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古代園林發展概況 第三節 歷代皇家園林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在他們取得政權以後,總要大興土木營建都城宮殿,以象徵封建皇權和用來臨朝聽政,同時構築離宮別館,興造園林,供帝王出宮時居留享樂。歷史上把這些處所稱做囿、苑、宮苑、苑囿、御苑、上林等等,這些都是今天所說的皇家園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將天下富豪20萬戶遷到都城咸陽,又把他在統一戰爭中滅掉諸侯國的王室,拆遷到咸陽北坂〔bǎn板〕。由於財力、物力和全國各地建築技藝的高度集中,秦宮室興建的規模空前龐大,僅咸陽宮一處,就有「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屬」的記載。但是,作為皇家園林可見的最早記載,還是秦始皇建於渭水之南的上林苑。著名的阿房宮,就建在上林苑內。歷史記載的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從中可以推想整個上林苑的宏大規模。除了上林苑之外,還另有一座甘泉苑。秦朝滅亡後,這些宮苑被項羽燒毀,僅存在了十多年的時間。1000年後,唐代大詩人杜牧寫了一篇《阿房宮賦》,其中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長橋卧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jì濟〕何虹?」的描寫,當時,阿房宮早已不存在了,文中的景物是歷代宮苑形象生動的概括。

漢代的皇家園林,主要有漢武帝劉徹在秦代上林苑基礎上擴建的上林苑。

西漢初年,漢室襲用了秦的上林苑,至漢武帝時,大事擴建。根據史書記載,上林苑佔地「廣長三百里,苑內養百獸,天子春秋射獵苑中,取獸無數。其中離宮七十所,容千乘萬騎」。又說「上林苑門十二,中有苑三十六,宮十二,觀三十五」。由此看來,上林苑中不但具有供帝王射獵的囿的功能,同時擁有眾多的宮室建築,具備了供皇帝止宿遊樂等多種用途。從宮觀的名稱里,也可以反映出使用的功能。如望遠宮是登高的,宣曲宮和音樂有關,葡萄宮種植葡萄等等;稱作觀的,如觀象觀、白鹿觀、魚鳥觀,應該和飼養觀賞動物有關。繭觀有明確記載:「上林苑有繭觀,蓋蠶繭之觀也。」

上林苑中還有許多稱作池的水域,如昆明池、鎬〔hào耗〕池、祀池、麋池、牛首池等等。其中昆明池系人工開鑿,方圓40里,不但大,它的開鑿還有一段故事。據說漢武帝曾在昆明池中教習水戰,為攻打昆明國進行演練,才取名為昆明池。昆明池不單是為了軍事目的,池上還有龍首船,令宮女們在舟中作樂歌唱,是帝後遊樂的場所。昆明池東西兩岸,分別樹立牽牛、織女的石雕像,象徵天河兩岸的牽牛織女星。

規模巨大的上林苑中,還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建章宮,這是一座宮城,是自成一體的苑中之苑。在建章宮以北,還有一個比昆明池晚建10年的太液池,從名稱上就可看出來,這是一個碧波蕩漾的寬廣水域。太液池中,築有高達20丈的漸台,並在水中堆出蓬萊、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神山。這三座水中神山的出現,形成了後世皇家園林中被奉為經典、為歷代仿效的一池三山的皇家園林模式。

西漢建於長安附近的上林苑,奠定了皇家園林的基本內容和形式,它本身存在約100年左右。西漢末年,王莽曾拆用了上林苑的建築材料。後來,漢光武帝劉秀遷都洛陽,這所規模宏偉、功能齊備的宮苑,就被廢棄了。由於上林苑的影響,特別是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上林苑的「上林」二字,也經常被用來作為皇家園林的代稱。上林苑中的景物規制,更被刻意模仿。如果以1894年清代最後一座皇家園林頤和園建成為皇家園林興建的終結,差不多整整2000年,漢武帝上林苑的影子一直籠罩著皇家園林,伴隨著封建王朝的更替,它不但在園林建築史上,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東漢建都洛陽後,本來作為西漢陪都的洛陽,原有的宮殿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修築了專供帝王遊樂的苑囿、池沼多處,如上林苑、芳林苑、靈囿和濯龍池、靈芝池等等。著名的東漢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在《二京賦》中有這樣的描寫:「濯龍芳林,九穀八溪。芙蓉覆水,秋蘭被涯。渚戲躍魚,淵游龜蠵〔xī奚〕。永安離宮,修竹冬青……」

東漢以後建都洛陽的,有三國時的曹魏、西晉、北魏,這些割據政權的帝室也都沿用東漢宮苑或營構新的苑囿。值得注意的是,東漢明帝劉庄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傳入中國,第二年在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第一座佛寺,為後來的寺廟園林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同時,也為其他類型的古代園林,特別是皇家園林,增添了佛教寺廟建築的內容。

