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中國史前文化及重要遺址簡介 第四節 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白家村遺址(參見大地灣文化)

李家村遺址(參見李家村文化)

磁山遺址(參見磁山文化)

裴李崗遺址(參見裴李崗文化)

賈湖遺址

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面積約5500平方米。

遺址中有房基、灰坑、陶窯、墓葬等各種遺迹,其中房址有單間、雙間、三間、四間幾種,為圓形或橢圓形的半地穴式建築。發現墓葬300餘座。出土遺物有各類陶、石、骨製品,陶器有壺、罐、缽、鼎、支架等,石器分為打制、磨製兩種。重要發現是作為隨葬品的龜甲契刻符號,為探索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資料。另外,骨笛是該遺址頗具特色的遺物,為鶴骨管製成,一般為七孔笛,可以吹奏旋律。

仰韶遺址

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對它的首次發掘是於1921年由瑞典人安特生主持進行的。

遺址文化堆積可分為五期,一、二期屬於仰韶文化,三、四期相當於仰韶文化晚期向河南龍山文化過渡時期,五期則相當於河南龍山文化時期。遺址主要遺迹現象有墓葬和灰坑等。有些墓出有少量的隨葬品。所出遺物,仰韶期有尖底瓶、罐、彩陶碗、盆、甑、釜、灶等。仰韶晚期有碗、盆、罐、豆、鼎、壺、小口尖底瓶及澄濾器等。河南龍山文化期出有鬲、鼎、釜灶、雙腹盆、單把杯、豆、甑等。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滻河東岸的半坡村。面積約五萬平方米,揭露面積為一萬平方米。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距今6800—6300年。

遺址文化遺存分兩期,早期即為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遺存。這種遺存出有以小口尖底瓶為代表的陶器群,各種石、陶、骨質的農業、漁獵生產工具、裝飾品及家畜骨骼、菜籽。重要發現是半坡類型的聚落遺存,聚落形狀為南北長、東西窄的橢圓形,有壕溝環繞,溝外東邊為窯場、北側為氏族公共墓地,溝內房址以向心型分布。晚期遺存發現較少,被稱為半坡晚期類型。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縣城北。面積約為五萬平方米,揭露面積為1.658萬平方米。遺址文化遺存由早至晚分別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半坡類型年代為距今6600—6400年,史家類型為距今5600年左右。另外該遺址還有少量陝西龍山文化遺存。

半坡類型遺物豐富,有各種繪有精美紋飾的彩陶、貝飾,在有些陶器上還發現了刻畫符號。史家類型的一座墓葬里出土了我國迄今最早的一套美工用品,計有石硯、硯蓋、磨棒、陶杯各一件和黑色顏料數塊。半坡類型的聚落布局分為居住區、窯場和墓地。居住區有壕溝圍繞,房址以向心型布局分為5組,每組房址中都有一間較大的中心建築。

大河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大河村。面積約30萬平方米。遺址分為六期遺存,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二、三期遺存年代為距今5700—5000年。

遺址一、二期遺存近於廟底溝類型或與之相當。三、四期遺存為秦王寨類型,有人稱之為大河村類型。這種遺存出有四組連間建築和大量陶器等遺物、墓葬,其中尊、背壺和鍋顯示了與大汶口或屈家嶺文化的交流關係。五期遺存是早期龍山文化,六期遺存為河南龍山文化。

廟底溝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早期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南省陝縣廟底溝。面積約24萬平方米。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仰韶遺存年代為距今5900年,早期龍山文化遺存年代為距今4700年。

仰韶遺存發現有房址、窖穴、墓葬。遺物中陶器多紅陶,彩陶發達,有豐富的陶、石、骨質生產、生活工具。早期龍山(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存發現有房址、窖穴和墓葬。出土遺物顯示了由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

下王崗遺址

新石器時代為主的遺址。位於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村。面積約4000餘平方米。

遺址文化堆積由早到晚分別為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仰韶文化大量的二次遷葬和屈家嶺文化的成排連間建築對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內涵和發展提供了研究資料。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金陵河西岸。遺址面積大約六萬平方米,發掘面積約4727平方米,遺址文化堆積分為三期,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早期年代為距今7100—6900年,中期年代為距今6700-6100年,晚期年代為距今6000—5700年。

