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顏色革命」為何失敗? 二、「顏色革命」的結局

如果說「阿拉伯之春」寄託著一些西方勢力扳倒中國的期望,那麼「顏色革命」則更是西方勢力企圖顛覆中國政體的樣板。經歷了「顏色革命」的三個國家(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喬治亞)都是前社會主義國家和轉型經濟國家,某種意義上與中國的可比性比阿拉伯國家大得多。但是西方勢力還是打錯了算盤,「顏色革命」失敗得如此之快,連西方很多人都感到臉上無光。

讓我們先從2004年的烏克蘭「橙色革命」說起吧。這場所謂的「革命」充滿了戲劇性:先是西方主導的民調挑戰了烏克蘭大選的官方統計,引發了大規模的示威潮,親西方的候選人「白馬王子」尤先科據說又遭到了投毒,他俊朗的臉龐迅速變醜,膚色發黑,臉上布滿了疙瘩。「毒藥事件」無疑助了尤先科一臂之力,最終,打著和平抗爭旗號的「顏色革命」中,尤先科贏得了選舉,西方為此歡欣鼓舞。之後不久,尤先科的臉也奇蹟般恢複到「白馬王子」時代(確實有人懷疑陰謀論)。

這場「顏色革命」成功的背後是歐美的支持,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給反政府的所謂「公民社會」輸送了大量資金,然後又通過外交和輿論施加壓力,以選舉公正的名義,迫使當時的政府不能對示威民眾動粗,內務部派出的軍隊後來也被召回,軍隊的將領紛紛倒向反對派,政府終於妥協,憲法法院裁定大選無效,重新大選。第二輪大選,「我們的烏克蘭」聯盟主席及總統候選人尤先科以近52%的支持率,戰勝「地區黨」總統候選人亞努科維奇。「白馬王子」尤先科和美女政治家季莫申科形成了「雙頭政治」組合,分享了勝利,尤先科坐上總統寶座,季莫申科獲得總理之位。但他們的團結是權宜之計,兩人不久就爆發了激烈衝突,昔日盟友如同陌路。

隨著內鬥加劇,經濟凋敝,腐敗激增,烏克蘭主流民意對「顏色革命」也從「希望」轉為「失望」:「橙色革命」五年後的2009年,經濟萎縮了,貨幣貶值了一半,國家債務纏身,甚至面臨破產。到2010年,即「顏色革命」後的第一次大選時,當初獲得52%支持率的尤先科只獲得了5%的支持率,在18名總統候選人中,名列第五,遠遠落在昔日死對頭亞努科維奇之後。美國皮尤中心2009年在烏克蘭所做的民調錶明,烏克蘭人中僅有30%支持「民主」,比1991年時低了整整42個百分點。

2014年西方支持的大規模示威遊行又導致了新的動亂,對立雙方爆發暴力衝突,基輔成了血腥的戰場。美國與歐盟直接干預烏克蘭局勢,美國不滿歐盟相對保守的政策,直接策劃烏克蘭新政府的組閣,結果民選總統亞努科維奇逃往俄羅斯,這對西方民主模式的諷刺有多大!俄羅斯強勢反擊,出兵克里米亞,克里米亞公民也投票要求加入俄羅斯,俄羅斯隨之接受了這個要求。俄羅斯與西方的關係迅速走入低谷。

我們還有必要以中國標準來評價一下烏克蘭的「橙色革命」。鄧小平說,一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是否好,關鍵看三條:第一看國家的政局是否穩定,第二看能否增進人民的團結、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看生產力能否得到持續發展。 如果用這三個標準來評價「橙色革命」後的烏克蘭,那麼我們可以很肯定地說在這三個方面烏克蘭的表現都屬於「非常糟糕」:從「橙色革命」後,烏克蘭就一直內鬥不斷,亂象難絕。尤先科上台後不是抓民生,而是搞「階級鬥爭」,忙於清算歷史,緊抓「大饑荒」、烏克蘭起義軍等歷史問題,並跟美國一道,搞危險的加入「北約」遊戲,結果弄得個國庫空空。前總理季莫申科由於腐敗指控被投入了監獄,國家陷入深度內鬥,各種示威遊行衝突常年不斷。

烏克蘭人民不是更加團結了,而是更加分裂了。烏克蘭民眾大致分成了兩個勢不兩立的陣營,也就是所謂親西方的西部地區與親俄羅斯的東部地區,雙方都為了讓能夠代表自己利益的候選人上台,進行各種形式的鬥爭。一半黃色一半藍色的烏克蘭國旗好像正好象徵了東、西烏克蘭人的經濟和政治歸屬,無論哪個人當總統,總有幾乎一半的國民不高興,而西方普選模式則在不斷地加劇這種分歧。2006年年中,我曾訪問過烏克蘭,與獨立廣場安營紮寨的大學生聊過天,他們揮舞的是歐盟和美國的旗幟,心中充滿著對西方世界的憧憬。其實歐盟和美國在烏克蘭的立場也有很大差異,但他們都反對俄羅斯的影響,他們都通過自己的代理人,在烏克蘭拉一派打一派,不斷地挑撥和強化所謂「親西方」族群和「親俄羅斯」族群的矛盾,結果弄得烏克蘭國無寧日,烏克蘭恢複團結的前景已經非常渺茫。

