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元明清瓷器的新成就 第四節 清代瓷器工藝的發展和衰落

明朝的腐敗導致社會危機的總爆發,經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的衝擊,明朝政權已經搖搖欲墜,最後被滿族勢力滅亡。明清時期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老時期,但清朝統一全國後,社會秩序相對穩定了一個時期。開國初期幾個皇帝勵精圖治,很有作為,行政管理嚴明而有效率,在加強少數民族團結、鞏固邊疆、抗擊沙俄侵略的鬥爭中有不少的貢獻。清初對人民的剝削比明朝有所減輕,社會經濟仍然有所發展。在相當長的時期,特別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保持了一個強大的形象。

在總結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中國制瓷工藝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代表清代制瓷水平的仍然是景德鎮。景德鎮窯戶達數千家,匠人10多萬,成為名副其實的瓷都。

清朝開國的幾個皇帝都喜愛瓷器,常常親自過問景德鎮御窯廠的生產。將宮廷收藏的歷代名瓷作樣品拿出來參考,宮中御用畫師等藝術家也參與花紋的設計。派官吏到景德鎮監督官窯生產。為了對皇帝負責,有的官吏親自到第一線,孜孜不倦地鑽研技術,總結工匠的經驗、技能和工藝程序。尤其像唐英這樣傑出的人物,長期任督窯官,他的著作《陶人心語》、《陶冶圖說》、《陶成紀事》等,對總結幾千年來陶瓷工藝和發展今天的陶瓷藝術都有重要的價值。這是時代的產物,也是他自己善於鑽研的結果。

清朝廢除明代的編役制度,實行「官搭民燒」。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廢除匠籍。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恢複御器廠後,御器廠300餘名工匠與其他辦事人役都「支領工值食用」。工匠有較多的自由,提高了主動性和積極性。所謂「官搭民燒」就是把官府御窯的生產任務交給民間瓷窯去完成。這就普遍地提高了民窯精細瓷器的製作工藝。乾隆年間出現了「官民競市」的局面。官窯、民窯互相影響、競爭的結果,促進了整個瓷業的發展。清朝景德鎮制瓷業規模空前,制瓷區域在景德鎮地區延袤10餘里;在這個山環水繞的地帶,民間作坊有300多處。據《景德鎮陶錄》一書記載有「官窯戶」、「哥窯戶」、「龍泉戶」等專業工人數十萬。其他從事與瓷業有關行業的人就更多了。人們生活和陶瓷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故有工人「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稌」之說,景德鎮真正成了名不虛傳的瓷都。清朝陶瓷生產無論在規模、分工或僱傭關係方面,比之明朝,都有明顯的變化,制瓷業的成就也遠遠超過明朝。

景德鎮清代瓷器主要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制。乾隆以後逐漸走下坡路,藝術水平日益敗落。清朝三代瓷器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胎質細膩、釉光瑩潤、色彩絢麗、鏤雕精工。重要品種有以下幾方面:

清朝青花瓷用料品位很高,有一套提煉加工的辦法,作起畫來,畫面層次清楚,鈷藍呈現的彩色,青翠光艷,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題材比明代更廣泛,畫面更宏大。出現了完整的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以及人民喜聞樂見的《水滸傳》、《列國志》、《三國演義》等古典小說中的一些故事場面。雍正、乾隆的青花沒有康熙青花那樣多的層次,但繪畫更嚴謹,更接近中國水墨畫的技法,留下來不少優秀之作。

以康熙時期水平最高。造型的式樣很多,規格品種也遠遠超過明代。大瓷盤口徑達55.4厘米,小的只有幾厘米。無論大小,都畫得很精細,一絲不苟。畫面上,講究場面宏大。用彩也比明代多而複雜。除用紅、綠、赭、紫等作為繪畫的主要色彩外,又加入金彩、藍彩(鈷藍)、黑彩。畫面清新,色彩絢麗,講究章法。康熙年間發明了釉上藍彩,取代明朝五彩中的釉下青花。器物種類有罐、瓶、筆筒、盤、碗、供器、祭器等。花紋內容有錦繡紋、蕉葉、花、鳥、蟲、魚、蝶、人物故事等。各種內容相互搭配,如牡丹和鳳鳥相配,畫出「丹鳳朝陽」,或龍鳳相配成「龍鳳呈祥」,小鳥和鳳凰相配組成「百鳥朝鳳」,寓意明君威德,人心所向。更加體現出明清瓷器「畫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良苦用心。用它來表現太平盛世的社會景象的內容更多。瓷器是一種立體器物,在它上面作畫,比在紙上作畫困難,但藝術家們發揮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布局合理,用彩出奇,能在瓷器上作出很大的人物故事畫,有的簡直成了一部長篇小說或一個歷史故事的宏偉圖卷,如周處斬蛟、皇甫端相馬、岳家軍抗金等。有的反映清朝初年農村生活的勞動情景。就繪畫藝術而論也達到極高的水平。

