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鑒真東渡日本

唐朝時,封建經濟繁榮,國勢強大,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為了學習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自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末期,日本派到中國的遣唐使並成行的就有13次之多(有一次僅達百濟),還有一次是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赴唐的日使,久未歸國,派使團前往迎接),兩次是「送唐客使」(送回唐朝的專使)。使團中有許多留學生,還有留學僧,其中不乏好學之士和學識淵博之人。

日本遣唐使團航海到中國來,大約分為幾個階段:

唐朝初期(唐太宗貞觀四年—高宗總章二年,即公元630年—669年)日本派出的使團,一般規模較小,船隻一二艘,約200人而已。

航線:走北路。自九州博多灣——對馬島——沿朝鮮半島沿岸——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登州、萊州。這條航線需時數十天,比較安全。

唐朝極盛期(武則天長安二年—玄宗天寶十一年,即公元702年—752年):日本派出的使團規模擴大很多,人數都在500人以上,分乘四艘船隻來大唐。

航線:這時期因新羅與日本的關係惡化,只好開闢了一條新的航線即南島航線:自九州——日本南島諸島:種子島(多彌)、屋久島、奄美大島——橫渡東海——明州、揚州。這條航線風險大,航程也不短。

唐朝後期(肅宗乾元二年—懿宗咸通十五年,即公元759年—874年)。由於755年開始的安史之亂的影響,唐國勢日衰,日本遣唐使團規模和人數大不如前。

航線:安史之亂後,開闢了一條新航線,即南線。自九州博多灣——長崎以西五島列島(等待順風)——橫渡東海——明州、揚州。這條航線航程短,遇順風10天就可到達,只是當時日本船隻受製作水平及航海知識所限,風險最大。

中國人也不斷東渡日本進行中日文化交流,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鑒真和尚。

鑒真俗姓淳于,生於唐武則天垂拱四年(公元688年),逝於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他是揚州江陽縣(今江蘇省揚州)人,14歲時進揚州大雲寺,從聞名天下的智滿禪師受戒學禪門。在名師的指引下,鑒真的學業突飛猛進。三年後,他離開大雲寺到越州(今浙江紹興)龍興寺學戒律,並受「菩薩戒」。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他雲遊四方求學,到過洛陽、長安。景龍二年,他20歲時,由律宗法師弘景主持,他受了「具足戒」。此後,他不斷鑽研佛教經義,對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律宗是唐朝時佛教十大派別之一。律宗是說佛教徒因其等級而有持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之區別,唐初很盛行,號稱戒律森嚴。

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鑒真回到揚州大明寺宣講戒律,聽他講經和由他授戒的弟子達四萬多人,這時,他已是學識淵博、威望很高的佛學大師了。他還不斷組織僧人抄寫經書,多達33000多卷,他還設計建造過寺院80多所,日本來到大唐的留學僧也都仰慕他的佛學造詣。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第九次遣唐使來到大唐。隨團前來的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受日本聖武天皇之命,約請鑒真東渡。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冬十月,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拜謁鑒真,表達日本仰慕之意,並說:佛法雖然流傳到日本國,可是還沒有傳法授戒的高僧,請「大和上東遊興化」。鑒真問寺內諸僧,有誰願意應此遠請?眾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僧名祥彥者說:「彼國太遠,生命難存,滄海淼漫,百無一至。人生難得,中國難生,進修未備,道果未克,是故眾僧緘默。」鑒真聽後說:「為法事也(為了宏法傳道),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也。」鑒真去意已定,從此,就開始了東渡日本的準備。鑒真宣揚佛法的獻身精神感動了弟子祥彥、道航等21人,他們紛紛表示願意跟隨師父東渡日本傳法。當時大唐的法律嚴禁民間私造船隻東渡日本。「諸私渡關者,徒一年,越度者,加一等。」(《唐律疏議》)因日本一度與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結盟與大唐抗衡,東海沿海又有「海盜」出沒,政府嚴禁私自出海。鑒真及其弟子們只有秘密準備船隻、佛經、糧食、藥品等。

第一次東渡(公元743年4月)

鑒真及其弟子準備在大唐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東渡日本。準備工作在順利地進行著,但四月的時候鑒真大弟子道航認為如海和尚只是少學晚輩,不適合跟隨鑒真東渡。如海和尚大為不滿,就秘密向淮南採訪廳採訪使沈景清誣告道航通海盜,說:「道航造船入海與盜賊連。」沈景清當即扣留了如海並派兵到各寺院搜尋中日僧人,道航、榮睿、普照等都被逮捕,所造的船隻也被沒收入官了,第一次東渡還沒出發就失敗了。

第二次東渡(公元743年12月)

