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藏書旋聚旋失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的藏書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局變動較大的時期。政權更迭頻繁,社會秩序混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但是,由於當時中西交通的發展,各個民族頻繁地接觸,加之佛教的興盛,又推動了文化的進步。與此相應,便於書寫的楷體逐漸取代了隸書,紙張作為書寫材料也普遍起來。所有這些,都使藏書有了較快的發展。

東漢末,董卓進軍洛陽,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又逼獻帝遷都長安,皇家藏書要跟著搬運。因時局混亂,辟雍、東觀、蘭台、石室、宣明、鴻都所藏之書,散失很多。許多用縑帛寫的書卷被軍人用做車帷和口袋。餘下來運往長安的圖書簡帛不過只有70餘車。僅有的這些圖書,在途中又丟失與損壞過半。運抵長安後不久,又遇戰亂,使殘存的皇家藏書喪失殆盡。

魏王曹操雄才大略,十分重視圖書的收藏,他在征戰中就注意收集圖書。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軍戰敗呂布,眾官收集戰利品,「唯袁渙取書數百卷」敬獻曹操,深得曹操讚賞。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把袁紹的全部圖書收歸己有。曹操統一黃河中下游以後,御史大夫袁渙建議曹操收集天下圖書。他「以為可大收篇籍,明先聖之教,以易民視聽,使海內裴然向風,則遠人不服可以文德來之」(《三國志·魏書·袁渙傳》)。《後漢書·董祀妻傳》記載曹操詢問蔡文姬過去家藏圖書的情況,並準備派10名文吏幫助記錄與整理。蔡文姬說,其父蔡邕有書4000多卷,她能誦憶的400餘篇;並自己動手「繕書送之,文無遺誤」。可見曹操是十分重視圖書的收集工作的。

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炎建立了晉王朝,史稱西晉。西晉直接繼承r魏的藏書,並注意收集天下圖書。咸寧六年(公元280年),晉滅吳時,王濬進建業(今南京)時,首先「收其圖籍,封其府庫」,運往洛陽。西晉除將原來魏、蜀、吳三國圖書集中外,也獲得各地不少獻書,涼州刺史張定〔shi 時〕就送不少經史圖籍至洛陽。據《隋書·經籍志》記載,西晉國家藏書分成四部:甲部為經部;乙部為諸子;丙部為史書;丁部為詩文集,共有29945卷。

西晉後期,社會動蕩,諸王相互殘殺,文化遭到摧殘。圖書的損失比東漢末年還甚。公元317年,司馬睿〔rui 銳〕建立東晉,設都於建康。他雖然注意收集散失的圖書,但效果不大。東晉初,藏書只有3014卷,僅為西晉藏書的1/9。

魏晉時國家藏書,私人可以借閱,這與兩漢時期嚴格控制閱讀的情形,有了很大的不同。《晉書·皇甫謐〔mi密〕傳》記載,西晉皇甫謐「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有人說他這樣會損害身體,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曾上表給晉武帝,要求借書。武帝送了一車書給他,他雖卧病,依然披閱不怠。

魏晉的圖書管理機構,大體是繼承了東漢的管理體制。曹操建秘書、中、外三閣為國家藏書處。設立了主管圖書的官員秘書令(監),下設秘書丞、秘書郎、校書郎等官職。擔任過這些職務的有鄭默、王象、薛夏、王肅等人。吳國孫權也努力搜集圖書,建立了圖書管理機構——東觀。蜀國還任重臣郤〔xi細〕正為秘書郎,吳國任華覈〔he核〕為東觀令。

晉襲魏制,國家藏書處有秘閣、蘭台、崇文院,後又建石渠閣。晉惠帝司馬衷恢複了秘書監,下設秘書丞、秘書郎、著作郎、佐著作郎等。當時圖書分為經、子、史、集四部,晉武帝時為此設秘書郎四人各管一部。西晉的荀勖〔xu序〕、東晉的李充都擔任過秘書監。

南朝(公元420—589年)包括宋、齊、梁、陳。與戰亂不已的北方相比,南朝相對安定,也較重視文事。一方面,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隨之將圖書南移;另一方面,南朝統治者也注意收集圖書,使圖籍增加較快。

宋武帝劉裕在任東晉大將軍時就注意收集圖書。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劉裕稱帝,接管了東晉全部藏書。據王儉編製的目錄,宋的藏書在元徽元年(公元473年)為15704卷。南齊時,在齊武帝蕭賾〔ze責〕永明年間(公元483—493年),圖書增加到了18010卷。梁武帝蕭衍即位不久,下詔向民間收書,使國家藏書迅速增加,僅宮內文德殿就藏圖書23106卷之多。梁武帝之子元帝蕭繹〔yi 義〕酷愛書籍,多次收、抄、買書,遂使秘府藏書達10萬多卷,為梁朝藏書之冠。

