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圍棋 第五節 古代圍棋名人

隨著圍棋的興起和發展,歷代都出現了一些棋藝超群的國手,其中以唐代的王積薪、宋代的劉仲甫、清代的黃龍士、范西屏、施襄夏等最為著名。這些歷代圍棋國手的代表,以他們精湛的棋藝豐富了我國圍棋的寶庫,為我國的圍棋發展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唐代時國運興盛,繁榮發展,整個時代的圍棋水平比之兩晉有較大的提高,湧現了很多圍棋高手,如王積薪、鄭觀音、楊季鷹、馮汪、王叔文、韋延祐、王逢、顧師言、賈玄等,其中以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名聲最大。

王積薪大約出生在武則天當政時期,是貧苦農民的兒子,從小就上山砍柴。由於他非常勤勞,砍的柴總是堆積如山,故以「積薪」為名。王積薪才思敏捷,聰明好學。他入山砍柴時,經常看山林里寺廟的僧人弈棋,很快就掌握了圍棋的奧妙。僧人們見他聰明絕頂,棋藝高強,在山鄉里已沒有對手,就湊了些銀兩,還送他一匹好馬,鼓動他到太原尉的府里去參加圍棋擂台賽。

這時,在太原尉陳九言的府第金谷園設擂的是國手馮汪,棋藝號稱天下無敵。一時各路圍棋名將都聞風而來,但大都不堪一擊,只有年輕的王積薪卻一枝獨秀,與馮汪連弈三場九局棋,以五比四取勝,載譽而歸。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金谷園九局圖》。這九局棋盤盤跌宕起伏,下得非常激烈,非常精彩,所以唐末詩人韓偓〔wò握〕在一首詩中曾說「眼病休看九局棋」。可見雙方廝殺得多麼驚心動魄。

王積薪戰勝馮汪後,又勝了一些其他國手,於是聲名大振,被推薦到翰林院,當了棋待詔,並經常陪唐玄宗下圍棋。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王積薪隨唐玄宗逃往四川。一天夜裡,他寓宿于山中孤老之家。半夜忽聽婆婆對兒媳說:「夜長睡不著,咱們下盤棋吧!」媳婦說:「好。」王積薪見房中沒有燈光,心想她們怎麼能下棋呢?於是附耳門扉偷聽,原來婆媳二人下的是蒙目棋。她們下得非常認真,每走一著,都周密算計,直到四更將盡,東方魚肚翻白,共走了36著。這時婆婆說:「你已敗了,我勝九子。」媳婦沉思一會兒,即表示認輸。王積薪把夜裡婆媳下的棋步都記在心裡,天亮以後,整好衣冠,很有禮貌地向老婦人請教,老婦人非常高興,教他「攻守殺奪,救應防拒之法」,並講解她們這局棋勢。這局棋後來由王積薪加以傳播,稱之為「鄧艾開局勢」。

王積薪除著有《金谷園九局圖》外,還著有《棋勢圖》、《風池圖》、《棋訣》等,這些棋譜多已失傳,只有「一子解二征」、「風池圖」兩局為宋明各種圍棋譜所採用,至今尚存。

劉仲甫是宋代第一國手。他在北宋棋壇擅名20餘年,無人能敵。

劉仲甫自幼酷愛圍棋。由於他學棋刻苦,並能不襲前賢,推陳出新,所以棋藝進步很快,年輕時即已稱雄錢塘。宋代和唐代一樣,棋風很盛,翰林院經常招考棋待詔。這一年,京師開封又要招考棋待詔了。一些棋友勸劉仲甫去應考。他年輕好勝,經不起朋友們的鼓動,決定前去一試。錢塘即今杭州,自古繁榮,愛下圍棋的人很多,鬧市區高手雲集,百家稱雄。劉仲甫想在去開封應考棋待詔以前,先測試一下自己的棋藝水平,於是每天都到鬧市區尋找對手。為了吸引當地的圍棋高手與他紋枰對弈,於是掛起一幅旗幟,上面寫著「江南棋客劉仲甫奉饒天下棋先」13個大字,並以價值為300兩銀子的銀盆酒器作為賭品。消息傳開,觀者如堵,大家都想親眼目睹一下這位棋壇上的大言不慚者。第二天,當地棋壇高手真的雲集於城北紫霄宮,並推選出一個水平最高的棋手,也以300兩銀子為賭注與劉仲甫對弈。劉仲甫執白子,後走。當走了50餘子的時候,白方形勢似乎已較被動,下到百餘子的時候,白方形勢似乎更加被動了。這時劉的對手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韜手自得,並誇口說:「今局勢已判,黑當贏籌矣!」然而劉仲甫卻胸有成竹地說:「不見得!」又下了20餘子,劉仲甫忽然將棋盤上的棋子掃到了一邊。眾人一看,當即責問他:「怎麼,你看快要輸了就耍賴嗎?」劉仲甫卻說:「錢塘這麼大地方,圍棋高手一定很多,因此,我在去翰林院應考棋待詔前,先來這裡學幾招,提高一下棋藝。可是,我半個月來未遇到一名高手,因此掛起這面旗幟,並不是我狂妄自大。」他一面說,一面把這些天來下過的十幾盤棋一盤盤地擺出來,指出他的對手都是在關鍵的時候下了失著,因而敗陣。然後,又將剛才和對手下的那盤棋也一子不差地復盤擺出,說道:「此局你們以為黑棋必勝,但依我看,白棋只要走一步好棋,就可勝黑10餘子。這步好棋我暫且不說,請你們好好想想。如果想出這步棋,我馬上認輸回家,再也不涉足棋壇。」大家聽劉仲甫這麼一說,都用盡心思,結果都未想出來。這時,劉仲甫便在大家不注意的地方下了一子,說:「這著棋再過20步後就起作用了。」開始,大家都不信,但在雙方繼續對弈到20餘步以後,這個子果然發揮了作用,及至斂子收局,果然白勝13子。觀棋的人才佩服劉仲甫的圍棋棋藝確實高明。大家不但給了他價值300兩銀子的賭注,還熱情招待他十幾天。在他去翰林院應試前,又以厚禮相贈。而劉仲甫也果然不負眾望,到開封后,以精湛的棋藝考入翰林院,當上了棋待詔。後來,劉仲甫寫出了《棋訣》等經典著作,從布局、侵凌、用戰、取捨等四方面對圍棋作了全面的理論性論述,把圍棋理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清代康熙年間的黃龍士是日本棋界最為推崇的我國圍棋國手,把他稱為中國(清代)弈手的最高者。