八月,日僧榮睿、普照被釋放後,決定再次恭請鑒真一起回日本。他們秘密到大明寺謁見鑒真,面陳邀請之誠意。鑒真深受感動,為了卻心愿,他出錢80貫從嶺南道採訪使劉臣鄰那裡買到一艘舊軍船。又雇船工18人,工匠85人,準備了經書等書籍和糧食、醫藥等一應物品。十二月中旬,鑒真等從揚州出發,順長江而下,當航行到狼溝浦(今江蘇南通市狼山江面)時,遇到了狂風,江浪洶湧,船隻觸礁而破,已無法行駛。船工只得把船停靠淺灘暫避風浪,爭取時間搶修船隻。誰知又遇涌潮,水深及腰,正當寒冬,冷風刺骨,糧米被浸,腹內無食,無法前進,只得返回岸上。

第三次東渡(公元744年春)

鑒真矢志不移,一個月後(公元744年春)再次準備好糧食、淡水等物,修理好船隻後,他想從大坂山(今六盤山)直航日本。可是到了大坂山後無法泊岸,只得轉駛大嶼山。正遇逆風,只好等待順風,一個多月後才得乘順風繼續航行。當駛近乘名山(今舟山島北的大衢山)時,又遇巨大風暴,好不容易快要靠岸時,又觸暗礁。這時候,船被撞破了,沉入海底,備嘗艱辛地爬上岸後,雖是死裡逃生,乾糧、淡水也全沒有了。又面臨饑渴的威脅,經過三天三夜,才遇到漁民,得到搭救。當地僧侶得知此事後,他們不願鑒真再冒驚濤駭浪之險,請求地方官逮捕日本僧人榮睿等人,於是,鑒真等就被明州地方官軟禁於鄞縣(屬明州管轄)著名寺院——阿育王寺中,第三次東渡又失敗了。

第四次東渡(公元744年)

各地僧眾聽說鑒真到了阿育王寺後,便紛紛前往請求鑒真大師去講學。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鑒真到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杭州、湖州(今江蘇省吳興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等地巡迴講學傳授戒律。講學過程中秘密籌集再次到日本去的費用。為防止官府的追捕,經過縝密的考慮,他計畫在遠方——福州登舟赴日。為此,他派弟子等先到福州去買船,作各種遠航準備。然後自己借到各地名山名剎古寺朝拜佛跡為名,再乘機脫身至福州,與在福州的弟子會合一起赴日。但事機不密,鑒真在揚州的弟子靈祐聽說師父將再次東渡後,他不忍師父去冒「滄溟萬里,死生莫測」的飄洋過海之風險,就聯合了各寺僧眾狀告官府,以阻止鑒真東渡。據此,江東道採訪使就派人趕到黃岩縣禪林寺把鑒真等送回揚州大明寺。由福州登舟赴日的計畫也失敗了。

第五次東渡(公元748年)

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春,日僧榮睿、普照從同安郡(今安徽省安慶市)乘船抵揚州崇福寺謁見鑒真,商定再次渡日,並立即準備船隻及各種隨帶物品,六月二十七日,鑒真及弟子、水手等35人自揚州崇福寺出發,至揚州三叉河口登舟,沿運河至瓜洲鎮入長江,行至狼山又遇惡浪,終於衝出長江口在杭州灣出海。他們歷經艱險等候了一個多月,才等到西南順風,揚帆東進。船剛駛離舟山群島進入東海,不幸又遇到東北風,「風急波峻,水黑如墨」,又把他們吹向西南,全船只有高念觀音(原譯觀世音菩薩,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世」字之諱,省稱「觀音」),大家紛紛把所帶之物拋向大海減輕船的重量,有的僧人把用一生心血抄寫的經文也投入大海後,痛不欲生,也隨之躍入大海同葬。船隻失去控制,在海上隨浪大起大落三天,「眾僧惱卧」,都暈船嘔吐不能起身。但是普照師父每日吃飯時,必拿出少許生米與眾僧充饑。船上已無淡水,嚼米,口、喉很乾,無法咽入,吐也吐不出,飲用少許海水就腹脹。直到第七天,風暴小了些,又下了兩天雨,在船上接了些雨水,大家才稍微好過些。到第九天,船靠近一個小島,大家趕快登岸,找到了淡水,把船上儲滿了水,繼續上船前進。在海上漂流14天,靠了岸,只見到處樹木茂盛,鮮花盛開,原來風暴把他們從東海吹到了南海,他們已來到海南島最南端。接著抵達振州(今海南島崖縣——三亞),被地方官派兵把鑒真一行迎住城內大雲寺。在這裡住了一年。以後,經萬安州(今萬寧)、崖州(今瓊山),過瓊州海峽,以後又在桂州(今廣西桂林)、海南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