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窯火生輝的宋瓷 第六節 定窯

對宋代瓷窯,明朝開始就有五大名窯之說,提出官窯、汝窯、定窯、鈞窯、哥窯(龍泉窯)的排列順序。以後又有人提出定窯以其高度的藝術成就應該列為五大名窯之首。這在瓷器研究者中,沒有多少不同的意見。

定窯的中心窯場在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和東西燕川村一帶,宋代屬定州,故名定窯。經考古勘測,窯址面積達117萬平方米。在唐朝,它受邢窯影響興起,燒制容器底部為玉璧形或玉環形的器物,只是成型和修坯不精,釉色沒有邢窯瑩潤白凈。不過,它以唐代白瓷工藝水平最高的邢窯為榜樣,一開始生產品位就比較高,這就預示著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到宋代工藝迅速提高,生產規模擴大,為適應宋代封建經濟的發展,在釉色品種、裝飾技法和提高產量方面採取新工藝,生產出質量高、藝術性強、有強烈時代感的作品。在邢窯衰退的情況下,河北大地定瓷迅速興盛,大放異彩。

定窯產量最大的是白瓷。它最漂亮,器物種類極為豐富,生產日常生活用具,如碗、盤、杯、碟、瓶、罐、執壺、缽;文房用具如水盂、硯台等。為適應當時飲茶風尚的需要,還生產很精細的碾缽,供人們碾茶鬥茶之用。宗教用具有敬神用的凈瓶、六管瓶等。寢室用具有各式各樣的瓷枕、唾盂等。

宋代定窯白瓷工藝水平很高。胎料加工極細,經過良好的篩選、捏煉和陳腐,可塑性強,作出的器物,胎體潔白、細膩。由於原料中有豐富的瘠性成分、器物胎體很薄而不變形,這是北方其他任何白瓷窯系所不及的。白釉有純白如牛乳者,或略泛紅色,往往有竹絲刷紋。由於原料含有較高量的氧化鋁和氧化鈦,釉色有象牙白的質感。器物背面有的釉層焙燒時流動、凝聚成條狀,有如淚痕。這是定窯白瓷一個明顯的特點。除燒白瓷以外,還燒綠釉瓷(綠定)、黑釉瓷(黑定)、醬褐釉瓷(紫定)。由於製作工藝的精湛,色調柔和,典雅美觀,藝術價值很高。這些精美的藝術佳品在國內的東北地區、江南的蘇州、安徽等地區,國外如日本九州等地都曾發現。

中國工藝美術品的發展,一向以用料品位高低和技藝精湛與否作為社會品評的標準,如金、銀、玉石、珍珠、寶石等質料的產品備受人們青睞。進入封建社會以後,陶瓷是很願意模仿和追求這些物品的質地和藝術效果的。統治階級上層人物的需求,往往啟發工匠們發揮高度智慧和技能,改進生產工藝,創造出新的藝術品來。如器物的口沿鑲金邊後就顯得富麗堂皇。但口沿有釉層覆蓋,太光滑鑲不穩,最好做成沒有釉的毛口。很可能是在這樣要求的啟發下,定窯發明了覆燒工藝。大約在北宋中期,工匠們廢除匣缽,改用支圈。支圈做得和器形口沿一樣大,器物正好扣在上面。一個支圈扣一件器物,層層相疊。支圈外壁由於質地細膩扣得很嚴實,外面再塗一層細泥封死。這樣產生了三個明顯的效果:第一,達到了毛邊(芒口)便於鑲金邊的目的,瓷器口沿要鑲金口、銀口、銅口,使之更豪華;第二,提高了產量。以前瓷器是仰燒,一件坯體裝一個匣缽,每個匣缽高約20厘米左右,而支圈覆燒時,每個支圈只有2.5厘米不到,這樣所佔窯里的空間就減少5倍以上。同樣一座窯爐,用同樣的燃料和時間提高產量達四至五倍;第三,支圈細小,不能用含砂量較大的耐火泥製作,必須用細料來作,定瓷工匠採用和瓷胎一樣的泥作支圈,這樣可以保證坯件在焙燒過程中受熱膨脹和冷卻時收縮一致,減少變形或歪扭,提高成品率。定窯的這個發明意義很大,對手工業者來說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產量。這項工藝為許多瓷窯所採用,如山西的霍州窯、四川的彭縣窯、景德鎮的湖田窯等。

定窯白瓷造型精巧,很講究裝飾,其裝飾技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早期多用劃花和刻花。花紋有蓮瓣、牡丹、萱草、鴛鴦、雙鴨、雙鵝、水波雙魚、三魚、四魚等,畫面簡潔,線條挺拔,剛勁有力,工藝精細。晚期多為印花裝飾,故宮博物院珍藏大批定窯印花白瓷。紋飾有雲龍騰躍、鳳穿牡丹,也有像宋代織錦上的團花和組織嚴謹的緙絲圖案。定窯的金彩裝飾,富麗堂皇,有白釉金彩、黑釉金彩和醬釉金彩。在北宋後期,定窯可能為皇宮燒過瓷器,因為在一些瓷器的底部刻有「尚食局」、「五王府」等。有的瓷器上還刻有「官」或「新官」等字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