早期遺存較少,主要遺迹有灰坑、墓葬和陶窯。出土陶器以紅或紅褐陶為主,卵形三矮足瓮及罐、缽、碗為其代表器型。具有上承老官台文化之末、下開仰韶文化之初的性質。中期遺存為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遺迹主要是兩片墓地。出土陶器則以尖底瓶、蒜頭壺、彩陶船形壺等為代表。晚期可能屬於半坡類型晚期,是一處聚落遺存。聚落中心是廣場,其北、西、東南方為三組房址群,另有一處墓地。房屋為圓角方形或長方形的半地穴建築,屋內火塘邊一般設一個保存火種用的火種罐。陶器則以缽、盆、罐、器蓋和各類彩陶為代表。

王灣遺址

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谷水鎮附近。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距今5300—4300年。

遺址分為三期。一期文化陶器以重唇小口和葫蘆口尖底瓶為代表,遺迹有房址、灰坑和墓葬,房址均為地面建築,墓葬中發現有頭骨塗朱現象。二期文化主要遺迹有灰坑、墓葬兩種。三期文化出現了陶質的斝、鬲。目前一般認為一、二期應作為仰韶文化的一個地方類型,三期則是河南龍山文化的一個地方類型。

西水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內新民街南。面積約五萬餘平方米。

遺址主要遺迹有房基、窖穴和墓葬。其中M45較為特殊,平面呈人頭形,墓主人葬在正中,另有三人分別葬於墓坑的東、西、北側小龕內,似為「陪葬」。墓主人的左右兩側還分別用貝殼擺塑了虎和龍的圖案,顯示了墓主人的權力地位。圖案本身亦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為研究中國工藝美術史提供了寶貴資料。所出遺物中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常見碗、缽、鼎、盆、瓶、缸和罐等。石器則常見斧、鏟。另外還有少量陶、骨質的生產工具或裝飾品。

白營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南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南省湯陰縣城東白營村。面積三萬平方米。遺存分早中晚三期,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早期年代為距今4500年,晚期年代為距今4200—4100年。

早期出有房址九座,並有一座圓角方形帶有井字形木構架的水井。中期出有八座房址,晚期出有46座房址,其中一座是土坯砌牆,代表了中國早期的土坯建築。早中晚各期均出有各類陶器及石、骨、蚌質的生產工具。其中一件高圈足盤上刻有兩個伸臂露乳的人像,是線刻藝術珍品。

王油坊遺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南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河南省永城縣王油坊村東北。面積約一萬平方米,發掘面積600平方米。

遺址主要遺迹有房基、灰坑和墓葬。房基一般是圓形的地面建築,有的鋪白灰面以防潮。所出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多飾方格紋,常見罐、碗、鼎、盆類,甗也較多,個別陶器上發現有刻符。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主要有刀、鏟、刻刀形器、鏃和打制石器等。另外還有骨、蚌、角質的網墜、錐、鑿、鏃、刀、鐮等生產、生活用品。

王城崗城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南龍山文化的城址。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告城鎮八方村東北。據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應為距今4000年或3900年。

城址分為東、西二城,東城的西牆即為西城的東牆。東城僅殘存南牆西段和西牆南段,城角似設有凸出城牆的「馬面」,城內僅殘存若干灰坑殘底。西城輪廓較為清楚,面積約10000平方米。城牆夯築,四角均設有凸出城牆的「馬面」。城內中西部較高處發現有一組夯土基址,應是「宮殿區」。其他遺迹有夯土坑、奠基坑、灰坑等。出土有各種陶、石、骨、蚌、玉質的生產、生活用具。從大量遺迹、遺物分析,當時社會生產有了長足的發展,社會性質很可能發生了變化,「文明」可能已經悄然出現了。

平糧台城址

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南龍山文化的城堡遺址。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東大朱庄附近。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該城始建年代應早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