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性情·話里乾坤 2.項羽如是說

秦始皇游會稽、渡浙江,項梁和項羽叔侄倆去圍觀。當秦始皇車駕在銅鑼聲、吆喝聲中威風凜凜地駛過來時,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我可以取代他,或我比他強。

這話是太史公司馬遷的書面語,文縐縐的,生活中的口語肯定不這樣,之乎者也的,體現不出氣勢。現在的民眾若看不上哪個上級領導,話說得比這粗多了,直言:他算個屁(或毬或屌或蛋)。北京人則更加簡單直接,倆字兒:姥姥。

項羽具體說的啥我們沒必要去探討了,也探討不出來,既然司馬遷這樣記載,大意是錯不了的。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卻將項羽的性格暴露無遺。從中我們至少能夠得到三個方面的信息:

首先,項羽是一個性情中人。

秦始皇何等人物啊,掃六合而定中原,如今的大好河山是靠他打出來的、殺出來的,他遵循的是法家治國理念,依靠嚴刑酷法統治人民。當時秦朝法律嚴苛到什麼程度呢?「偶語棄於市」,就是倆人當街碰上了,在一起咬耳朵說兩句悄悄話,發現了都要被治罪,哪怕你倆扯的是家長里短、保媒拉縴的閑篇兒,那也活該你倒霉,形跡可疑嘛。

因言獲罪犯不上,所以大家都三緘其口,都做觀棋不語的真君子,都保持沉默是金的生活態度。天子的威嚴那是在幾十米外都能感受得到的,腿不打哆嗦就是好事。況且項羽當時二十三歲,正是半大小夥子,底氣十足地來這麼一嗓子,好似晴天一個炸雷。項羽話到嘴邊,不吐不快,足見他是一個口無遮攔、敢想敢說的真漢子,也是一個光明磊落、勇於擔當的人。

其次,項羽是個行事不顧細謹的人。

這是委婉的說法,其實說白了就是行事魯莽,委婉說是給項羽留著面子呢,因為這樣的人雖言語粗鄙卻不失可愛。你想啊,項羽說這話時,秦始皇本人或秦始皇的隨從武士可能沒聽見,秦始皇那傢伙一路被車軲轆聲、銅鑼開道聲、歌功頌德聲所包圍,享受著噪音污染,也挺不容易的。但他們聽不見不等於別人聽不見,項羽周遭寂寞寧靜,圍觀群眾是誰也不敢言語的,大氣都不敢出,掉根針都能聽見響兒。項羽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一出口,周圍那些善良的群眾恐怕都得離他遠點,怕受他牽連,心想項羽準是個瘋子。萬一有好事者立功心切,再給秦始皇告上一狀,項羽小命休矣。

最窩心的當屬項梁。項梁一直懷念著祖先的榮耀,也想恢複祖先的事業,他一直在為此做著努力和準備。在吳中,給人家辦紅白事,都要軍事化,搞不好做夢都在想如何光宗耀祖。只是他一直沒遇到合適的機會。項羽說的這話,他心裡未必不是這麼想的,但他沒有說出來,因為他不是年輕氣盛的歲數了,他懂得隱忍,在沒有把握時,他不想暴露自己,以免前功盡棄。同時他也害怕,畢竟面對的是生殺予奪一言九鼎的當朝天子,項羽這一嗓子差點沒讓他功虧一簣,所以他聞言急忙捂住項羽的嘴,說:「毋妄言,族矣!」項梁早被嚇得魂飛天外。這話可不是鬧著玩的。

第三,項羽是一個自信的人。

項羽的話目的明確,殺氣騰騰,字字咬牙切齒、充滿仇恨。除了情感上的強烈,這話還有內涵,它表現了項羽的一種不屑。在他眼裡,秦始皇並不算什麼,別看你現在威風,我將來比你更威風,似乎奪取天下並不算什麼特別費勁的事。項羽自認為取代秦始皇只是個時間問題,根本算不得什麼。這種骨子裡的不屑,體現了項羽異乎尋常的自信。

當然,項羽的這種自信里也多少含有些自傲的成分,因為他當時並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怎樣。不過理想歸理想,抱負歸抱負,如果不是後來陳勝、吳廣被迫起兵,項梁、項羽叔侄二人不知要等到何時才會有所動作。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