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唐盛世藏書大增 第二節 隋唐五代的藏書

五代十國,是中國封建社會又一個割據和混戰時期,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五個朝代,南方先後建立10個國家。政治上動蕩不定,藏書發展就受到限制。後梁從唐朝接收的圖書不足萬卷。後唐庄宗李存勖定都洛陽不到兩個月,便下令獎勵獻書,甚至提出獻書300卷的平民「特授試官」,並派員去三川(今四川成都一帶)徵集圖書,但收集到的圖書不多。後唐定州節度使王都好聚圖書,在滅梁之初,他著力收購,聚書達三萬卷。但後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王都反叛被圍,他縱火自焚,連同藏書化為灰燼。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遼軍入侵汴京(今開封),滅了後晉,「自中原輦載寶貨、圖書而北」,後晉藏書全失。南唐李昪〔bian便〕在公元937年代吳稱帝。他在吳國曾主持過禮賢院,聚圖書萬卷,並廣泛求書訪書。稱帝後,仍然注意圖書的搜集,南唐藏書有所增加。公元975年宋軍兵臨金陵城下,後主李煜吩咐宮中掌管藏書與藏畫的保儀(女官)黃氏:「此皆吾所寶惜,城若不守,爾可焚之,毋使散佚。」金陵陷落之日,南唐宮中書畫遂被付之一炬!在後周與宋的交戰中,圖書損失也較大。所以到宋滅南唐時僅獲圖書兩萬卷。

唐初對秘書監的人選十分重視,所擇之人大都是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名士,如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秘書省的官員中,秘書郎為從六品上,校書郎為正九品上,雖然地位很低,但由於有閱讀國家藏書的條件,加之又有與皇帝接近的機會,仕途遠大,其職位仍為士子所嚮往。事實上唐代許多名臣都是從這裡選拔的,如張說、張九齡等就是例子。唐德宗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白居易以進士的身份授秘書省校書郎。在任期間他寫詩道:

據《隋書·經籍志》記載,隋初國家藏書僅有15000多卷,都是北齊與北周遺留下來的。開皇三年秘書監牛弘上奏,請求朝廷「分遣使人,搜訪異本;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定本後,原書歸還原主。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軍滅了南方的陳朝,又接收了一批圖書,經過檢點、整理,將秘書省所藏補續殘缺,抄成正副兩本,分別藏於內宮與秘書省,共三萬餘卷。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繼位,他對圖書事業極為重視,據《隋書·經籍志》記載,他首先令增加圖書的複本量,一本書令寫50個複本。其次,將大量圖書貯存於東都洛陽的宮內觀文殿東西廂。東廂藏甲、乙兩部(經、史),西廂存丙、丁兩部(子、集)。在觀文殿的後面還修了兩個文物庫,當時稱之為台。東邊叫妙楷台,收藏古迹;西邊稱室跡台,收藏古畫。此外還在宮內收藏道經與佛經。上述管理辦法,猶如現代圖書館的按類分庫管理,很有實用價值。第三,對於收藏的圖書按照圖書的質量加以區分,辦法是將圖書分為三品,上品用紅琉璃軸,中品用黑紅琉璃軸,下品為黑漆軸。這種區別就如今天圖書館將圖書分為善本書及普通本書。隋朝京城長安宮內嘉則殿也有大量藏書。隋煬帝對藏書進行過一次去重剔舊的工作,他命秘書監柳(上巧下吉)〔bian弁〕主持。柳(上巧下吉)在長安嘉則殿藏書中挑選出37000多卷,時稱正御書(意思為經過整理的皇帝用書)。由於隋煬帝常住東都洛陽,所以在東都觀文殿也放置了部分藏書。隋朝十分重視圖書的收集,在短短几十年時間內聚書37萬卷,超出以往任何朝代。

於觀文殿前為書室十四間,窗戶、床褥、櫥幔咸極珍麗。每三間開方戶,垂錦幔,上有二飛仙,戶外地中施機發。帝幸書室,有官人執香爐前行,踐機則飛仙下,收幔而上,戶扉及櫥扉皆自啟。帝出則復閉如故。從以上引文中可以看到,這個閱覽室有機械操作,踏機則二個飛仙下而幔帳拉起向上,閱覽室各房間的門與書櫥的門都自動打開。人走了,則又緊閉如初。在1400多年前,能有這樣的閱覽室,堪稱為世界之一絕。

