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製作陶器是人類最早的創造性的勞動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要製造一件陶器或得到一件陶器,都不是困難的事。陶器既普通又廉價。但陶器的發明,卻是人類最早的創造性的勞動成果。自從有人類歷史以來,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而艱苦鬥爭,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飲食問題。陶器發明以前,人們為求得溫飽而四處尋找食物,進行採集或狩獵。飢則覓食,飽則棄余。食物都是生的,不好消化,不利於身體攝取營養,甚至引起各種疾病。後來人們逐漸從經天火燒過的食物中體會到熟食不但好吃,而且對身體有益。這樣便促使人們為獲得熟食而進行不懈的探索。人們取得熟食,最早最容易的辦法就是在取暖的篝火上來燒烤食物,根據民族學的材料,有的民族用石頭先挖一個坑穴,把獵物去掉皮和內臟,放進坑內,蓋上熱灰,直到把獸肉燜熟,取出來食。也有用石塊砌一方池,池內放上水,將鮮肉放入,在一旁點燃堆柴,把燒得灼熱的石頭不斷地投入池中,直到把肉燙得可以吃為止。有的民族把獸肉放在編織的網中,泡入高溫的泉水中,泡熟以後取出食用。

在取得熟食的漫長的歲月里,人們一直在努力創造一種簡便而理想的用具,用它來煮熟食物,並將暫時消耗不了的食物儲存起來。經過長期試驗和不懈探索,陶器逐漸成為最理想的用具。人們選擇了一種適合制陶的黏土,通過粉碎、挑選、澆水濕潤、捏煉,按照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需要,塑造成一定形狀,乾燥到一定程度,架起火來焙燒,燒到600—800℃的時候,經過一定時間,去掉泥料顆粒之間的結構水,成為堅固耐用的器皿。陶器這一創造性的發明,把人類受自然界的恩賜,改變為通過創造性勞動,改變天然物的性質,使之適合自己使用,達到改善生活條件的目的。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上看,它是人類科學技術史的重大成就。標誌著人類文明的開端。

在舊石器時代結束新石器時代開始時,中國已經具備了發明陶器的條件。這主要是由於:

第一,新石器時代所達到的生產力水平,是農業和畜牧業不但創立而且有了初步的發展。中國考古學家在各地發現了數千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長年不懈地進行了科學發掘,無論在中國的北方還是南方,無論年代很早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還是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遺址,絕大多數都有農業生產的遺迹和遺物,如石犁、石錛、石鐮等。有的還有加工糧食的工具,如石磨盤、磨棒等。距今7900年左右的河北省武安縣的磁山文化遺址、河南省新鄭縣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了許多巨大的糧食加工工具。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大量的水稻、人們食後剩下的動物骨骼。制陶的人們還將稻禾形象刻在陶器上作裝飾。有的地方陶器表面還有糧食顆粒的痕迹。中國地域遼闊,各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有很大的差異。但無論怎樣,只要生產陶器的氏族,都有農業或畜牧業。

由於農業和畜牧業的初步發展,和舊石器時代人們全靠獵取野獸和採集野生植物為食相比,人們更有把握地控制和擴大食物來源。當食物來源確實有保障之後,就要求提高飲食質量,進而要求熟食,把吃不完的食物儲存起來。生活離不開水,汲水、儲存水和儲存糧食一樣重要。用作煮熟食物、儲藏食物、汲水和儲水用具的器皿,靠採集天然物是解決不了的,只有靠人類自己來創造。這就促使人們來發明陶器。

第二,初步的定居生活。結束遊盪生活,定居下來,就會出現村落。男子漢到森林中去打獵,追逐猛獸。婦女主持家務,撫養孩子,採集糧食,耕種土地,並創造改善生活的用具,如編織、縫綴衣物,用泥土作陶器。從人類最初的分工來看,陶器可能是婦女發明的,如雲南的傣族、台灣的高山族,制陶都是由婦女來擔任。很多歷史事實都說明,一個生活不定,到處遊盪,滿足於飢則求食、飽則棄余的氏族就沒有條件去製作陶器。陶器製作工序很複雜,成品易碎,到處遷徙的氏族,無法大量使用陶器。定居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對熟煮和儲存食物用具的需求更強烈。世界上有的游牧民族如中國東北的鄂倫春人今天也不會製造陶器,而半游牧狀態的氏族,製造陶器的水平很低,種類也很少。有農業而過著定居生活的民族,儘管社會形態很落後,卻能製造出許多種類精美的陶器。如中國雲南境內的佤族人,1949年以前尚處於母系氏族制社會階段,但他們有農業,有定居的村落,製作的陶器相當漂亮。

第三,遠古人類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特別是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提高了科學知識,對泥土的物理、化學特性有了較多的掌握,認識到泥土這種鋁硅酸鹽的物質能經搗碎、加水調和後捏塑成各種形狀,可以盛物,進而能做出適合生活需要的各類器皿。根據各地發現的最早的器皿都是帶有一定弧度和圜〔huan環〕底形器皿,估計最早的陶器可能是模仿植物果實如葫蘆的外形輪廓,或取其中某一部分做出的,後來就能根據不同用途需要而做出不同的器形。技巧越熟練製作的形態越多。如果在制陶泥土中適當加入細砂或其他羼〔顫〕和料就能制出耐高溫的器皿,它們就可以作炊具。

第四,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有幾十萬年用火的經驗,在長期與火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了解到火不但能禦寒、驅走毒蛇猛獸、燒烤食物,而且能改變物質的性能,並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控制火。泥質器皿經火燒後,即變得堅硬結實,不怕潮濕,很好用。因此,可以說人們製作陶器是火的藝術。當然,這並不像我們所說的那麼容易。最初陶器的燒成可能是偶然的,如氏族的房舍里有許多物質,也有泥土製作的器皿。一旦火災降臨,人們驚慌逃走。等火熄滅之後,房舍和一切有機物質都燒光了。唯有泥土器皿不但沒有化為灰燼而且堅固耐用,就是打碎成片,其堅硬耐用的特性,也會給人以啟發,引起人們不斷地探索。不知道要經過多少次試驗,多少代人的經驗積累,慢慢地人們掌握了陶器製作的規律,總結出一套符合科學的制陶工序。如泥土的選擇,雖然制陶是用泥土,而泥土又到處皆是,但並不是所有的泥土皆能制陶。地球上的泥土種類很多,各種泥土因成分的不同而顯示出不同的物理、化學特徵。有的適合於制陶,有的不適合制陶。如果泥土黏性太大,無水像石頭,水泡後像爛粥,太板結,做成的器皿一燒就裂了。如果泥土含砂量過大,鬆散性太強,晾曬即開裂,經火一燒就散開了,也做不成陶器。根據新石器時代各類陶器的理化測試分析,適合制陶器的泥土是河流沉積土、化學成分適中的黃土和黑土。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