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格調新穎的隋唐五代陶瓷 第一節 越窯、婺窯和甌窯

唐代青瓷,以越窯青瓷生產規模最大,質量最高,在各大窯系中名列榜首。越窯中心窯場在浙江上林湖地區(以前屬餘姚縣,現在屬慈溪縣管轄)。根據考古調查發現窯址達100多處。在寧波的東錢湖也是一個巨大的生產越窯青瓷的窯群。越窯生產主要集中在餘姚、慈溪、上虞、寧波、鄞縣、紹興、臨海、黃岩、象山等地。這些地區古屬越州,故稱越窯青瓷。越州地區瓷器生產歷史悠久,可能是我國青瓷的發源地。早在商周已開始生產原始青瓷,春秋戰國時期青瓷生產發展很快,已具有一定規模,兩漢至南朝進入了早期青瓷階段,瓷器手工業即很發達。到唐代,工藝已經成熟。

越窯青瓷產品種類很豐富,有碗、盤、碟、壺、瓶、罐、水盂、唾盂、缽、匙、燈、印盒、粉盒、墓誌等。它胎體比較細膩,釉色青綠,或綠中泛黃,晶瑩潤澤。唐代陸羽在《茶經》中將越窯列為唐朝諸窯之首。越窯青瓷產量大,在唐朝社會很流行。由於工藝精湛,不少著名詩人如皮日休、陸龜蒙、顧況、孟郊、盧仝、鄭谷、徐寅、韓偓等都寫詩吟誦,許多詩句膾炙人口,成為千古絕唱。陸龜蒙在《秘色越器》詩中描寫它的顏色為「千峰翠色」;顧況在《茶賦》詩中描寫其精良的質地為「越泥似玉之甌」;徐寅在《貢余秘色茶盞》詩中描寫它的造型為「功剜明月」,「輕旋薄冰」,描寫它的釉色為「古鏡破苔」,「嫩荷含露」(均引自《全唐詩》)。這些詩句高度概括了越瓷的成就。

越窯青瓷到晚唐時期由於工藝精良、質地佳美,成為皇室珍愛的寶物,並稱之為「秘色瓷」。1987年陝西考古工作者在陝西扶風的唐代名寺法門寺塔地宮下,發現數千件金銀珠寶和綢緞,同時出土有十四件越窯青瓷,還出土一方造物賬碑。碑文中稱這些瓷器為「秘色」瓷,這次發現使流芳千古的秘色瓷露出真容。這批作品質地細膩,釉色淡綠,光澤晶瑩,堪稱絕品。

五代時期割據浙江、江蘇的吳越國王錢鏐家族,將越窯中技術較高的一些作坊,指定為「貢窯」,專門生產統治集團上層需要的生活用具。同時利用這些名瓷進行政治交易,向周圍其他實力強大的割據勢力,包括宋朝的趙匡胤政權進貢,以換取苟安一時。貢品中就包括秘色瓷。

越窯青瓷不但質量好、釉色高雅,而且有漂亮的裝飾,例如北宋初期以嫻熟的線刻技藝刻出小花、流雲、蓮荷、菊花、飛蝶、小鳥、仙山雲霧及竹林七賢、嵇阮高士等人物故事。有的作品還用金彩裝飾,或在口沿用金片包裹,即所謂「金扣瓷器」、「金銀飾陶器」、「金棱秘色瓷」等(圖5〔1—5〕)。

婺〔wu 務〕州窯。在浙江中部的金華地區,是又一個重要產瓷區。這裡發現有漢代、三國、兩晉、南朝時期的窯址。唐五代是該地區瓷業最興盛的時代。生產同種瓷器的地區除金華外還有衢州市、蘭溪、義烏、東陽、永康、武義等地。這個地區唐代屬婺州,故稱婺州窯。陸羽在《茶經》中將婺州青瓷排在第三位。唐五代時期,婺州青瓷與越窯青瓷有許多共同之點,不同的是婺州窯青瓷一般質地較粗,胎色較深,呈深灰色或紫褐色,釉層比較厚,玻璃質強,並且釉層中呈現星星點點的乳白色和牛毛狀的紋片。這是鑒別它與浙江其他青瓷的區別所在。隋唐以後這種乳白色的星點和牛毛紋現象在裂片中便消失了。

甌窯。浙江東南部的溫州、永嘉、瑞安等地,也是重要的產瓷區,唐代屬甌窯。甌窯也受越窯的影響,生產青瓷。這些青瓷也與越窯有許多共同之點,但其區別于越窯的地方是:胎體較細,器壁更薄,釉層也比較薄,釉色淡青,溫潤如玉。晚唐五代的甌窯,生產出許多好作品。在整體上看甌窯比婺州窯水平高一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