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譜 第十一節 少數民族家譜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遠在上古的傳說時代,各民族的祖先就勞動、居息、繁衍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之上。居住在黃河中游平原的是漢民族的祖先「華夏」族,居住在四周的則是各不同族類的少數民族。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就是各族人民相互往來、交流、融合、同化,共同促進社會發展,創造繁榮文化的歷史。

經過歷史的選擇,如今,我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約佔全國人口的91.96%,主要居住在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遼平原,其餘55個少數民族人口雖只有全國人口的8.04%左右,卻居住在占國土面積50—60%的土地上。在這55個少數民族之中,除壯族、回族、畲族和大部分滿族使用漢語之外,其餘的民族共使用著超過60種以上的民族語言,這些語言分屬漢藏、阿爾泰、澳亞、馬來·波利尼西亞和印歐五個語系。由於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一些民族擁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另外一些民族則使用著其他民族文字,或尚處於口傳及刻木、結繩的記事階段。據有關方面1949年的統計,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21個民族使用文字,其中18個民族使用的是自己本民族文字,有的還同時使用著幾種文字,其餘如畲、壯、回、和大部分滿族則使用漢文。建國後,中央政府和各有關民族地區都建立了專門的少數民族語文研究機構,先後為十多個民族進行了民族文字改革和文字設計拉丁化工作,使擁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有所增加。

我國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一樣,都有著敬天畏神,敬祖睦宗的傳統。因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也相應形成了相當數量的家譜文獻。與漢族家譜均為單一使用漢語記錄相異的是,各少數民族由於社會發展狀況的不一致,他們所形成和保存至今的家譜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歸納一下,大致可分為無文字記錄的口傳家譜、實物家譜和文字家譜三類,每一類之中,又可加以區別。在實物家譜可細分成刻木家譜、結繩家譜和其他實物家譜等多種,文字家譜也可分作使用本民族文字記載、使用其他民族文字記載、使用漢文字記載和使用兩種文字對照記載等多種,並且每一種家譜內容的繁簡程度也不一樣。同時,由於各少數民族的規模、人數及在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所發揮作用的不一樣,因此,形成的家譜數量及留傳與保存的程度也不一樣。在中國當今55個少數民族中,到底有多少民族擁有自己本民族的家譜資料?流傳至今的各少數民族家譜資料到底有多少?尚無人作出相應的統計,也缺乏有關的文獻說明,作者只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有限和不完全的資料,略加歸納,作些簡單的說明與介紹。

在現存的各少數民族家譜中,以滿族的數量最多。滿族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主流民族,享有很多特權,同時也有足以誇耀的祖先和家世值得記錄,因此,滿人修家譜的現象無論在清朝還是民國,都是比較普遍的。從現存家譜來看,滿族人使用文字修譜,大約是從入關之後,即清朝建立之後開始的,在此之前,從如今尚保留的一些滿族風俗看,滿族似乎存在著類似結繩的實物家譜。據有些學者認為,在現今東北一些滿族居住地,滿族人家中西牆所供祖宗板右邊佛托媽媽位置上索子口袋中的索繩即是這種原始的結繩家譜。佛托媽媽,也稱鎖頭媽媽,托托媽媽,子孫媽媽,漢譯為恩情的媽媽,在滿族傳說中是一位為救清太祖努爾哈赤而被殺的漢族婦女,努爾哈赤即位後,被尊為「佛托媽媽」,成為滿族保佑子孫繁衍、人口平安的神。佛托媽媽有位無像,只有一個紙袋,名為索子口袋,內裝一根數丈長,由五色線編成的索繩,家中孩子長到四五歲時,在冬月底大祭佛托媽媽的第二天舉行掛鎖儀式,男孩頸上套紅綵線,女孩套藍綵線,三天後取下,裝入索子口袋,再逢祭日,則將孩子原先套過的綵線,系在索繩上,女兒長大出嫁後,婆家備好酒禮,送媳婦回娘家祭過佛托媽媽,然後將自己套過的藍綵線解下帶回,系在婆家的索繩上,這叫改鎖。家中索繩上綵線多,自然說明這家人丁興旺。

在現存的滿族文字家譜中,有僅使用滿文的,有滿、漢兩種文字對照的,也有僅用漢文的。從形成時間上來看,清朝乾隆之前以純滿文居多,清中期以後開始出現滿、漢文對照,道光以後,漢文逐漸取代滿文成為滿族文字家譜中主要的書寫文字。文字家譜的流傳形式有木刻本、活字本和近代排印本,更多的是稿本和抄本。現今存世的滿族家譜數目,至今還沒有人進行過全面的調查、統計與系統收藏,即使是作為國家圖書館的北京圖書館也僅藏有漢文八旗譜19種,滿文家譜21種。但從遼寧大學歷史系自1983年以來對遼寧、吉林兩省所存滿族家譜不完全調查所得就有500多種來看,全國存世的滿族家譜當有千種以上,其中私藏多於公藏,絕大部分分散收藏於個人手中。

