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傑出的造園藝術 第四節 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築

中國古代園林與中國古代建築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國古代園林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個門類。前面我們說過,園林是在古代建築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才可能出現的。園林的出現,豐富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文化內涵,它是古代建築成就不可割裂的精彩組成部分。它們之間不但是親緣關係,而且是承屬關係。

中國古代獨特的建築體系,決定了中國園林在世界園林中強烈、鮮明、獨特的個性。作為宮殿建築最輝煌的現存代表紫禁城建築群和皇家園林頤和園之間;作為遍布全國以地區風格為特徵的現存古代民居與相應的同樣具有區域特徵的私家園林之間,它們的建築形式與構造工藝是同一的。園林建築中常見的形式廊亭橋榭,無不是從一般建築中離析出來而加以典型化,在非園林建築中都可以找到它們的原型。

廊,由古代房屋的檐下部分——廡發展而成。古代造園家解釋園林中廊的發生時說它是「廡出一步」,即是說它是滿足遮擋風雨日晒的功能需要變化出來的,這種廡出一步的廊,就是我們在一般民居中也能見到的檐廊。園林中的廊,早已從檐下解放出來,經千變萬化,有的已從主體建築的附屬地位,躍為聲名赫然的主景,聞名遐邇。

園林中的廊,是我們至今遊覽那些古代名園時的無聲導遊,它總是領著遊人信步向前。所謂「一步一景,景隨步移」,多半是在廊內的感受。造園匠師們總是用廊這種建築形式,將分散在園內的景點連成一氣,實際廊是一條帶屋頂的路。但是廊,絕不是只為了解決通道而設,它是為了觀景,它自身也是景。著名的廊不勝枚舉,儀態萬千,形式多樣。有游廊、迴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長廊、響廊、爬山廊種種名色。在園中,它們穿花過閣,繞水環山,有的貼牆,有的凌水,曲直依地形彎轉,高低隨山勢升降。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由273間連續組成,長達728米,是名副其實的長廊,已被認定為世界之最。歷史上雖有更長的廊子的記載,但都已不復存在。頤和園的這條長廊,是園內眾多景物中知名度數一數二的景物,到頤和園不走一走長廊,是不算到過頤和園的。另一條古典園林中著名的廊是一條水廊,在蘇州拙政園內,用山石作柱,空架在水面上,高低舒展,倒影空靈,被美稱為波形廊。它長達50多米,有水上長廊的雅號。揚州何園的串樓復廊,展開有400多米,作為私家園林,可算是宏篇巨制了。這條樓廊,是連接住宅和花園的立體通道,幾乎繞園一周。樓廊是指上下兩層的廊,垂直重疊。復廊是指內外兩層有中隔的廊,水平並聯,實際一廊有四條分開的通道,互相不干擾,內外中隔牆體設有漏窗,互相可見,但要走到一起,必須繞相當的距離,有時不走回頭路,還走不到一起,可謂同途異歸,趣味無窮。所以說,廊既有使用功能,又有欣賞遊樂的功能。許多曲折迂迴的廊,掩映在花蔭柳綠之中。在廊內漫遊,隨它的轉折轉換著遊人的視角,往往一轉步,就出現一個新的畫面,這種廊的曲折是經過精心安排的。成功的曲廊、迴廊無須在廊內東張西望,只要信步向前,自能賞心悅目。一般廊基均高出地面,因此在廊中賞景,十分方便。爬山廊更步步升高,提供了一個在不同高度觀看園景的所在。廊有避雨的功能,但廊也是欣賞雨景最好的去處。廊有避日曝晒的功能,但它卻喜歡月光的投射,夜遊名園,如得明月相照,踏著鋪映在地的竹影、窗花漫步廊中,當是一件難以忘懷的樂事。廊這種建築形式,經過古代園林藝術的加工創造,已不再只是「廡出一步」、在人屋檐下了。

亭是園林中一個幾乎少不了的建築形式。亭原是從停止轉化而來的,指行人停留住宿的處所。秦漢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鄉。所以古代送別,往往送到十里長亭。園林中的亭,專指有屋頂而四周沒有牆體封護的點景建築。北京頤和園萬壽山西部的寶雲閣原是一座銅鑄的殿,由於四圍窗格曾長期流失國外,四面通透,習慣就稱它為銅亭子。以亭而得名的古代園林像蘇州的滄浪亭,是宋代園林的遺存;北京的陶然亭,是清代康熙年間所造。但陶然亭的建築形式,又不完全像習慣所指的亭子的形式。

在園林中,亭子的形狀變化多端,平面呈四方、五方、六方、八方、圓形、梅花形,還有套方、套圓、三角、扇形等等。屋頂以攢尖頂為主,配以別的形式。攢尖頂是指屋面集合到中間收頂的古建形式,坡度較大,便於排水。但是,特殊功用的亭子又變化式樣,如井亭,是覆蓋水井的,頂部中間露天,很是特別。變化多端的亭子是園林中可以停坐休息、玩味領略周圍景色的建築。從園內的任何角度向它看去,又是能點活、豐富畫面的建築。