黃龍士,名虯,字月天,江蘇泰縣人,生於1651或1654年。他天資聰慧,自幼跟鄰人學下圍棋,十幾歲時即無敵於鄉里,十五六歲時已戰敗所有慕名而來的高手,因此,人們以國手視之。當時揚州有個叫周東侯的老國手,頗好以棋會友。年輕時曾和另一前輩國手周懶予公開進行過「十局大賽」。結果敗於周懶予。周懶予死後,周東侯成了當時「十大國手」之一。他聽說有個叫黃龍士的少年棋手棋藝精湛,銳不可當,便有意與黃龍士一賽,約定七局大賽。這場老少國手的對壘吸引了大批的圍觀者,黃龍士初生牛犢不畏虎,著法精細而又緊湊,咄咄逼人,幾乎自始至終壓得周東侯透不過氣來,使他局局被動,處處受制。結果黃龍士七戰七勝。從此,黃龍士名聲大振。各地一些高手慕名而來對弈的,亦都紛紛落馬。繼周懶予、周東侯、汪漢年以後,黃龍士在棋壇轉戰20餘年,只有後起之秀徐星友可與之抗衡。

黃龍士之所以能稱霸棋壇,受到國內外圍棋界的推崇,是和他弈棋時不拘泥於古法、敢於推陳出新分不開的。《清朝野史大觀》說:「黃在清代弈家中號稱第一流,先世弈家雖漸變明代之著法,但終為成局所囿,習氣未能盡除,及黃始,盡變舊法,自出新意,窮極變化,開後來諸國手之先聲。」由於黃龍士在當時棋壇享有極高的聲譽,因此時人把他和黃宗羲、顧炎武等著名學者、經史家等一起,並稱為「十四聖人」,推他為棋聖,可見其影響之大。

比黃龍士大10來歲的徐星友,也是一位圍棋奇才。他也是少年成名,但他和黃龍士相比,其水平一直要相差一二子,就是在徐的鼎盛時期,也只能說與黃齊名。

清代雍正、乾隆時期是我國古代圍棋的鼎盛時期,可謂國手輩出,百家爭雄。而在這眾多國手中,當推范西屏、施襄夏為最著名。特別是范西屏,13歲時便以第一國手名聞天下。

范西屏,浙江海寧(即海昌)人,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生於圍棋世家。他三歲時見父親與人對弈,即啞啞然指畫之。七八歲時就能與當地高手分先對弈。成年後稱霸棋壇數十年,僅施襄夏一人與他的棋藝相差無幾,其他高手都遠非他的對手。他弈棋變化多端,神奇莫測。他還能妙手回春,化險為夷。有一次,他和對手弈棋時,一度全局被動,周圍看棋的都以為無法挽救了。可是,范西屏突然與對手爭奪一劫,結果全局復活,最後還是他獲勝。

范西屏棋風奔放,不循古法,有「弈林李白」之美稱。他和施襄夏在浙江平湖對弈的10局棋,後人稱「當湖十局」,是他們嘔心瀝血的圍棋大作,被認為是曠古僅有的佳作,這是他和施襄夏給圍棋界留下的寶貴財產。

范西屏之所以稱雄棋壇,和他刻意求新,並鑽研和學習其他高手的技藝分不開的。他對其他高手的技術特點和風格了如指掌,做到知己知彼。

范西屏是高齡棋手,圍棋生涯為時較長,給後人留下的精妙棋局有數百局之多。他還教授弟子,培養青年棋手。晚年時,編撰出版著名的圍棋譜《桃花泉》。此書問世後,轟動全國棋壇,各地出版商爭相鐫刻,一時間洛陽紙貴。另外,他還有《自擬二子譜》、《自擬四子譜》等傳世。

施襄夏又名施定庵,他與范西屏同是浙江海寧人,故有「海昌二妙」之美稱。施襄夏比范西屏小一歲,在中年以後,棋藝與范西屏不相上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