滿族的文字家譜通常被認為是入關之後方才開始編修的,修譜之所以成為一種大規模的普遍行為,是由滿族內部實行的八旗制度決定的。在八旗制度中,家譜是官職承襲和人丁身份、地位的主要證明和重要憑證。努爾哈赤之前,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滿族是由無數個「穆昆」(即氏族)組成,彼此間互相攻伐不已。努爾哈赤崛起後,以穆昆為基礎,將普通穆昆改變成為帶有軍事性質的社會基層組織「牛錄」,牛錄的佐領(首領)通常由穆昆達(族長)擔任,佐領分為勛舊佐領、世管佐領和公中佐領三種,其中勛舊佐領和世管佐領可以世襲,此外,八旗中還有一些由有功人員擔任的官職也是可以世襲的。這類家族世襲官職早期是由各家族收藏的皇帝頒發的敕書來證明,後來,這種可世襲的榮譽被記入家譜,憑證也就由家譜來承擔。從如今大量保存的諸如「雍正朝八旗佐領襲職緣由宗譜」和其他有關申請襲職的奏摺中都可清楚看到,這類文件在敘述完申請襲職緣由之後,都會附有申請襲職者的家族世系來證明其所申請之不謬。這種附在申請襲職奏摺之後的家族世系,實際上就成了滿族文字家譜的一種早期形式。同時,在八旗制度中,各類成員的身份和地位是基本固定的,不能隨意變更,這種固定關係也是通過家譜來維繫的。家譜,在某種程度上又成了表明旗內人丁身份的依據。此外,從世祖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開始,皇室連續不斷地編修自己的家譜玉牒,加上世宗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敕修,歷時十餘年,於高宗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方告修成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都對滿人修譜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是《通譜》所起的示喻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八旗滿洲氏族通譜》,80卷,共收錄除愛新覺羅家族之外的八旗滿族姓氏654個,蒙古姓氏、漢姓、高麗姓521個,合計1176個,記錄八旗人物超過兩萬人。可以說,這部《通譜》,既是八旗滿洲重要的氏族宗譜集成,又是八旗滿洲的姓氏總集。清帝敕修此《通譜》的目的是為了提醒八旗滿人,增強民族意識,以提高民族凝聚力,進而達到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同時,《通譜》的修成,也為後來滿人修譜提供了依據和線索。

在這幾個因素影響下,再加上清朝建立後,大批滿人入關,生活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漢族和其他民族重視修家譜的文化傳統,對滿人也是個促進。乾隆之後,滿人修譜蓬勃開展,由過去只是個別家族的個別行為發展成為全民族的普遍行為,在相當時間裡,滿人對纂修家譜的重視,幾乎超過漢族,達到一族一譜的地步。清朝滅亡,八旗制度解體後,滿人並未終止修譜,其宗旨是為了表示不忘本,教育族人強化自己是中國人的意識和重振民族輝煌的心理。1931—1945年日本佔領東北期間,東北滿族再興修譜高潮,正是這種心態的體現。現在我們見到的東北地區滿族家譜,有相當部分是這個時期纂修的。

滿族修譜,多在龍年、虎年、鼠年進行,取龍騰虎躍,人丁興旺的吉祥寓意。時間一般在農曆二月。如果是初次修譜,資料來源主要為歷代相沿的傳聞和從八旗都統衙門所存檔案中抄錄有關資料,如果是續譜,則以舊譜為基礎,加上歷代穆昆達歷年舉行祭祀時記錄的本族新生、娶進、身故人丁清單的冊子為根據,依次續上,死者的名字塗成黑色,新生者用紅砂填上,女孩因要出嫁,是外姓人,一般不上譜,媳婦的名字附在丈夫旁,寫明姓氏和旗分。在現存的滿族家譜中,由於修譜時代和家族歷史的不一樣,修成家譜的內容結構與詳略程度也不一樣,敘述族源、遷徙、修譜緣起與修譜過程的譜序和記錄家族世系的世系表是一定有的,其他諸如上諭、誥命、傳記、仕宦、詩文、移駐考、族居記、家訓、族規、恩榮、譜圖、祠宇、墓圖、碑記、大事記、照片等,則不是每一部滿族家譜都有的。

在滿族文字家譜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叫譜單,實際上是譜書的簡本,僅有家族世系和極簡單的文字說明,註明家族遷移來源、字輩順序和修譜、抄譜時間,通常寫在大張高麗紙和黃綢上,也有用數張高麗紙拼接而成,成捲軸裝或經折裝,中間一般都繪有祖先畫像,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