活本色。如果在舞台上,也像在生活中吵架一樣,那你在家和老婆一起表演就行了,幹嘛還要花錢去聽他們折騰?對待領導也一樣,你和他是工作關係,這個工作就是你們的舞台,而你和他之間的對話就是舞台表演,太生活化了肯定不行。

下級與上級對話最典型的,莫過於古代的勸諫與納諫。這一勸一納,其實已能說明問題的實質了。勸,就要有一個說的過程,就要講究勸的方法;納,就要有一個聽的過程,就要有一定的胸懷。這兩個過程都按正常趨勢發展,這勸納才會並軌,才會成功。換句話說,事情其實並非那麼簡單,一方面檢驗的是臣子的智慧;另一方面檢驗的是君王的心胸。這對雙方都作出了要求。

人的脾氣稟性並不相同,而作為領導,心胸氣量也不一樣。事務繁忙再加上自我感覺良好,鼻孔朝天斜眼看人或是淡然冷漠,所反映出來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官氣。所以給他們提建議並要被順利採納,實際上並不很容易,這裡面有個技巧問題。假如領導非常喜歡和欣賞這個下屬,這個下屬說話就會隨意些。古往今來,在這方面做得好的,莫過於唐太宗和魏徵。從魏徵嘴裡說出來的話,李世民喜歡聽,心理上就容易接受,換個人就不一定行得通。但就是魏徵,說話也不能太出格,還要把握一個度,像哥們兒一樣大聲吆喝不行。君王的威嚴,還是需要臣子們畢恭畢敬、唯唯諾諾去體現和幫襯的。

其實即便是魏徵,一開始也不招李世民待見,不是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二位也是經過反覆的磨合,才最終產生了默契。這個過程是通過雙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具體到劉邦和項羽,這二位也都有過納諫和被人勸諫的經歷,從中就可以看出方法問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