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碼 4.從態度看發展

對於項羽的愛好廣泛、變化多端而又不求甚解,大家感到了一種朝氣和躁動,這是年輕人本該有的。而根據他的思維獨特、固執己見、語出驚人,就斷定他志存高遠,有著宏大的理想和目標,這就有些牽強附會了。在學習階段,無論是學文還是學武,抑或是後來的專修萬人敵兵法,項羽無不表現得毛躁異常,三天打魚兩天晒網,今兒學這個明兒學那個,其實說白了還是不愛學、不想學。他最初的興趣,或許只是一種好奇心使然,當這種好奇激起的勁頭一過,他便會覺得寡然無味。

其實,略知大意、不求甚解的學習態度,也正是項羽性格的寫照。在學習階段,項羽就表現出了他性格上的缺陷:容易躁動、易於衝動、沒有長性、缺乏韌性。他不喜歡花力氣去細心鑽研任何事,這讓他今後在做任何事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延續這種思維。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應用書本上的知識(有些東西根本就用不著),但它卻能開闊人的眼界,鍛煉人的思維,培養人的毅力,增強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力和判斷能力。功不會白用,時間不會白耗,有一分耕耘才會有一分收穫。項羽學習不深入,看事情就會簡單,做事情就會想當然,這也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剛愎自用。群雄逐鹿時,他既不會設局,也不會設圈套。而最要命的是,他對別人為他設的局和下的圈套也是毫無察覺、一無所知。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唯一成就的就是項羽的自信。當他不想學某項技藝時,他並非認為其難學或是沒興趣學,而是一種不屑。這種傲慢的態度也讓他內心變得無比強大,凡事全憑主觀意願,自我感覺甚好。

這種人的性格和太陽一樣,火辣、熱烈、充滿激情。每天早上起來,窗外陽光照射,項羽更加信心十足,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似乎那火紅滾燙的太陽是專為他一人升起的,他感到置身於天地間的高大,世上沒人可以取代他,他生來就是要統治世界、拯救眾生的。這種感覺每每讓他的內心無比舒暢。

項羽的自信還來自他那自以為超強的判斷力,他總能對一件事情作出迅速的判斷,並按照這種判斷付諸實施。他思維活躍,頭腦里有閃現不完的念頭,他對事物的認知是完全自我的,喜歡就會付出百倍的熱忱,不喜歡就放棄,也並不覺得可惜。久而久之,這種自信就會轉變成一種自傲,變成一種隨心所欲的性格因子,深藏於內心,在他人生最關鍵的時刻冒出來,左右他前進的方向。

隨著後來對大秦帝國征戰的不斷勝利,項羽的這種自傲更是轉變成了一種霸氣,一種捨我其誰、「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氣。這種霸氣一直陪伴著項羽以後的人生,一直到它完全淹沒在烏江水的嗚咽聲中。

劉邦和項羽不一樣,他不甘寂寞和孤獨,他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他活得很現實,現實到和同僚開玩笑、和老闆娘逗悶子都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認為自己有多能,所以他會依賴別人,靠著別人的力量去實現自己的願望。當然,他也會竭盡所能,不斷地對別人提供幫助,鞏固他對別人的依賴。如此一來二去,便形成了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一個以他為中心、聯繫緊密的小圈子。這個圈子儘管不起眼,卻有個十分霸氣的名字:勢力。

勢力不是單打獨鬥,不是特立獨行,更不是我行我素。它是由一個核心人物凝聚起來的、有眾多人參與加入的、有酒大家喝、有肉大家吃、有事大家辦的一個利益集團。當然,那時劉邦的圈子還很小,還沒有達到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程度,但也已是初見端倪,因為他以後的人生道路一直是按照這個慣性行走的。也許那時的劉邦根本不會意識到,他這種與生俱來的豪情和適應生活的無奈之舉,會轉變成日後人們爭相投奔的引力,也會成為他日後傲視群雄的資本。

上帝是公平的,給了你這個就不會給你那個。正是因為劉邦沒有坐吃山空、挑挑揀揀的資本,他才會積極調動自己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將它們變成生存下去,或者說活得更好的一種能量。這種能量積少成多,慢慢匯聚起來,終究會形成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成為他與霸氣十足的西楚霸王項羽一決高下的信心和勇氣。

不管項羽多麼有個性,其實他還是走了一條傳統的路子,而且這條路子走得並不成功,他除了個性張揚之外,並沒有真正沉下心來去做好哪件事。更遺憾的是,他叛逆的個性其實也沒能得到徹底的發揮,因為他的思想始終還是囿於傳統。他的叛逆,只是在傳統基礎上的一種叛逆,並沒有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相比之下,劉邦走的則是一條野路子,他徹底拋開傳統,快意人生,彰顯性情。他的視野更開闊,他的思維也更具內涵。