烏克蘭生產力的發展也遭受重創。去過烏克蘭訪問的人都會感嘆:一個大國(從領土面積看,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有廣袤肥沃的黑土地,有原蘇聯留下的深厚的工業基礎(當年蘇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安東諾夫飛機、T80坦克、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和「天頂」號運載火箭都是烏克蘭製造的),今天經濟卻一蹶不振。通貨膨脹,經濟凋敝,腐敗激增,貨幣貶值,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烏克蘭是原蘇聯的一個富裕的共和國,1991年烏克蘭的人均GDP比中國高四倍,而今只有中國的一半。烏克蘭有「歐洲糧倉」的美稱,其重工業特別是軍工也非常發達。1991年獨立後的烏克蘭擁抱了西方制度,許多人曾非常看好烏克蘭的前景。但事實是,20多年後的結局卻是凄凄慘慘,其中有多少令人深思的教訓啊!

再來看看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吉爾吉斯斯坦獲得獨立,前總統阿卡耶夫順勢掌權,他十分崇拜西方民主模式,按西方三權分立、自由市場經濟的模式對國家進行全面改造,但阿卡耶夫自食了西方民主的苦果。2005年3月,吉爾吉斯斯坦爆發了推翻總統阿卡耶夫的所謂「鬱金香革命」,統治吉爾吉斯斯坦15年之久的阿卡耶夫政權頃刻倒台。巴基耶夫擔任最高領導人。美國政界和媒體一度對這場革命歡欣鼓舞,聲稱這是「民主和自由」的勝利。但「革命」帶來的也是持續不斷的社會動蕩,代表南、北不同地區的政治勢力陷入內鬥,吉國經濟遭受重創。而且革命爆發後,吉國的事態發展與西方的預期大不一致,新政府與俄羅斯的關係似乎比與西方的關係更為融洽。

五年不到,又一場革命爆發,推翻了當年「鬱金香革命」的民主英雄巴基耶夫,並引發了暴力衝突,中國不得不從吉國大規模撤出僑民。這些動蕩對吉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巨大負面影響持續至今。我2006年曾去過吉爾吉斯斯坦的首都比什凱克,給我的感覺就像中國1980年代的一個縣城,從表面上看,比當時的烏魯木齊落後至少20年。西方引以為自豪的民主模式,所謂兩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民主模式在吉爾吉斯斯坦反覆演繹,而國家治理毫無章法,經濟陷入巨大困境,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至於喬治亞,情況也很慘淡。2003年喬治亞爆發了所謂的「玫瑰革命」,親美的薩卡什維利趕走了謝瓦爾德納澤總統。為了表彰小薩這位「民主英雄」,時任美國總統小布希曾專門造訪了這個人口不到500萬的小國,讚譽它為歐亞地區的「民主明燈」。我在電視上多次看過薩卡什維利的英文演講,他的英文很好,滿口都是美國人最喜歡聽的話,這一定是他贏得美國人喜歡的主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極端敵視俄羅斯。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小薩竟天真地以為他可決策而挑起格—俄戰爭,並得到美國的支持,結果普京總統強烈反制,使喬治亞完全失去了對兩個共和國的控制。這場戰爭以及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喬治亞經濟遭受重創,雖然經濟近年有所復甦,但喬治亞經濟脆弱性顯著,多數百姓的生活沒有因為「顏色革命」而改善,全國一半人口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如果我們用上述的鄧小平評價政治制度質量的三個標準來衡量喬治亞和吉爾吉斯斯坦的話(這也適用於所有的「阿拉伯之春」國家),那麼這些國家的表現都屬於「非常糟糕」。這些國家的政局不是更穩定了,而是更動蕩了;人民不是更加團結了,而是更分裂了;老百姓的生活不是改善了,而是惡化了,因為生產力遭到了巨大破壞。

總之,「顏色革命」的結果,與「阿拉伯之春」一樣,也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凄凄慘慘」。這不僅是這些國家多數民眾的親身感受,也是許多西方政府和人士的感受。今天的中國可以自信地審視所謂的「普世價值」給「顏色革命」國家、給「阿拉伯之春」國家帶來的深刻危機,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堅定地走自己探索出來的成功之路,邁向更大的輝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