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別號 第一節 號的來歷

號,最初大約是隱士們自稱的。他們隱居山野,就是為了不求人知,所以把真名實姓也隱去,而另起一個「名」作為自己的代表符號。戰國時代有位隱士叫鬼谷子,至今也不知道他的真名實姓。雖然有的書上說,他叫王詡〔xu許〕,但學者多以為是後代人的編造。自從漢賦創造出了亡是公、子虛先生、烏有先生等人物名號,給文人起別號以很大的啟發。《後漢書·耿弇〔yan演〕傳》有位精通《老子》的安丘先生,李賢注引嵇康《聖賢高士傳》說:「號曰『安丘丈人』。」《方術傳》封君達號「青牛師」。李賢注引《漢武內傳》說:「常乘青牛,故號青牛道士。」《三國志·魏志·管寧傳》注引《魏略》說:「山東人有青牛先生者,字正方。」不過東漢末年這些人的號,恐怕多是群眾起的,不是自號。

晉宋漸有自號出現,著名的如葛洪自號抱朴子,陶潛自號五柳先生。像葛洪、陶潛這樣知名度高的人有了號,對後世毫無疑問地要產生影響。唐代文人有號的逐漸多起來,如杜甫稱杜陵野老,盧仝號玉川子,韓偓號雲山樵人,張志和號煙波釣徒。到了宋代,文人起號已蔚然成風,幾乎人皆有號。而至明清,甚至並不文的人也有了雅號。明人祝枝山的筆記小說《猥談》,就諷刺過這種現象。清人別號不但普遍,而且多,一人兩三個別號的,大有人在,像傅山一個人就有50多個!可謂登峰造極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