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象棋 第九節 古代象棋趣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子象棋在明代也有新的發展,在《金瓶梅詞話》小說中,就有許多回反映當時女子愛好象棋和雙陸的有趣的故事情節。

象棋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之一。與圍棋相比,象棋的愛好者人數更多,而且幾乎各個階層都有。上至帝王將相、達官貴人,下至普通的勞動人民,走街串巷的販夫走卒,都有喜歡下象棋的。可以說,象棋在我國,自南宋以後,已經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隨著象棋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在歷代都出現了一些關於象棋的趣話軼事,在象棋愛好者中間廣泛地流傳。本書選擇其中流傳較廣的幾則加以介紹。

這裡,把大橘中下象棋的兩位老人描述得更是神龍活現。

這則《巴邛人》有關象棋的神話故事,在唐人《幽冥錄》里,也有類似的記載,但較簡略,現錄原文如下:

更可喜的是象棋在農村中開始廣泛傳播,著名學者、象棋高手李開先在他的《村翁》一詩中寫道:

在義大利馬羅斯提卡市,現時每逢雙年9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和星期日,都要在該市廣場舉行傳統性的別開生面的活人國際象棋賽。相傳這種活人棋賽起源於中世紀。兩位出身顯貴的青年同時愛上了馬羅斯提卡城堡君主的女兒,並且一起向她求婚,互不相讓,最後只得按騎士的慣例約定在廣場上當眾決鬥。仁愛寬厚的君主決定以比智慧的方式取代這場血戰,他讓兩青年在廣場上擺開陣式進行活人國際象棋賽,然後由勝者娶他的大女兒為妻。棋賽結束後,君主又把小女兒許配給負者。為了回顧這段化情敵為親眷的美好歷史故事,每年舉行這種傳統性的棋賽,並使市民們都來觀戰。無獨有偶,在德國的馬格德堡區施特廖別克村,村民們也常常穿上有標誌的服裝,扮成活棋子,站在一塊巨大的棋盤上來回走動進行比賽。

傻貝子,清宗室,不知其真名,人們以傻貝子呼之。他家住京西海甸黃庄,不務生產,專心致志於象棋的研究,挾象棋而走江湖。

小有兼逢大有年,田家多獲即為賢。

有時撒網為漁父,日長登床作睡仙。

破局棋堆隨手應,無弦琴不用音傳。

一身之外無所慕,下有青山上碧天。

《五彩輿》一劇,事多紀實。嚴世蕃畫地衣成棋盤,令32美人列作象棋,與妻對著,此事見於《美新》。據云此地衣及32美人為王天華所獻。

蕭敬夫即蕭耕山,棋藝比劉洙、劉澄高一籌,但不及周子善。劉洙隨文天祥抗元,為監軍。劉澄是詩人,棋藝與劉洙不相上下。周子善棋藝較高,但常敗於文天祥。關於文天祥四位棋友的棋藝水平,他在《象弈各有等級四絕品四人高下》一詩中有過定評。

清末慈禧太后也喜歡象棋,但棋術很差,棋品也極壞。據愛新覺羅·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一次,慈禧太后與一小太監下象棋,下到中局雙方對殺時,這個小太監戲語太后說:「奴才殺老祖宗的這隻馬。」想不到慈禧竟突然惱羞成怒,嘴裡不覺脫口說出:「老祖宗殺你一家子。」小太監一句話惹出殺身大禍,周圍衛士就把他拉出去活活打死了。

他在獄中寫的詩篇《正氣歌》表現了他偉大的民族氣節。他在獄中還創作了象棋排局,據朱國禎《涌幢小品》說,文天祥在獄中創作的排局,以危險制勝局勢、局勢奇絕者命名,自「玉金鼎」至「單騎見虜」,共40局。玉是文天祥居住地的山名。單騎見虜是他以棋局自喻,反映他勇敢、頑強、不畏強暴的民族氣節。

當時北京西山有個和尚叫瞭然,棋藝很高,經常讓人一馬或一炮,人家還敵不過他。有個內監李二,訪得傻貝子精於象棋,於是邀他到西山與瞭然和尚較量。一開始,瞭然和尚仗著自己的棋藝高強,堅持要讓傻貝子一隻馬,傻貝子不同意,後經雙方協議,瞭然讓傻貝子一先。開局時,瞭然和尚大佔優勢,似乎再走幾步,傻貝子就要繳槍投降。不料傻貝子胸有成竹,竟走一路邊卒,復走一路車藏於卒後。和尚不識其謀,以為全是閑著,隨手照將,豈料傻貝子連閃其將,棄雙炮雙卒一相一士一馬,50餘著,扳回先手。末後,隱藏卒後的車橫出,投入戰鬥,和尚抵擋不住,只得認負。第二局,和尚為收復失地,即不加謙遜,先走立刻架上當頭炮,繼而以盤頭夾馬猛攻,但傻貝子嚴密防守,穩住陣腳。30回合以後,和尚攻勢漸減,而傻貝子則應付裕如。這時和尚一度得機以一馬換取雙象,似較得先。誰知傻貝子雙炮過河,使和尚的九宮內各子麻木,雙馬退居邊隅。接著再走10餘著,和尚再次敗北。瞭然和尚在西山,曾以象棋稱雄數十年,未曾負過一局,今竟兩番失利,羞慚得無地自容,次日悄然離京他去。