一園之中,往往不止一亭,有多到幾十座的,形態各異。北京景山將五座亭子對稱排列在山脊的五峰之上,是紫禁城背後的屏障。中峰的萬春亭,黃色琉璃瓦,三層重檐,高達17米,加上景山的高度,總高達60米,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制高點。在亭內可俯視全城景色,特別是一片黃燦燦的紫禁城,就在眼前,宏偉的古都風貌盡收眼底。頤和園內的廓如亭為全國最大的亭子,這是一座八角重檐的龐然大物,由內外三圈40根方圓相間的柱子支撐。可是,亭子並不以大取勝,總以小巧玲瓏、結構精簡為上品。著名的小型亭子很多,如蘇州拙政園內的笠亭,頂圓如斗笠,雖比真斗笠要大得多,但感覺是一隻竹笠而已。在私家園林的庭院中,還盛行一種半亭,是貼牆建亭,只有一半,另一半好像已經擠進牆內,這種設計是受園內空間局限而逼出來的巧思,處理得好的,有不全之全的妙處。還有一柱亭,那只是一把很大的傘,雖然作為建築的亭來說,不能再減再小,但它卻更能表達亭子遮陽避雨的本意。這可以說是亭子的致精微者。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亭子,並因這些亭子而形成景區,如紹興的蘭亭,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豐樂亭,湖南嶽麓山的愛晚亭,北京北海的五龍亭,西安興慶宮的沉香亭等等。北京陶然亭內正興建名亭景區,計畫要仿建全國100座著名的亭子,集名亭於一園,堪稱亭子博物館,充分反映全國亭子建築的精華。

橋,中國古代園林內,見不到水的園子是很少的。因水而設橋,便成為園中不可缺少的點景,即使沒有水,也建有旱橋,巧妙地把水點出來。生活中的橋,以最短距離接通兩岸為原則,橋身也多取直。園林中的橋,多隱藏,兩岸園路多迂迴,橋身多曲折。雖然我國古代的匠師所遺留到現在的交通用橋,造型優美,雕鑿精工,但園林中的橋卻更加典型,集中了這些橋建築文化的傳統精華。園林中的橋和著它們的倒影,構成一幅幅詩情濃郁的畫面,在大大小小的園林湖池上承接遊蹤,使詩人佇立,畫家停步。園林中橋的創造,同樣會反作用於生活中的橋,難怪我國古代用於交通的橋是那樣多姿多彩,被喻為人間彩虹。著名的古橋蘆溝橋,雖不是園林中的橋,卻是燕京八景中蘆溝曉月的主景。

最著名的園林中的橋,要數杭州西湖上的蘇堤六橋和後來仿建於北京昆明湖上的西堤六橋。這12座橋都有著優美動聽的橋名。蘇堤六橋的橋名是: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西堤六橋的橋名是:界湖、豳〔bīn賓〕風、玉帶、鏡、練、柳。這些橋名,有的是對橋身形狀的描繪,如玉帶、跨虹,更多的是對橋的周圍環境的表達。聽到這些名字,就撩人嚮往,這兩處由滿植楊柳桃樹的水中長堤串聯起來的橋組,南北相映,都堪稱湖景中的點睛之筆。

在我國的水網地帶,生產和生活都需要橋作為設施,另一個交通設施便是船。橋既要溝通兩岸,又不能阻攔行船,最理想的橋,便是具有立體交叉功能的高拱橋。這種由磚石發券砌成的橋,有圓形的橋洞,又有弧形的橋面,構成線條流暢的輪廓,在水上倒影里,半圓的橋洞,映照出一個完整的圓。拱橋被引進了園林之中,尤、其在大型園林里,拱橋被反覆引用,並出現了多種變化,從單孔橋變為一線排開的多孔橋。有的孔券縱橫組合,平面分散為多孔。

園林拱橋中,單孔的如杭州西湖白堤上的斷橋,不大的券洞承托著舒緩平坦的橋面,唐代詩人就有題詠它的名句。頤和園昆明湖上的玉帶橋,是乾隆皇帝的御座船通過的地方,所以拱券特別高,橋孔凈高可達十米。橋面的曲線被處理成頂部向外弓與兩爬坡向內弓的弧線相切合,使玉帶橋在靜中蘊有流動的韻律,不同凡響。由於橋體由白石雕砌,遠遠望去,像一條玉帶,天然入畫。單孔拱橋中,還有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橋和虹橋,都是千百年來詩人題詠不綴的園林名橋。多孔拱橋中,孔券最多、最著名的應數頤和園中的十七孔橋。十七孔橋連接著昆明湖東堤和南湖島,長達150米,可說是園林中最大的橋。它由十七個孔券組成,中間一孔最為高大,兩側孔券遞減縮小,恰似長虹卧波。十七孔橋外形與蘆溝橋相似,橋欄望柱上又雕有544個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獅,比蘆溝橋的獅子還多,一般都說它是仿蘆溝橋建造的。蘆溝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仿建在皇家園林之中的十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