隋末唐初,我國藏書遭受重大損失。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煬帝游幸江都(今揚州)時帶有大批皇帝所用的正御書,裝書的船隻中途沉沒,圖書大都損失。所餘下的書籍也在隋煬帝被殺後散失了。唐朝初期,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將東都洛陽觀文殿等處的圖書,裝船經黃河運往唐朝都城長安,船在底柱(今三門峽)沉沒,打撈出來的圖書不過十分之一二。隋朝的30多萬捲圖書這時已損失大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江州(為現江西德安縣)陳氏辦的藏書機構——東佳書院,這是我國最早的藏書書院,據說有圖書4000卷。書院圖書可以借閱。當時國家藏書不許借閱,私人對其藏書十分愛惜,東佳書院如此慷慨,實屬難得。

鄴侯家書多,插架三萬軸。

一一皆牙籤,新若手未觸。

這首小詩反映了唐代校書郎的生活。

唐初沿襲魏晉南北朝而設立的文館,最初的目的是網羅文士以備諮詢。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在門下省設修文館,後改名弘文館,招收皇族、散官一品、京官三品以上子弟30名為學士與直學士,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掌詳正圖籍,教授生徒」。另設有校書郎及楷書手若干人,還設典書二人負責典藏與出納圖書工作。武則天垂拱年間(公元685—688年)又以宰相兼領館務,稱為「弘文館主」。

弘文館

集賢書院的主要任務有:(一)刊、輯古今之經籍;(二)徵求天下遺佚之圖書;(三)訪賢求才,網羅人才;(四)撰寫書文;(五)校理經籍等。集賢書院是唐代最大的從事藏書事業的機構。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十二年,先後在長安和洛陽各設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通改稱集賢書院,宰相以「學士兼知院事」的名義為書院的名義主官,書院設修撰、校理、校書、正字等官,還有從事繕抄的書手與裝潢的書直。

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

小人難大用,典校在秘書。

俸錢萬六千,月給亦有餘。

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唐代的國家藏書主要放置在弘文館、史館與集賢書院等三館。

集賢書院

唐代接受隋朝藏書89000多卷,14400多部。唐太宗貞觀年間,在相繼任秘書監的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人的推動下,官府派人到各地徵集圖書。唐玄宗時還下詔向民間借抄國家無有之「奇書」。開元五年(公元717年)任命昭文館 學士、秘書監馬懷素為「修圖書使」,在洛陽主持整理、繕抄圖書。第二年馬懷素去世後,派元行沖代行秘書監之職。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整理完畢,編有《群書四部錄》200卷,著錄圖書2655部,48169卷。該書目分經、史、子、集四部,其中有總序、類序與各書題解,完整地記載了當時的藏書。

元行沖等整理的這批圖書,抄有正副本,分別藏於長安與洛陽。兩套都按經、史、子、集四部分入四個書庫,故稱「四庫書」。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八月十四日,玄宗偕「百官入乾元殿東廊觀書,無不嘆駭。」(《玉海》卷五十二引《集賢註記》)

在這次整理之後,不斷有新書入藏,開元盛世是唐代國家藏書最盛之時,據《新唐書·藝文志》載,開元時著錄的四部書共53915卷,若依長安、洛陽各存一份,總計為107830卷。其中唐代學者的著作28469卷。另據《舊唐書·經籍志》稱,此外尚有佛經、道經9500卷。從唐初至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前,圖書增加十分迅速,隋煬帝正御書只有37000卷,安史之亂前已經達到82384卷。

唐代的藏書,經安史之亂,「乾元舊籍,亡散殆盡」。平亂之後,藏書雖有所恢複,但終究與過去不能相提並論了。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進入兩京,圖書又損失甚巨。後經大力購集,藏書也僅增為二萬餘卷。到了唐昭宗時秘書省掌四部書共12庫,又增至七萬餘卷。但這時藩鎮割據,京城制置使孫惟晟〔g城〕命軍隊把藏書處作為軍隊的營房及娛樂場所,使圖書多有殘損。加之遷都洛陽又喪失了一半,最後唐代藏書就所剩不多了。

隋朝皇帝的圖書閱覽室的建築與設備十分先進,隋煬帝時東都觀文殿前的皇帝閱覽室尤其考究。《文獻通考·經籍考·總敘》記載:

隋朝私人藏書不普遍,藏書最多者當屬文帝時的秘書丞許善心、煬帝時秘書監柳(上巧下吉)以及劉焯〔zhuo桌〕、劉炫等人。

在建立集賢書院的過程中曾發生過一場爭論:中書舍人 徐堅(有書稱陸堅)認為集賢院學士人多,且開銷與膳食太厚,徒為奢靡,於國無益,沒有必要設立。但中書令張說認為「聖上崇儒重道,親自講論,刊正圖書,詳延學者……所費者細,所益者大。徐子之言,何其隘哉」(《舊唐書·張說傳》)。玄宗肯定了張說的意見,命其為學士知院事,主管集賢書院。

唐代由於經濟繁榮,政局穩定,特別是紙張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