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路子·成材的密碼 1.學歷與能力

學歷與能力問題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如今的觀點是:學歷和能力並不完全成正比,學歷高的不一定能力強。有人還會舉出無數事例來論證此問題的正確性,比如某某某小學文化,後來成了大老闆,公司都開到國外去了,手下僱傭的都是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某某某學歷高,結果乾嘛嘛不成,只會紙上談兵,等等。

這個觀點其實最多只是部分正確。你舉多少例子,它也是特例不是?特例之外的無數事實,還是在證明著另一個命題的正確性:學歷高的,能力也會稍強些。其實,有能力、有本事和有學歷之間並不矛盾。這話原本是抨擊循規蹈矩的教育體制的,並非單列出來的學術問題,所以也不必較真兒。

有陣子社會上流行「讀書無用論」,一些人頗以沒文化為自豪,恣意張揚其無知者無畏的個性。現在這樣的人很少了,可這種觀念依然存在,只是他們嘴上不說,潛意識裡卻仍舊排斥知識,突出的表現是:他寧肯花二百塊錢吃喝而滿不在乎,卻捨不得花二十塊錢買本書來讀。這是認識問題,也是素質問題。

我們總說經濟、文化兩手都要抓,且兩手都要硬。這種提法其實已經充分證明了兩者的不同步,因為已經實現了的問題是不需要強調的。我們經濟發展得如何且不去說,單就文化來講,人們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經濟那般深刻,因為後者更加直接、實惠。其實,一個國家是否發達,不光體現在GDP上,它更是一種綜合實力的體現,也包括文化和教育。

單就某個人來說,成功也絕不是偶然的,他是自身儲備到一定程度後的集中釋放。儲備的東西很多,包羅萬象,比如經歷儲備、經驗儲備,以及能力儲備、關係儲備,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還是知識儲備。它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學歷。當然,知識不等同於學歷,學歷只是知識的一個量化標準,而知識是不能做到完全量化的。但不管怎麼說,你沒有學歷,你就缺失了接受更高一等教育的機會,也缺少了獲取更多知識的機會,這總歸是個缺陷。

獲取學歷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要你努力、認真去學,而不是靠混、靠抄、靠走後門、潛規則得來的學歷,含金量就高,也就在某種程度代表了你的能力。遺憾的是,如今好多學歷得來輕而易舉,甚至可以花錢去買,也就無所謂能力了。

能力的大小和先天素質有關。同樣的高學歷,有人頭懸樑錐刺股,精神可嘉,有人卻學得輕鬆靈活,富於創造,表現出的能力就大不一樣。能力的大小,還和用心程度有關。所謂術業有專攻,你只有用心去做,才能激發出你的創造力。人非聖賢,一個人再聰明,學歷再高,他也有未涉足和未知的領域。你資質平平,學歷不高,但你只要在某個領域用了心,你一樣可以成為佼佼者。

啰嗦半天,就是想表達一個觀點:人不學習不行,沒有知識也不行。

劉邦打敗項羽並不是偶然的,那四百餘年的漢室基業得來並不輕鬆,其中有著各種各樣的因素,很複雜,但有一點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就是知識儲備。

這裡說的知識,並不單就那些書本而言。知識涵蓋的範圍是廣闊的、深邃的,人際交往、社會實踐、經驗積累、經歷積澱,都屬於知識的範疇。項羽和劉邦二人都沒有什麼學歷,書本知識都不多,一個是不好好學,一個是沒機會學。但劉邦卻掌握了另外一門知識:社會學。相比之下,項羽在這方面就欠缺了很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