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格調新穎的隋唐五代陶瓷 第三節 白瓷和青花

隋唐五代是白瓷發展迅速並取得極大成就的時期,在白瓷取得成就的基礎上發明青花裝飾,為彩繪瓷器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光彩。

前面已經談到北朝發明了白瓷,作為日用器皿,這種瓷器在觀感上更惹人喜愛。白色釉對各種顏色反映鮮明,適宜作各種彩色裝飾,所以從北朝後期發明以來,到唐朝時便突飛猛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國北方,由於瓷土白凈,氣候乾燥,窯爐結構等原因,適合白瓷的發展,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等省一大批白瓷手工業作坊建立起來,與南方歷史悠久的青瓷相抗衡,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到晚唐五代時期,安徽、江西等地也發現了白瓷窯址,但生產規模較小。白瓷仍然以北方為主。

唐代白瓷,以河北邢窯的產品為代表,當時既生產質量很高的精細白瓷,也生產質量較低的粗糙白瓷,因而能夠滿足社會各階層的需要,所以唐代李肇在《國史補》中指出邢窯白瓷「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白瓷的器物帶有西域特色的器形比青瓷還豐富。為了便於不同階層的僱主的需要,白瓷上往往刻有文字,如唐大明宮發現的刻有「盈」、「翰林」等字款的瓷器。還有為了招徠顧客購買,在胎體上刻寫:「丁大剛作瓶大好」等類似商標式的文字。

生產白瓷的窯址除邢窯外,還有鞏縣窯、曲陽窯、密縣窯、登封窯、河津窯、安陽窯、陝西銅川黃堡窯、景德鎮窯等。唐代白瓷也大量運銷海外,在很多國家都有發現。

青花瓷器是中國瓷器史上最富特色的品種,長期以來人們對其進行了許多探索。江蘇揚州唐城考古中發現唐代的青花瓷片,後來河南的考古工作者在鞏縣窯址中也發現了青花瓷片。經過化學分析,目前所見的所有青花瓷片都來自鞏縣窯。青花瓷器是在白瓷的基礎上,採用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的技藝創造出來的。釉下彩工藝做出的青花瓷是以後青花瓷器的主流。

青花瓷是以鈷藍為顏料,在胎體上畫花紋,然後塗上一層透明釉,在1200℃高溫下一次燒成。唐朝青花至今沒有在生產白瓷水平最高的邢窯窯場發現。在河南鞏縣窯發現很多,可能與鞏縣窯能得到鈷料有密切關係。因為鞏縣窯的三彩釉陶中比較多地使用鈷藍,即藍彩或藍釉。鞏縣窯白瓷水平不高,屬於粗白瓷,所以唐朝青花的特點是胎體較粗,白度不高。由於鈷料含鐵,所以青花色澤濃艷,藍中透紫。目前揚州發現的唐青花總共只有12塊碎片。根據這些碎片判斷,器形有碗、盤、枕等。裝飾花紋有中國傳統的花卉,也有西亞情調的圖案。青花瓷器在唐朝以後不斷提高工藝製作水平,經過宋、元的發展,到明清時期成為最富民族特色的瓷器品種。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