三國至南北朝時代割據南方、建都南京的政權有: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代,使南京呈現空前的繁華,有「六朝金粉」的說法。這些政權在廣造宮殿的同時,也都營建了苑囿。有東吳的西苑、東晉的華林園。劉宋時在玄武湖中立起了方丈、蓬萊、瀛洲三座神山。後來又遷走了東晉的郊壇,在覆舟山建樂游苑。齊建芳樂苑、玄圃。史書記載苑中山石都塗上五彩顏色,可見是很奢華的。梁在齊東宮的基址上,鑿九曲池,立亭館。陳為文皇后築安德宮。隋滅陳以後,建康(南京舊稱)城邑被犁為耕地。一個半世紀以後,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憑弔這些宮苑的遺址時,還在詩中發出了「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的感嘆。

隋唐均建都長安,並都以洛陽為陪都,稱之為東都,因此,隋唐時代的皇家園林大都建於長安和洛陽一帶。

隋是只有38年歷史的短促朝代,隋煬帝楊廣,卻在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於洛陽城西營建了規模宏大的西苑,周圍達200里,苑內為海,海上建方丈、蓬萊、瀛洲三島,高百餘尺。苑內還以東、南、西、北、中方位布置迎陽、翠光、金明、潔水、廣明五個湖泊,並用龍鱗渠迂迴勾通,網路成一個周流完整的水系。這條渠寬20步,可以行駛龍船鳳舸。在這個水系裡,分布有16座宮院,裡面住著美女。這些宮院開門臨水,架橋交通,是水景園的格局。西苑中,種植著奇花異草,秋冬以後,花謝葉落,命人用綵綢剪裁花葉,掛綴在枝頭。這充分反映了隋煬帝楊廣的窮奢極欲。西苑分區造景自成宮院的布局,對後世皇家園林產生了影響,直至清代的圓明園的格局,仍然與隋煬帝的西苑相似。

唐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都城長安的宮殿建築方面也體現了出來。唐代的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據歷史記載和考古發掘,都是宮和苑相結合的建築群。大明宮內就有以太液池為中心的園林區,太液池中間堆有蓬萊山,沿池築有迴廊,串聯著樓台亭閣。太極宮是襲用隋代的大興宮。太極宮內有四大海,分布在宮殿之間,是唐初大明宮和興慶宮沒有興建以前,帝王的主要活動游幸場所。興慶宮內的園林成分就更多,園林區幾乎佔全部面積的一半,並以牡丹花聞名於長安,著名的李白寫《清平調三首》觸犯了楊貴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詩中「沉香亭北倚闌桿」一句中的沉香亭,就是興慶宮內龍池畔的一座用沉香木構成的亭子。唐代長安還另有幾處禁苑,其中大明宮西部的一處,面積雖比漢代的上林苑要小,但東西也各有13里。另一座著名的宮苑,是臨潼驪山的驪宮,這便是著名的長生殿故事發生的地方。驪宮內的華清池是一處溫泉,這處溫泉吸引著自周幽王以來的許多帝王。唐代的驪宮既可避暑,又可消寒,白居易《長恨歌》中的「驪宮高處入青山,仙樂風飄處處聞」便是對這處宮苑的描繪。宮內除長生殿外,還有一處飛霜殿,在此越冬,可欣賞殿外的霜雪冬景。

隋唐以前的皇家園林,隨著朝代的更替,已蕩然無存,有的只有考古發掘出的龐大殿基可考,有的只能從低洼野地里依稀辨認出池沼的所在。像漢代的昆明池東西兩岸的牽牛、織女石人至今仍在,華清池清理出唐代九龍湯、貴妃池的石砌浴池,都算是難得的遺迹。隋唐以後的皇家園林,也是如此。其中名噪一時,建於都城開封的北宋皇家園林艮岳被毀以後,至今仍然難以確定其遺址所在。

艮岳建於北宋徽宗趙佶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它經過六年時間的營構,於1122年完成。這是一座以杭州鳳凰山為藍本,在平地上堆山所造的園,有盡搜「天下之美,古今之勝」的評價。取名艮岳,是因「艮」是八卦中的東北方位,應在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的東北方。建艮岳是趙佶聽了方士的話,增高東北地方,可以子嗣興旺,萬壽無疆。所以艮岳又稱萬歲山、壽山。它開了後來把皇家園林中的山,稱作萬歲、萬壽的先例。

艮岳是一座模仿自然山水的山水園林,它劃分出許多景區,有「不可以數計」的景點。如梅嶺、雁池、書館、鳳池、巢鳳閣、煉丹亭、高陽酒肆、清斯閣、絳霄樓等等,從這些名稱里,可以想見它的一些園貌。但是從歷史記載上看,有一點卻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因建艮岳,曾在民間搜集奇花異石,即所謂「花石綱」。往往一塊高數丈的太湖石,要從江南運往汴梁,途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