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筆名 第二節 筆名的根據

筆名的根據是什麼?也就是說如何起筆名?我們分析了一些作家的筆名之後,發現有以下幾種常見方式。

這種取筆名的辦法最多。如詩人田間,原名童天鑒,因幼年生活在農村,對農村和農民有深厚的感情,便用諧音的辦法,將天鑒改為田間。又如詩人聞捷,原名趙文捷,用諧音法,文捷便成了聞捷。陳荒煤,原名陳光美,也是用諧音法,光、荒韻母相同,急讀音相近。作家吳強,曾用筆名吳薔。作家、學者吳組緗教授,原名吳祖襄,都是同一方法取筆名。

另外,還有先諧音後取義的,如瞿秋白,原名阿雙,後改名爽,又名霜,最後為秋白。雙、爽音似;爽、霜音相似,義相鄰;秋露為霜,顏色為白,由霜變為秋白。

有兩位大作家的筆名就是這樣來的。一位是老舍,他原名舒慶春,析姓為字,叫舍予。將「舍」加了個詞頭,成了老舍。另一位是劇作家曹禺,他原名萬家寶。萬的繁體字是「萬」,是由「艹」和「禺」組成的。「艹」的古體為「艸」,就是「草」的古字。因草諧音為「曹」,成了《百家姓》上的姓,「曹禺」就成了一個典型的名字。

作家聶紺〔gan干〕弩,曾以耳耶作筆名,也是拆姓為筆名。耶由耳、阝構成。俗稱偏傍「阝」為雙耳,耳、阝合起來就成了「聶」。

以上是拆姓為筆名。

也有在姓上增字為筆名的。如詩人公劉,他原名劉耿直。因為《詩·大雅》有《公劉》一篇,而公劉是周王朝一位先人。遂因「劉」加上「公」字,將古人名變為筆名。

還有將姓變為其他同音字之後,隨同音字之義補綴一字,構成含有完整意義的筆名。如作家柳青,他原名劉蘊華。將「劉」變為同音字「柳」,因「柳」綴上個「青」字,遂成為「柳色青」或「柳色青青」的柳青。

劇作家、電影藝術家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軒。他從事翻譯工作時,用筆名沈端先,在發表劇本《賽金花》的時候,改筆名為夏衍。這是將「端先」的「先」離析而成的。「先」的聲母變為「夏」,韻母變為「衍」;夏、衍二字相拚卻又成為「先」。

這一辦法是近代才有的。著名的學者有用這一方法命名取字的,如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王力教授字了一。「力」的聲母變為「了」,韻母變為「一」;了、一相拼,又成為「力」。文字學家唐蘭字立廠〔an安〕。「蘭」的聲母變為「立」,韻母變為「廠」;立、廠相拼,又還原為「蘭」。

文藝理論家周揚,原名周起應。揚、起義相近,且連用成詞,遂因「起」而以「揚」相應,成為「周揚」。翻譯家耿濟之,原名耿匡,字孟邕。濟、匡都有「救」義,所以能構成匡濟、匡救、救濟等詞,遂因「濟」綴代詞「之」,成為「濟之」,義為「匡救他」,或「救濟他」,儼然成為名匡,字濟之。著名女作家謝冰心,原名謝婉瑩。瑩,玉色,玉光潔、潤澤的樣子。冰、玉皆為白色結晶體,所以古漢語中冰、玉常聯用,成語有「玉潔冰清」。唐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詩,其名句有「一片冰心在玉壺」,遂因「瑩」而以「冰心」為筆名,並以此比喻自己的高潔。筆名與原名,其關係如字與名。

這多半是一種臨時性的筆名。魯迅《准風月談》所收的雜文,原署筆名都是臨時起的。因為他的名氣太大了,國民黨怕他發表文章譏彈時政,百般防範,不準發表他的文章。他便「另用各種筆名,障住了編輯先生和檢查老爺的眼睛」(《准風月談·後記》),陸續在《自由談》上發表了60多篇雜文。其中有的筆名常是隨文章內容、性質起的。如《雙十懷古》一篇,便署名為「史癖」。駁斥某種論調的便署名「敬一尊」,意思是說,回敬對方一杯酒,等等。直到今天,報紙上還常有這類的筆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