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代序 智慧與情感

說到《逝鴻》,可謂緣分已深,伴隨著我與碎石交往的始終。

2005年底,碎石的《逝鴻傳說》在《今古傳奇·武俠版》10月月末版刊出。不過,由於雜誌篇幅的限制,當時只刊出了13萬字,情節相當於現在的前25章,而且是刪節版。我有幸讀到了碎石當時已經完成的前25章全文版,為其驚才絕艷所嘆服。循著「今古」的線索,我才驚奇地發現,我與碎石的空間距離,只有區區兩千米之遙。

那一年,我為《逝鴻》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我寫了《碎石,抵達彼岸的寓言》,發表於《今古傳奇·武俠版》2006年1月上半月版。我以為,碎石選擇十六國那樣一個背景,人的生命,包括個體的生命和族群的生命,都經受著嚴重的考驗,此岸的歷史和彼岸的信仰,形成了人生天地之間的目標與意義。在這樣一個前提下,碎石寫的其實就是極限情境下人的生命體驗,從現實和信仰兩個不同路徑去尋求的生命出路。

第二件事,是我把碎石請到我的研究生課堂上,當時我正在給學生講授《金剛經》。記得最有趣的是,有研究生問碎石為什麼會在小說里選擇《金剛經》,碎石的回答是因為《金剛經》篇幅短。進入之後,才發現這部和《道德經》字數差不多的佛教經典,竟然如此博大精深。時為2005年12月14日晚19點至21點,地為西南大學一教樓文學院309教室。不幸的是,到2008年,這座50年代初川東行署時期的近代建築,竟毀於一場意外火災;直到今年秋季開學,文學院才又原樣重建完成。

可以認為,2005年雜誌版的《逝鴻傳說》,是一個極不完整的版本,並不能體現作品的風貌,更不能體現碎石的才華與沉思。

碎石接下來完成的全稿,篇幅大約是雜誌版的三倍。我以為,必須是一定長度的篇幅,才能夠充分體現碎石那樣細膩和沉思的風格。

細膩不僅是婉轉,更包含了情感的激烈;而沉思不僅是深沉,更包含了思想的智慧。我讀這部作品,這兩者都深深地打動了我。

說到情感,自然以阿清為核心。阿清的感情重負,不僅是個人情感,更是族群情感。如何把這二者統一起來,本是一個千古難題,阿清自然也不能在這二者中超脫出來,於是,她的選擇就成了小說的看點。阿清的選擇固然艱難,卻有一種堅毅。這成為她的人格魅力,並不僅僅可愛,更是可敬。她的艱難,比楊過更難,比郭靖更難。在那樣一個生命如飄的時代,我們能夠要求她什麼呢?

說到智慧,《般若波羅蜜金剛經》如果按照意譯,本就是「到彼岸的大智慧」。作為佛教「般若」之學的代表,《金剛經》的核心本就是智慧之學。而中國人對智慧之學的中國式佛教理解,在唐代大行其道的是禪宗。這是對人生與世界看穿看透的指南,也是人生與世界境界提升與拓展的指南。進而,這種獨特的智慧,成為思考人生與世界的一種方式。

兩百年前的1811年,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出版了她的《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成為世界名著。或理智不足而情感有餘,或理智有餘而情感不足,其實都是人生的障礙。這個話題,雖然有些老舊,卻是歷久常新。碎石的《逝鴻》,智慧與情感在作品中糾結,也就是對一個永恆話題的中國式、智慧式的推陳出新。

韓雲波

2010年10月 重慶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