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觀賞雕塑 第一節 玉器

玉是非常特殊的雕塑品種,雖然有大玉不雕之說,但玉總是要琢磨成器。琢磨的過程,就是雕塑的過程。今天研究玉,器形固然重要,但玉所代表的文化性更值得去探討。這是因為玉的象徵性很強,寓意性也很強,所以玉雕作品不能單從表面形式去欣賞,而應從內涵去把握。

玉是「石之美者」,是原始人在大量用石的活動中,從石中分離出來的。今天的田野考古已證明了中國的原始人在祭祀中大量使用玉。而將玉從神壇上請下來成為生活中物,則起始於商周時期。

對商周時代的玉器,郭寶鈞在《中國青銅器時代》一書中概括得很好:「石器在石器時代,主要是樸素的實用物。到青銅器時代,石器漸衰,玉器代興,實用之意少,玩賞之意多,於是乎演為貨寶,為佩玉。由愛貨寶而對職位不同的人作一限制,於是為瑞玉。由愛貨寶而轉為賂鬼神,於是為祭玉。由愛美玉而願服食長生,願死而不朽,於是為葬玉。這些都是與民生實用無關的。然玉器在殷周人的意識狀態上,端人品質,堅人心意,暗示的教育之功為不少;而在捖〔wan完〕摩之工上,亦不少輝煌的製作,對整個文化的成就,玉器還是不可掩沒的。」

《逸周書·世俘解》中記載,商代紂王兵敗自焚而死時,用4000件玉器在自己周圍擺成一個圓圈。又說周武王克商後,從商王朝那裡獲取玉「億有四萬」。這些數字可能誇大了,但殷商王室大量用玉的事實是存在的。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商王武丁配偶婦好墓,出土玉器700件左右。這批玉器不僅數量大、品種多,而且有相當一部分玉器是裝飾品。婦好墓因是王妃墓,其玉器代表商代的最高成就。婦好墓的玉器,有的可能是專為墓葬而制,有的可能是生前用器隨葬,包括了商周社會用玉的全部品種(禮玉、祭玉、佩玉、葬玉等)。一般地講,婦好墓玉器線條不太流暢,動物也好,人物也好,外輪廓多方形的轉折。但這批玉器中,又有如回首長尾的玉鳳一類作品,則充滿了一種曲線的流暢美。另外兩個玉人頭像,也破除了方折的表現法,整個頭像因普遍是曲面過渡而顯得渾圓飽滿。這些又說明商代有能力製作出線條流暢的玉器來。但為什麼婦好墓有那麼多方形轉折的玉器,只好作為一個問題留下來。婦好墓中的一件裸體玉人,呈扁平狀,兩面雕琢,一面為男,一面為女。這種兩性合體的雕塑,已在新石器時代陶塑中出現過,可能都是表現男女交媾、化生萬物這一生殖主題。同樣在殷墟,1975年小屯村北發現的玉鱉,是件非常重要的作品。它的背甲呈黑色,頭、頸和腹部為灰白色,這是巧妙地利用了玉料的天然紋理和色澤而制出的藝術品。這種方法今天稱為「俏色」,依然是考驗工藝美術家的創作才能的試題。

兩周是講「禮」的時代,祭、葬、社交等活動,都貫穿禮的內容,這時期玉的各種用途,都帶上了禮的印記。祭玉用於禮神、賂神、迎神、謝神、娛神,是基於玉本身的可通神的靈性,這是原始社會以來人們認識的延續。祭玉的形狀以象徵性的各種幾何體為主(如前舉璧、琮、璜等)。玉的靈性也被廣泛應用於葬玉,古人認為玉能和百神,使屍體不朽。原始人在墓葬中放玉器,目的至今還不太清楚,但商周人用玉保護屍體,就有許多理論為根據。保護屍體的玉器,裹身的為一些方形小片連綴成衣(玉衣);塞九竅(雙眼、雙耳、雙鼻孔、口、肛門、尿道)的玉,除了塞男子尿道的製成男性生殖器形狀外,其餘的多雕琢成各種小巧的動物形象或幾何形狀,晶瑩圓滑,非常可愛。

春秋戰國時,玉的使用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是「君子比德於玉」和「嘩囂之美」。前者是將玉賦予道德的內容,後者是將「石之美」的特色盡量發揮出來。前者是將玉的靈性演化為品性,後者是將玉又回覆到物性上來。從玉的雕琢上看,賦有道德內涵的玉並沒有什麼新的創造,無外乎將過去那些玉重新從道德的角度給予認定。當然這種認定也是從玉的「石之美」這些特色入手,但認定的結果是上升到理性化,如「溫潤而澤,仁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qu屈〕然,樂也」,「縝密以栗,知也」等等。有了這些理解,自然「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真正展示春秋戰國玉器雕琢之美的,主要是屬於「嘩囂」一類佩玉。「嘩囂」一語出自《國語·楚語下》,記楚大夫王孫圉〔yu 宇〕答晉大夫趙簡子問,將行禮時碰擊鳴聲之玉比之為「嘩囂之美」,認為這種玉不能祭天地鬼神,是「先王之玩,何寶之焉」。春秋戰國的佩玉,表現為一種成熟的、有很強的裝飾性的「組」這種形式。組即組合,是根據身體不同部位,將不同形狀、不同色彩的玉進行配搭,既能收到「悅目」的視覺效果,又能碰撞出各種悅耳的聲音。今天一些現代活動雕塑通過一些手段,使雕塑有悅目的色彩和發出悅耳的聲音,除了時代不同外,藝術追求同古代是一樣的。「組」的實物,有河南輝縣琉璃閣戰國墓出土佩玉六組和湖北隨縣戰國早期曾侯乙墓的組玉佩等,這些佩玉都有非常精美的花紋。從春秋戰國佩玉的全貌來看,佩玉除珩〔heng橫〕、璜、琚〔ju居〕、璧這類幾何形狀的外,還有許多仿動物和龍鳳一類靈異之物的作品,這些玉器形狀是各種曲線的結合,流暢如雲如水,而那些透雕佩玉,更顯得精美和生動。

