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明清一統,藏書規模恢弘 第二節 明清私人藏書激增

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明清私人藏書的總數,已大大超過宮廷所藏,校勘精審的善本書,也以私家所藏為多。明清兩代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他們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校勘、鑒別古籍。二是保存古籍。

明初的私人藏書,以一些藩王為多。他們的藏書既有皇帝賜予的宋元善本,又有他們依仗權勢大量搜購與翻刻的圖書。像明太祖的兒子周王朱橚〔su速〕和寧王朱權都有大量珍籍秘本,寧王朱橚的五世孫朱睦(木挈)〔jie接〕,收購了山東章丘李開先的遺書,在開封築萬卷堂,成為皇族宗室中最有名的藏書家。

就全國來講,私人藏書最集中的地區是以江浙為主的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明代藏書家,據統計不下數百人。對後來影響較大的約10餘家,其中以下幾個藏書家和他們的藏書樓最為著名。

宋濂和他的青蘿山房:宋濂(公元1310—1381年),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浙江金華人。他是朱元璋的重臣,明代著名的學者。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元末避戰亂遷居浦江青蘿山(今浙江浦江縣東),築室讀書,藏書樓稱「青蘿山房」。戰亂中因宋濂藏書置於青蘿山中,未受到損失。他在《送東陽馬生序》中講道,少時因家貧,無力購書,因此,常借書繕抄,計日以還。寒冬酷暑,仍不懈怠,從不超過借期,故人多將書借他,他得遍觀群書。宋濂的藏書達八萬卷以上,其中有不少是他親自繕抄之書。宋濂晚年因長孫宋慎被列入胡惟庸黨,全家被貶往四川茂州,宋濂於途中病死。他的「青蘿山房」藏書也散失了。

葉盛與菉〔lu 錄〕竹堂:葉盛(公元1420—1474年),字與中,號蛻庵,江蘇崑山人。成年後便訪求占書,28歲步入仕途,公務之餘,訪求、抄錄、整理、校勘圖書,「服官數十年,未嘗一日輟書」。他的官邸十分簡單,但總雇有幾個抄書人長年為他抄書。每有遷徙,沒有什麼行李,只有載書的馬車和跟隨他的抄書人。經過幾十年辛勤訪求與抄寫,到了晚年,他擁有圖書4600多冊,22700多卷,成為江蘇一帶最大的藏書家。他曾計畫建造一座藏書樓保存其書,並親自定名為「菉竹堂」,但在他生前未能如願,死後才由其孫葉恭煥主持建成。葉盛根據自家藏書編成《菉竹堂書目》六卷,著錄家藏書二萬多卷。葉盛非常珍惜圖書,他說:「夫天地間物,以余觀之,難聚而易散者,莫若書也。如余昔日之所遇,皆是也。」(《菉竹堂書目序》)由於有了這個認識,他教育子孫對於圖書「讀必謹,鎖必牢,收必審,閣必高。子孫子,惟學斅〔xiao效〕,借非其人,亦不孝。」他希望子孫愛護藏書,並不是只藏不用不借,而是要求借得其人,否則圖書就容易散失。

范欽與天一閣:范欽(公元1506—1585年),字堯卿,號東明,浙江鄞〔yin寅〕縣(今寧波)人。范欽於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中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他在家鄉鄞縣月湖之西創建「天一閣」藏書樓,藏書多達七萬多卷,為浙東第一。

范欽一生嗜好收藏圖書。為了搜求圖書,他遍訪浙江藏書家與書坊,收購異本。他在江西、廣西、福建、陝西、河南等地做官時,廣搜圖書,抄錄善本。使他因書藏豐富而遠近聞名。

范欽針對歷來對藏書的兩大危害天災(水、火、蟲災)與人禍(管理不嚴、易遭散佚),制定了有效的措施,叮囑子孫嚴格執行。從建築設計上看,天一閣的修建是相當科學的。「天一」名稱取自「天一生水」與「地六成水」之說。天一閣分上下兩層,上層喻天,天一生水,不分間,通為一廳;下層喻地,地六成水,所以下層分為六間。為了防潮,圖書全部置於上層。樓上前後都有窗戶,書櫥前後有門,兩面貯書,便於通風。書櫥中還放有防蟲芸草。為了防止書樓遭火,樓前挖有一池塘,用以貯水,並定名「天一池」。這樣「天一閣」把防水、防火、防蟲,都考慮到了。范欽為保護天一閣,制定了十分嚴格的守閣之約,規定:天一閣「書庫門上的鑰匙,每房子孫各掌一把,要開庫門,必須是各房子孫全到方可;閣中之書不借外人;子孫有讀書之志者,就閣讀之;讀者不許夜登,不嗜煙草」。這樣就防止了散失之患,且「永無火厄」。這個規定直到1949年,還堅守不渝。故使天一閣藏書保存了400多年,可謂私家藏書史上的一大奇蹟。天一閣避免了天災,但無法完全避免人禍。明末戰亂、乾隆帝敕修撰《四庫全書》時調書、鴉片戰爭中英軍攻陷寧波、以及中外文化奸商的盜竊,使天一閣遭受不少損失。至1949年初,天一閣藏書只剩下13000多卷了。現在,國家十分重視對天一閣的保護,維修了藏書樓,還陸續收回散失的舊藏3000多卷,並在閣後修建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書庫,收藏近年漏貯和徵集的古籍。