明朝末年,象棋的開展比之明代中葉有明顯的衰退,但在宮廷和官府,象棋仍較盛行。姚雪垠的《李自成》一書中描寫崇禎帝的首輔以卧槽馬勝門客以及崇禎帝與宮妃下象棋的故事,並非完全虛構。據史載,崇禎所寵愛的田貴妃,象棋就下得很有點水平。

明代中期,農業、手工業生機勃勃,商業繁榮,科學和文化都有相應的發展,標誌這一時代發展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和《徐霞客遊記》等,相繼問世。當時象棋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據當時著名藝術家唐寅(公元1470—1533年)的《譜雙·書後》記述,說樗蒲、彈棋都已失傳,打馬戲、七國象戲、漢官儀、五木等古代遊戲雖然都有玩法流傳下來,但當時並沒有多少人喜歡,也沒有什麼人加以提倡,只有象棋、雙陸兩種棋戲盛行。與唐寅同時代或稍後的明代著名學者如楊慎、朱晉楨、謝在杭、李開先等,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提到象棋。一些著名的象棋譜,如《夢入神機》、《自出洞來無敵手》、《金鵬秘訣》、《金鵬十八變》等等,也在這一時期問世。當時著名的藏書家,如高儒、趙用賢、趙琦美等,還以收藏象棋譜為時髦。這一切都說明當時象棋的繁榮景象。

關於活人象棋賽,傳說唐朝天寶初年,唐明皇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曾在宮中下象棋,以宮女32人為棋子,抹胸綴以棋子名稱,然後在繪有棋盤的地上走動以弈棋,故此有了「香車」、「桂馬」、「銀將」、「金將」、「玉將」等等棋子的名稱,這是傳說中最早的人棋比賽。此棋後傳入日本,被改製成現今日本流行的「將棋」。但這一傳說並無史料記載,何況唐代象棋的形制也與現代象棋不同。

明趙善政《賓退錄》卷四有嚴世蕃下活人雙陸的記載:

象棋的盛行自然而然地帶來了一些棋迷的出現。這些象棋迷的棋藝水平雖然不一定很高,但由於酷愛象棋,有時鬧到笑話百出,成為人們的趣談。據明浮白主人《笑林》中記述,某處有兩人下象棋,旁觀者往外解手,及至解手完畢再回到棋盤旁時,發現下棋的兩人忽然都不見了,到處尋找,最後竟在門角里找到,發現兩人正在使勁地奪車。這則門後奪車的笑話繪聲繪色,在象棋愛好者中間影響很大。到了清代乾隆時,在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中,也有類似的記載。說景城有一道士,因酷愛象棋,人以棋道士稱呼他,而他的真名真姓卻反而不見留傳了。一天,與人對局,棋桌上擺上棋局,但只有31隻棋子,而棋道士和他的對手卻不知去向。忽然聽得窗外有喘息聲,來人一看,發現道士和他的對手四手相持,共奪一個棋子,聲嘶力竭,互不相讓。

在中國古籍中最早記載活人象棋賽的是明代錢靜方的《小說叢考》。其上載有:

這首詩充分反映當時農村中一般的農民漁夫對象棋的愛好。

清代宮廷中盛行象棋,乾隆皇帝除了喜好書法外,也喜歡下象棋。當時朝中有五名大臣棋藝都不錯,乾隆就召見他們殿試棋藝,觀棋六個月,最後讓他們編成《五大臣象棋譜》。當時宮廷中太監與大臣等下棋的棋盤,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有實物保存。

南宋時,我國南方一帶象棋盛行。出生在江西吉安、後來以抗元聞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同時代的戰友劉洙、劉澄、蕭耕山、周子善等,從少年時期起即有象棋的愛好。他們經常在一起進行象棋比賽,棋藝都很精湛。

文天祥(公元1236—1282年)字履善,號文山,著有《文山先生全集》20卷。在《全集》中有不少詠棋的詩篇,反映了他對象棋的熱愛。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官至丞相,他從小愛下象棋,就是在炎熱的夏天游泳時,也迷戀象棋,與戰友周子善浮於水面,不用棋盤,以意為枰,口弈象棋,以決勝負,甚至樂極忘返。據此可以說,在象棋的發展歷史上,文天祥還是蒙目棋的最早創始人。每逢生日,文天祥總要與棋友下棋比賽取樂。他在《生日中與蕭敬夫韻》一詩中作了這樣的自我表白:

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何如橘里枰。

一任蒼松栽十里,他年猶見茯苓生。

唐朝相國牛僧孺編撰的《玄怪錄》里,有《巴邛人》一篇。說有個巴邛人,家裡有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