在秦漢藝術為人的生活服務這個大文化氛圍內,玉也大量應用於人的生活中。那時不僅大量使用佩玉,許多生活用品也用玉製造。這些生活用玉器不僅品類多,而且製作更複雜、更精巧或更大型。如劉邦在秦咸陽宮中見到的高7.5尺的青玉五枝燈,西漢武帝茂陵的青玉鋪首,等等。(圖26)1983年在廣州發現的西漢南越王第二代王趙眯〔mei妹〕墓中,出土的玉器精美異常,稱得上是漢代玉器的精粹。如華美的組玉佩飾,透雕龍鳳紋玉璧,金鉤玉龍,龍虎合體玉帶鉤,玉舞人,玉角杯,玉承露盤等。其中一件透雕鳳紋玉牌飾,以一長方形為中心,長方形上方為雲頭紋飾,下方為卷尾鳳,長方形一邊是鳳踏一玉璧,一邊為懸掛的瓔珞。這件作品構思精巧,一破玉器中常用的方法,圖案繁複而不對稱。將這一件作品的每一部分分離出來,都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但結合在一起,又顯得天衣無縫,非常協調。南越王趙佗,真定郡(今河北正定縣)人,原為趙國王室的族人,後為秦將,秦末時帶兵駐守今兩廣一帶。公元前204年,趙佗趁楚漢相爭、天下大亂之機建立南越國,自立為王。漢王朝建立之後南越對中央政府稱臣,但實際仍以帝王身份行事。南越共傳王五代,至公元前111年國滅。南越國存在近一個世紀,受中原地區影響很大。南越國藝術,在一些銅器及陶器的器形和圖飾上,有不少地方特點,但玉器從製作到題材,是典型的中原文化。因此,南越王墓這批精美的玉器,是使我們領會西漢玉器藝術的難得珍品。

中國玉器發展至漢代形成一個新的高峰。這一高峰一方面表現為雕琢技藝的更加高超和進步,另一方面表現為到了漢代才真正出現許多供把玩欣賞的玉器。地下出土的和傳世的兩漢玉器品類繁多,如各種各樣的玉佩、玉帶鉤、玉羊、玉馬、玉辟邪等,用青玉、黃玉、白玉等各種玉材製成。在求吉利驅邪惡的同時,這些玉器又都是居室內陳設或身觸手摩之物。這類玉器的代表是1975年出土於陝西興平縣漢武帝茂陵附近的玉鋪首,1966年出土於咸陽漢昭帝平陵遺址的玉仙人奔馬,1966年至1976年出土於咸陽漢元帝渭陵附近的玉鷹、玉熊、玉辟邪,1968年出土於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玉人等。這些主要出土於帝王陵的玉器,可視為漢代玉器的最佳之作。它們選料精到,作工講究,構思巧妙,就是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也絲毫未減其魅力。

由漢代所倡的玉的玩賞新風,度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低谷後,在唐、宋遼金、元、明、清幾代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盛唐徐堅所著《初學記》為官修類書,專供唐玄宗諸皇子習文應對時用。玉在此書被列為「寶器」,在承襲魏晉南北朝重金銀之物的唐人觀念中,玉因此也有一席之地。唐代玉器除了仍部分有禮器的功用外,主要趨勢是製成生活中用品和以容器形式出現的陳設品。前者如玉佩飾(丹鳳步搖、雙鳳佩、飛天佩)、玉帶板等,後者如玉杯、玉觴等。唐代的玉器是從漢代自由、生動、奔放向工細、精美、雅緻方向轉化的關鍵時期。而這種轉化的主要動因是市俗化。市俗化一方面是寫實的花鳥紋等以自然之姿用浮雕、透雕的形式表現在玉器上,使這類玉器精美、清新而富於生氣;另一方面是人物造型的寫實,又使這類玉器樸實而平淡。唐代在玉器方面的這些變化直接影響著唐以後各朝各代的玉器製作特色。

宋代是玉器市俗化極盛之時,為市民服務成為這個時期玉器製作的主要目的。城市裡不僅有製作玉器的作坊,還有販賣玉器的店鋪。這種為市民服務的玉器製作即玉器的市民化,第一個特點是除了使用玉材加工成各種用品外,人們生活中的擺設品和賞玩品也常用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