創始於康熙時期,雍正、乾隆時達到很高的水平。粉彩是一種釉上彩,在工藝上引進了西洋工藝,一是在含鉛的玻璃質中羼入了「砷」元素,發明了玻璃白。玻璃白是採用天然礦物質「白信石」和鉛熔塊、硝酸鉀等配製而成,它的作用是對各種彩色進行「粉化」,使紅彩變成粉紅色,綠彩變成淡綠色,藍彩變成淺藍色,同時藉助改變玻璃白加入的數量,把一種顏色變成一系列深淺、濃淡各不相同的色調,使釉上彩的色調品種大大增加,遠遠超過五彩。由於它顏色柔和淡雅,畫面有立體感,燒成溫度更低,又稱軟彩,尤其花鳥蟲蝶,形態逼真。乾隆以後粉彩仍然盛行。

又名瓷胎畫琺琅,是利用西洋進口的琺琅彩料加工提煉而成,繪於白瓷上以氧化火焰燒成。到雍正時候,除西洋以進貢名義進口以外,中國也能配煉。以石英、長石等原料加入純鹼、硼砂及多種金屬氧化物、氟化物,經熔融、冷卻、研磨等工序製成。清代琺琅彩瓷器上除中國傳統的裝飾內容以外,也受到歐美古典繪畫藝術的影響,常常表現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些健康活潑、生氣盎然的內容。宮廷對這種藝術瓷器十分重視,控制也十分嚴密。它的製作分兩個階段。先由宮廷控制的景德鎮御器廠燒出潔白細緻的白瓷,經百里挑一,選出精品,運到皇宮造辦處,再由皇宮御用畫師或聘請歐洲畫師在上面作畫。可以說琺琅彩瓷器就是清朝精良的白瓷同高超的粉彩藝、西洋繪畫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琺琅彩瓷器的內容有花鳥、人物、題詩等。最常見的花卉有月季、天竹、臘梅、蘭花等。人物有神童、仙女等。乾隆時期的作品上常見天使、美女、聖嬰等。琺琅彩瓷器精美異常,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一朵燦爛的鮮花。

其工藝水平超過明朝。鬥彩作品已經普及到一般生活用瓷上,裝飾內容比明朝更豐富。作畫時採用渲染烘托的畫法,內容有團花、折枝花、卷葉花卉等。講究對稱,布局嚴謹,內容豐富多彩。

乾隆時期發明了很多制瓷的新工藝。由於工匠掌握了各種特殊的技巧,準確地使用火焰,控制火候,嫻熟地控制胎釉性能。巧妙地用制瓷原料作出仿竹器、木器、銅器、石器、象牙雕刻器等,各種器物形象無不惟妙惟肖,真正達到鬼斧神工的境界。此外,還有燒製成功的鏤孔填釉的玲瓏瓷和大型雕刻的轉心瓶和轉頸瓶,匠心獨具,技藝空前。

顏色釉瓷器也有許多創造,如「官釉」、「天藍」、「粉青」、「紅釉」、「窯變」、「豇豆紅」、「蟹甲青」、「鱔魚黃」、「茄皮紫」、「松石綠」、「茶葉末」等,為瓷器的設計增添了許多新品種。

清朝乾隆以後,統治集團已經腐朽,社會生產力遭到空前的破壞,各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手工技藝也在腐敗社會制度的束縛下衰落下去。陶瓷手工業和技藝也是如此,只有景德鎮能維持一定生產,但內容庸俗,藝術水平明顯下降。其他各窯更是一蹶不振。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半個世紀里,在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下,我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陶瓷手工業在封建官僚的盤剝和西方洋瓷的排擠下,受到嚴重摧殘。具有悠久傳統的陶瓷工藝,失去了昔日的光輝。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採取扶持政策,失散的工人漸漸回到陶瓷生產崗位,發揮自己的才智和技能,富有民族傳統的陶瓷工藝逐漸有所恢複,緩慢而艱難地取得了一些新的成就。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