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中國史前文化及重要遺址簡介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和文化

東谷坨地點

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東谷坨村許家坡。據古地磁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00萬年,地質時代處於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

所出文化遺物有石製品1600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斫器。另外還有打擊過的骨片。該地點與其附近的小長梁地點被合稱為「東谷坨—小長梁文化」。

小長梁地點

舊石器時代早期地點。位於河北省陽原縣官亭北側小長梁。地質時代屬於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早期。

文化遺物中有石製品200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常見刮削器、尖狀器、石鑽和砍斫器。另外出有六件打擊骨片。

藍田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位於陝西省藍田縣。「藍田人」包括公王嶺和陳家窩兩個地點的人類化石,據古地磁斷代,公王嶺化石年代約為距今100萬年至75萬年,屬中更新世早期,陳家窩化石年代約為距今65萬年至50萬年。

藍田人的文化遺物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主要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和石球。其中大尖狀器又稱三棱大尖狀器,最具代表性。公王嶺化石層中的幾處灰燼說明當時古人類可能掌握了用火技術。伴出的動物化石包括中更新世早期到晚更新世的動物。

匼河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位於山西省芮城縣匼〔ke柯〕河村一帶。其地質時代屬中更新世早期。

匼河文化的遺物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和石球。燒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證明。伴出的動物化石多為中更新世的典型種屬,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說明匼河人的生活環境為溫帶氣候。

北京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北京人」又稱「北京中國猿人」、「北京中國人」或「北京直立人」。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堆積中。據鈾系法斷代、裂變徑跡法斷代和古地磁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

北京人善於直立行走,上肢能進行與現代人相似的活動。他們的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和骨角器。石器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大量的灰燼表明北京人善用火,可能已掌握了保存火種的技術。伴出動物絕滅種佔30%,這些動物群的變化表明北京人生存期間,自然環境曾經歷了寒冷、乾旱、溫暖濕潤三個時期。

金牛山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遼寧省營口市田屯村金牛山遺址命名。金牛山文化指遺址A點的下部堆積,屬中更新世。

該文化發現了同屬於一個男性個體的頭骨及全部的體骨。石製品中石核少、石片多,採用錘擊法和砸擊法加工。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地層中出有灰燼層、灰堆和燒骨,說明當時人們已開始用火。伴出的動物化石中有更新世的典型動物,也有第三紀和早更新世的殘餘。當時的氣候較為溫暖濕潤,有森林、草原和廣闊的水域。

大荔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解放村附近。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晚期,年代約距今10餘萬年。

大荔人屬早期智人,腦量估計為1120毫升。他們的文化遺物中石片、石核較多,石器佔少數,主要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和石錐。未發現明顯的用火痕迹。伴出的動植物化石或孢粉分析表明,當時的自然環境要比北京人生活時期更為乾燥、寒冷些。

許家窯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晚段或中期早段的文化。發現於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村和河北省陽原縣侯家窯村之間。據鈾系法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0萬年,屬中更新世末或晚更新世初。

許家窯人的頭骨特徵部分像北京人,部分像尼安德特人,屬由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類型,平均年齡約為20歲。他們的文化遺物有石製品及骨角器。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石鑽、砍斫器和石球等,屬小石器系統。伴出的動物化石有鳥類和哺乳類兩種。當時的氣溫略低,屬大陸性氣候。

丁村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中期文化。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屬晚更新世早期。

丁村人屬早期智人階段,文化遺物以石片、石核為主,石器較少。石片多採用碰砧法、投擊法加工,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刮削器和石球等,是「匼河—丁村系」的代表,屬於大石器系統。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多為適應森林、樹林生存環境的種類,各種魚類和大型麗蚌表明當時的自然環境溫暖濕潤,有大面積的水域存在。人們通過採集、漁獵來維繫生存。

峙峪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發現於山西省朔縣城西北峙峪村附近。地質時代屬晚更新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28945±1370年或28135±1330年。

峙峪文化的石製品有石核、石片、石器三種,多兩極石核,石器多小形器,有尖狀器、刮削器、雕刻器,新出現了石刀和石鏃。另外還出有骨質尖狀器、骨片和石墨裝飾品。伴出的動物化石多為蹄類動物,絕滅種佔40%。峙峪人生活在草原地帶,已開始根據動物習性來集中獵取幾種動物,顯示了該文化的進步。

閻家崗地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南部運糧河北岸。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22370±300年。

該地點發現人頭骨殘片化石一塊,定名為「哈爾濱人」,屬晚期智人。哈爾濱人所用石器發現有砍砸器,另有石片和石核。有些骨片上也有人工痕迹,似為骨器。較重要的發現是揭露了一處營址遺存,它由500餘件哺乳動物骨骼構成,分析為當時的圍牆,應是季節性的臨時居住址。

虎頭梁地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地點。位於河北省陽原縣虎頭梁村附近。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0500年,地質時代處於晚更新世。

文化遺物有石製品10萬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常見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砍斫器及石錘、石鑽等。另有各種貝質、石質、骨質和鴕鳥蛋皮製裝飾品。發現有爐灶坑。

下川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山西省沁水縣下川遺址命名。主要分布於中條山主峰及附近地區。其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末期,下限進入了全新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24000—16000年。

下川文化的石製品以細小石器為主,琢背小刀是代表器型,還有石葉、尖狀器、雕刻器、鏃、鋸、鑽及石核、石片等。粗大石器較少,器型有石核、石片、尖狀器、刮削器、砍斫器、錘、礪石和磨盤等。下川細石器代表了舊石器時代石器製作技術的最高水準,它們及複合工具的使用標誌了生產力的長足進步。

山頂洞人及其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化石。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8865±420年,其地質時代處於晚更新世末期。

山頂洞人類化石代表八個個體,體質特徵具有明顯的進步性,腦容量較大,與現代人相似。他們的文化遺物中石製品較少,僅見砍斫器、刮削器和兩極石片,骨針則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縫紉工具。他們的裝飾品十分發達,表現了遠古人類對美的追求。狩獵和捕撈是山頂洞人維繫生活的手段,掌握了鑽孔、磨製等先進的生產技術。他們把死者葬在下室,並在身體上塗布赤鐵礦粉,表達了一種原始的宗教信仰。

小南海文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以河南省安陽小南海洞穴遺址命名。其地質年代為晚更新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1000年±500年。

小南海文化以小石器為特徵,石製品原料多為燧石,包括石核、石片、石器。石器有尖狀器、刮削器兩類,還有少量裝飾品,弧邊刮削器是其代表性器物。伴生的動物骨骼表明當時的自然環境有大面積的森林、草原、河流、沼澤和沙地。人們就在這種環境中過著狩獵、採集的穴居生活。

元謀人及其文化

元謀人是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化石。發現於雲南省元謀縣上那蚌村附近。據古地磁斷代,年代約為距今170萬年,亦有人認為不應超過73萬年。

元謀人的文化遺物有石核和刮削器兩種。大量的炭屑和黑色的燒骨表明,元謀人可能已開始了人工用火的歷史。與之伴出的動物群絕滅種幾乎佔100%,多為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動物。當時的自然環境應是森林和草原。

觀音洞文化

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貴州省黔西縣沙井觀音洞命名。其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

該文化的石製品多以硅質灰岩為原料,石片多以錘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