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代園林的文化價值 第三節 中國古代園林的對外影響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的對外影響,一般都認為始於8世紀,那是中國盛唐時期,是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全面影響的時候。其實,在隋朝末年,日本推古女皇二十年(公元613年)日本大臣蘇我馬子便在朝鮮得知了中國的造園法,並在日本建成第一所庭園。至今,日本庭園中的許多常見的造園手法,多是我們並不陌生的。如挖池堆島,視為蓬萊,上植松樹,酷似盆景。另外,對山石的運用,也是一脈相承的。園林是隨佛教的東傳而東傳日本的。特別是日本佛寺的庭園,更具中國寺廟園林中的那麼一種純樸古雅的韻致,寧靜幽邃,於生機中含露禪機,彷彿真的是中國古代園林藝術之美乘著禪宗東傳的渡舟而到達一衣帶水的彼岸,只是更寂謐,更寥落。從置石和土石山構築的寺院庭院中的「枯山水」中既能看到中國的影響,又能看到山石藝術在日本的發展。所謂枯山水,是用幾組山石立置於白砂堆起的丘岡上,那些立石的組合,有的隱示瀑布的水口,而白砂上耙耘出的波紋,則代表著溪水的流淌。若說中國園林中類似的手法,是在無水之處隱喻出水,靜中求動。而枯山水則是將生機凝固於剎那之間,而動中求靜。

明朝末年,因抗清鬥爭失敗而流亡日本的中國學者朱舜水(公元1600—1682年)在江戶(現東京)主持設計建造的小石川後樂園,園中有以杭州西湖命名的長堤,有中國式的石券拱橋,名為園月橋。朱舜水和小石川後樂園在日本造園史上的影響都很大,形成了文人園派別。

中國園林對歐洲產生影響,始於18世紀。一位年輕時曾在中國廣東住過的英國皇家建築師威廉·錢伯斯(公元1723—1796年)於1750年在英國倫敦西郊建成由他設計的中國式庭園「丘園」。丘園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景觀,是一座建於湖畔的九層寶塔。威廉還出版了關於中國建築和中國園林的論著,其中寫於1772年的《東方園藝》在18世紀末的歐洲被奉為園林設計的經典。當時英國修建中國式庭園的風尚,波及法國,法國出版了《中英式花園》一書。德國還派出設計人員到英國研究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藝術之所以對英國產生較大影響是和英國自身園林的發展狀況分不開的。當時,英國在「大自然不喜歡直線」的口號下,對歐洲傳統的以幾何線條為經緯的「正規花園」提出挑戰,推崇「自然風景學派」,並用自然的理論去改造古典園林。中國園林造園手法的審美觀正好符合了歐洲「回到自然」的要求。

歐洲的園林的特點按威廉的說法是,「只與原野相似,完全近乎自然摹寫。」由此看來,歐洲的「正規園林」不是沒有自然,而是太自然了。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卻是直線式的太不自然了。中國園林的宗旨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有了這一條,中國古代園林的獨到之處就很顯然了。至今西方在修建園林時,依然探索東方哲理的運用,可以相信,中國古代園林不但過去在世界上影響巨大,而且在今後的世界上,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園林的文化內涵,遠遠超出一般的綠地、森林、山水、風景、郊野等等所顯示的景觀價值。中國古代園林與西方園林的差異,包含像繪畫那樣的理性與感性、真實與創造、形象與語言等等成分配比的不同所顯示的綜合效果。中外園林作品的差異,與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有關。

近幾十年來,由於交通運輸的發達,完全由中國人設計並施工的園林作品,已經可以在中國國土上建成,然後拆運到歐美大陸,再行組裝,這樣的園林絕對是地道的中國古典園林的風格,而且疊山所用之石材、點景的太湖石都是精選的上乘原料。在19世紀以前出現在歐洲的中國式園林所呈現的中國風格,自然是打了折扣的,是西方人所理解的中國風情,或者是把中國園林建築形象組合在歐洲園林的平面上,或者是在規劃平面上機械地模仿中國園林慣用的曲線園路組合。深層次的文化底蘊,即使從理論上有所認識,而在實際上是難以運用的。現代,在歐洲的一些新建公園裡,在設計時也注入中國的虛實、黑白的理論,其表現方法,如在軸線的對稱兩側將點景建築處理為一個封閉,一個開敞;一個使用黑色的石材、一個使用白色的石材,看來有趣,但非中國古代人所追求的趣味,這種趣味即使是中國現代人也並非是完全能夠接受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