王世貞與小酉館:王世貞(公元1526—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稱弇〔yan眼〕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史》說他「生有異稟,書過目終身不忘」。19歲中舉,22歲中進士,後任南京刑部尚書。王世貞嗜書成癖,每遇好書,總想法弄到手。一次,他碰到一部宋刻本《兩漢書》,版刻精美,裝幀考究,他愛不釋手。由於一時拿不出那麼多的現錢,便用一座莊園來換了這部書。他的同窗好友朱太史藏有《六臣注文選》,極為珍貴,他因無力買進,「每每念及,常以為恨」。王世貞的莊園名為弇州園,園中建有他的藏書樓,名曰「小酉館」,藏書達三萬多卷。除此之外,他另建「爾雅樓」,專藏宋版書;「九友齋」,專藏善本書。

胡應麟與二酉山房:胡應麟(公元1551—1602年),字元瑞(或明瑞),號石羊生,又稱少室山人。浙江蘭溪人。胡應麟25歲中舉,其後科場不第,把一生的精力放在藏書、校書和寫作上。他10多歲時,隨父親在北京居住,從那時起,就訪遍京城書肆,購得不少好書。後回到故鄉蘭溪,經常典賣家產以購圖書,致使父親留下的家產被他賣光。為了買書,不惜花錢,常常弄得連吃飯的錢也沒有了。他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說自己「窮搜委巷,廣乞名流,尋之故家,求諸絕城,中間節衣縮食,衡慮困心,體腹筋骨靡不所憊」。他建造「二酉藏書山房」,共收藏圖書42384卷。

黃居中、黃虞稷父子與千頃齋:黃居中(公元1562—1644年),字明立,又稱海鶴先生,福建晉江(今泉州)人。萬曆舉人,曾任南京國子監監丞。其子黃虞稷(公元1629—1691年),字俞邰〔tai台〕,又字楮〔chu處〕園,16歲中秀才,後一心埋頭書事,不求功名。黃居中一生「銳意藏書,老而彌篤〔du賭〕」,收集圖書六萬多卷,在南京建「千頃齋」用以藏書。黃居中做官的俸祿,除吃穿外,全都用在購書上,著名藏書家錢謙益在《黃氏千頃齋藏書記》中說他「寢食坐卧,宴居行役,未嘗一息廢書也。」黃虞稷根據家藏圖書編成《千頃堂書目》,收錄明代圖書極全,後來黃虞稷參加編纂《明史·藝文志》的工作,他編的書目,事實上成為《明史·藝文志》的草本。

祁承爜〔ran 染〕與澹生堂:祁承爜(公元1565—1628年),字爾光,號夷度,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祁承爜從小就喜歡圖書,早年仕途坎坷,屢試不中,但他愛書之情與藏書之心矢志不渝。每次去杭州或京城,總是遍訪書肆。初期藏書逾萬卷,其藏書樓載羽堂在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因火災而毀。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他在42歲時中進士,官至江西右參政。由於經濟上的寬裕與活動面的擴展,他的藏書迅速增長,終於藏書10萬餘卷,並在故鄉紹興梅里建了曠園,在園中建了「澹生堂」作為藏書樓。他在豐富藏書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最早的比較系統的藏書建設理論,寫出了《澹生堂藏書約》。分為《聚書訓》、《藏書訓略》和《讀書訓》三篇,分別對圖書採訪、編目、典藏和閱讀進行了論述。《聚書訓》、《讀書訓》主要是記述古人聚書讀書的事迹;《藏書訓略》分「購書」與「鑒書」兩節,提出「眼界欲寬、精神欲注、心思欲巧」的購書三術和「審輕重、辨真偽、核名實、權緩急和別品類」的鑒書五法。以及「因、益、通、互」 四個分類要點,為我國古代圖書建設作出了貢獻。

毛晉與汲古閣:毛晉(公元1599—1659年)原名鳳苞,字子九。晚年改名毛晉,改字子晉。江蘇常熟人。他「通明好古,強記博覽」(《毛子晉墓志銘》),從小喜歡讀書,抄書,編書。二十四五歲以後,他開始收藏與刻印圖書。他收集圖書是採取高價購買的辦法,據說他家門口貼一告示,申明本戶主人購書計頁付錢:宋刻本每頁200;舊抄本每頁40;時下善本,別家出1000,主人出1200。因此遠近書商紛紛上門,他家居的常熟迎春門外的七星橋一帶湖州書舶雲集。因而使毛晉收藏了許多宋元時期的善本。杭嘉湖一帶是藏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