梁朝圖書曾遭兩次焚毀。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梁武帝慰問東魏降將侯景部隊時失火,使建康城內「東宮圖籍數百櫥,焚之皆盡」。在此之後的第二年,侯景舉兵攻佔建康,逼死梁武帝。梁武帝的兒子湘東王梁繹平定了侯景之亂,在江陵(今湖北江陵)稱帝,為梁元帝。元帝收羅文德殿及建康各處藏書,共有七萬多卷,移至江陵。又從私人藏書者徵購與繕抄所缺圖書,使梁朝圖籍得以恢複。承聖三年十一月末(公元555年1月),北朝西魏軍攻佔江陵。梁元帝投降被殺。在投降前,他感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在悲鬱中下令侍從高善寶把梁朝所聚古今圖書14萬卷付之一炬。這是中國藏書史上的又一次巨大損失!

南朝宋、齊、梁、陳四朝都設有秘閣典藏圖書。梁朝由於圖書較多,便採取分類收藏,佛教經籍收藏在華林園;經、史雜書放在秘閣;其他則藏在文德殿中。梁朝已注意到複本書的問題,他們將複本書藏在其他地方。

南朝圖書管理機構基本上由秘書省主持管理,設秘書監,下設秘書丞、秘書郎、著作郎等官職。這個時期門閥制度極為盛行,士族子弟多慕高官清職,所以秘書省的這些官職多為他們所擔任。如謝靈運(公元385—433年)、王儉(公元452—489年)、任昉(公元460—508年)曾經分別任宋、齊、梁各朝主管圖書的官員。

在北方,至北魏統一之前,為十六國割據時期。由於連年戰爭,藏書事業根本提不到日程上。個別統治者雖想收集圖書,但因時局混亂,收效甚微。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在北魏之後,北方相繼出現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連同北魏,共為五個朝代,是謂北朝。由於北魏注意吸收漢文化,道武帝、獻文帝和孝文帝相繼三次發起訪書、征書活動。特別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行改革,推行漢化。於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下令「求天下遺書,秘書所無,有裨益時用者,加以優償」(《魏書·孝文帝紀》)。為了準確地搞清北魏缺書情況,他派人編製了一部《魏闕書目錄》,按籍索書,併到南朝的齊朝借書令人繕抄,使秘府圖書逐漸充實。北魏末年,爾朱榮叛亂,國家藏書又大批散失。之後國家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接著東、西兩魏為北齊和北周所取代,北齊國家藏書不過萬卷,北周僅有5000卷而已。

在魏晉南北朝的300多年裡,國家分裂動蕩,戰亂不已,王朝更迭頻繁。政局稍一穩定,國家便徵集圖書;一有戰亂,圖書就遭受損失。因此,這一時期國家藏書形成旋聚旋失的局面。

由於紙張的出現,書籍便於繕寫與保存,所以私家藏書見於記載的比兩漢為多。三國時期曹魏時哲學家王弼(公元226—249年)藏書多達萬卷,並著有《老子注》、《周易注》等書,為魏晉玄學的開創人物。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公元177—217年)是一位著名藏書家,曾經得到蔡邕數千卷的贈書。蜀國最著名的藏書家是向朗,他「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聚篇卷,於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後進」《三國志·蜀書·向朗傳》。西晉最為著名的藏書家是張華(公元232—300年),《晉書·張華傳》說他在搬家時「載書三十乘」。並說他「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餘財,唯有文史溢於幾篋」。在張華的藏書中,有不少「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以致秘書監選定國家藏書時不得不靠張華藏書的一些版本來校正。另外,《晉書·范平傳》載,西晉的范蔚有書7000餘卷,常有遠近百餘名讀者前來他家看書,范蔚非常熱情好客,還為他們準備飯食。南朝的國家藏書因政局動蕩,損失很大,但私人藏書卻受影響較少,以致出現了一些藏書達萬卷的藏書家。如梁武帝蕭衍的女婿張纘聚書數萬卷,恐怕是當時最大的藏書家了。陸澄藏書也很多,《南史·張率傳》記載「澄有書萬餘卷」,張率與其子陸少玄友善,常去陸家去閱讀其書。《南史·陸澄傳》說時人開玩笑稱陸澄為「書櫥」。他家多藏世之佚書,為人所罕見。另一著名藏書家為南齊的崔慰祖,在《南史·崔慰祖傳》中記載他「好學,聚書至萬卷,鄰里年少好事者來假借,日數十,親自取與,未嘗為辭。」此外,王僧孺、張緬、沈約、任昉也都是當時有較多藏書的藏書家。

北朝的私人藏書比南朝少,範圍也有限。顏之推、辛術、司馬子端、李謐等都有較多的藏書。辛術不但僱人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