個性突出的人,朋友一般會很少,因為別人很難接觸他,也很難了解他。不過這樣的人一旦有朋友,那一定會是兩肋插刀的鐵哥們兒。項羽的性格就是這樣,你必須對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接受他,而一旦接受,或者說有發現他賞識他的人,就會對他倍加青睞。遺憾的是,這樣的人少之又少。

劉邦則更加大眾化,他對誰都一視同仁(除了對儒生,這個我們以後會講到),和誰都可能成為好朋友,和誰也都走得很近,這些和他接觸的人自然也容易被其感染,人們會欣賞他的隨性、坦誠、豪爽,進而將其引為知己。

劉邦在做泗水亭長的時候,一次送勞工去驪山服役,路上勞工跑了很多。這是劉邦的失職,是要被追究責任的,搞不好腦袋還得搬家,但劉邦不上火,想得開,乾脆把其他人的繩索全解了,說:「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意思是你們都逃命去吧,我也找個地方玩消失了。結果「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好多人都不願走,最後和劉邦一起落草,這個押送官的親和力可見一斑。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為人處事路數,也決定了二人在社會中形成不同的圈子。劉邦的圈子會越來越大,項羽的圈子會越來越小,在楚漢對峙之中,許多最初跟隨項羽的人都轉而投靠了劉邦,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不光是古代,就是現代,項羽那樣的人也照樣吃不開。我們周邊這樣的人隨處可見,不靈活,不懂得遷就和妥協,一味由著自己的性子來,最後領導不賞識,下屬不買賬,朋友也不多。劉邦這類人現在就更多了,這種人很吃得開,他們為人機敏,處事圓滑,和誰都嘻嘻哈哈的,讓你沒有距離感。他們還經常把人們聚在一起吃個飯,或是搞些別的娛樂活動,以進一步強化這種感覺。這種人在官場或職場中混,一般都會很快獲得升遷。

有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20世紀80年代初,為了充實鄉鎮,A和B都成了鄉里的招聘幹部(非正式的幹部),每月掙著幾十塊錢的工資。A人老實,每次領了工資,便全部交給媳婦,小日子因此越過越紅火。B的工資則全部讓他請了客,老婆一分錢也別想看到,用他的話說,關係也是生產力,沒這點錢家裡也窮不到哪去。B的人緣因而混得很好。後來鄉里選舉,B被列為差額,愣是將縣裡內定的正式候選人給差了下去。B不但轉成了正式幹部,還成了名副其實的領導幹部。

劉邦和B差不多,他能當上泗水亭長不是偶然的。

項羽起事之前,一直跟著叔叔、依靠叔叔,除了性格上的叛逆,他其實始終沒有完全自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項羽都是在叔父的蔭庇下過活的。就是後來起事,他也是跟著叔叔一起乾的,不是主謀,最多算脅從。這讓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依賴性,他會把生活看得過於簡單,把人和事想得過於簡單。

項羽沒有具體工作,因此也談不上有什麼社會經驗,這讓他在面對複雜的社會問題時,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項羽也沒有政治經驗,他沒有經歷過政治的狡詐,也就沒有政治上的成熟,這成為他後來在政治舞台上的一個致命軟肋,過分的單純讓他在面對陰謀和伎倆時手足無措,讓他在後來的政治博弈中屢屢敗下陣來。

而劉邦在起事之前,早已成了社會油子,不但有過多年的從政經驗,還有過一段落草為寇、獨挑大樑的經歷。這些經驗和經歷很快便產生了社會效應,讓劉邦有了一個粗具規模的小圈子。群雄反秦後,蕭何、曹參擁戴劉邦為沛公,成為一支獨立的反秦隊伍,不管當時這支隊伍的實力如何,戰鬥力如何,政治影響如何,劉邦一開始的地位就比項羽高,屬於和他叔父項梁一個層面上的人物,儘管他後來投奔了項梁。

於是我們便有了另外一個問題:到底誰是野路子?

在接受教育上,劉邦肯定是野路子,項羽是正路子。起事的時候,則正好相反。劉邦曾經為吏,又曾經佔山為王,被推舉為首領也不奇怪。而項羽叔侄雖是世家貴族,卻早已風光落寞,淪為普通百姓,那麼他們的起事便和陳勝、吳廣差不多了,是白手起家,是揭竿而起的野路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