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四章 生命之謎

生命的意義在於圓滿覺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來面目。

—那爛陀

「什麼叫人?」,「從哪裡來?」,「是哪一個?」,「為什麼?」,「是什麼?」,這類問題是影響整個人類的重大問題。

「什麼叫人?」,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從本來就一目了然,可以就想像得出的事進行深入探討。

人有其軀體,或藉助儀器可以看到的感官。此有形的身體是由一種瞬息遷流的力量和物質構成。

科學家們發現他們很難對物質下定義。一些哲學家把物質詮釋為:「於變化相行,即變化,變化與物質相行。」(1)

色法在巴利語為rupa,它被詮解為變化或分散解化,另外一種解釋為自現之法。

根據佛教,色法有四大種,即地(pathavi)、水(apo)、火(tejo)、風(vayo)。

Pathavi意為外漲力之原素,為物質的再分層。缺少這種原素,事物將不可能佔據空間。互為相應統一的軟硬二性為地大的兩種狀態。這種具有外漲力的原素存在於地水火風之中。比如,在下面的水支持著上面的水。正是這種外漲性和動性(vayo)相互結合作用才產生了壓力。冷熱為濕性(tejo),液體為流動性(apo)。

Apo意為緊縮性。於外漲力不同,這種因素能使相離物質的基本原素緊緊聯繫在一起,使人有了一種身體的概念。

Tejo意為熱性。冷也是一種表現形式。Tejo既包含了熱,又容納了冷,這是因為它們具有成熟身體的功能。換句話說,它們有活躍精力的作用。由於這一因素,事物才得以持續和變化。

vayo。意為動性。變化運動是由這一因素造成的。運動被認為是一動力,或是熱能發動者。在物質領域中,動和熱分別與精神範疇的意識相業力相對應。

此四大種的巨大力量是不可分割,緊密地相互聯繫在一起,但也許對待定的事物而言,某一大種的成份要多一些,佔有更大的優勢。比如,外漲性在地大中佔有優勢,內聚力於水大中,熱性於火大中,以及動性於風大中。

由此可見,物質是由時時刻刻都在持續變化的力量和因素組成的。根據佛教,物質只能連續存在十七個剎那。(2)

根據生物學,人在出生時,他因遺傳而得到父母直徑為三千萬分之一英寸的無限微小細胞。「在九個月的懷胎中,這一微粒成長為當初一百五十億倍大的塊體」。這一微小甚微的細胞就是人的色身基礎。 (3)

根據佛教,性別也是在懷孕之時確定的。

在這人體的繁雜機器中,有一種更為重要,與物質相關聯的因素,那就是意識。博學多聞的作家們也許會高興地說不是精神加物質,而是精神和物質。科學家們宣稱,生命來源於物質,而心識由生命而生。但是,對於心識的發展,他們沒有給予一個滿意的解答。

與物質的身體不同,非物質的心識是無形的,但可以被直接的感受到。一則古老的諺語說:

「何為心?非物質。何為物質?從未想。」

我們清醒明了我們的思惟和感覺,由此直接感受,我們以類比推理它們也存在於他人之中。識在巴利語中有好幾種說法,其中mana,citta,vinnana,最為常見。巴利語詞根man,意為想。英語單詞man意為人,巴利語manussa,意為開發了意識之人,我們可以對此作一比較。

在佛教中,心與識沒有什麼區別,它們被當成同義詞來使用。心可被簡單的詮譯為對事物的感知力,因為沒有一個指導一切行為的主宰或靈魂。它是由變化無常,瞬息生滅的心態組成。「以生為起源,以死為出口.意識持續不斷地向內遷流,如同河流接引附屬小溪,連連增加而成大水。」每一個短暫的意識,在遷流不息的生命之流中,一旦消失,即把全部力量,和深深烙印於自身的所有感受統統地傳送給它的替接者。因此,每一個新意識是由其前一個意識的所有潛力和另外其它所組成。正因為一切感受毫無丟失地烙印到這個無常變化、不斷更新的意識之中,那麼,即使肉體短暫的分散,對過去生世的憶念將成為可能。如果記憶完全依附於腦細胞.那麼,這就不可能了。

意識如同電流一樣,既有創造能力又有毀滅性力量。它又好象雙面鋒利的武器既可用來行善,也可用來作惡。一個小小的意念從無形的意識中生起,甚至可以拯救或毀滅整個世界。一個念頭既能使一個國家人口充盈,也能使一個國家人煙稀少。意識創造個人的天堂,意識建立自己的地獄。

奧斯本斯卡寫道:「有關在意識現象中存在的潛力,即思想、感受、慾望,我們發現它的潛在能力是無法估計的,無有限度的。從個人的經歷觀察歷史,我們得以知道觀點、感覺、慾望的自我顯現。它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創造無數連續不斷的現象。一個意念能夠在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產生一種功效,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精深,引發更新的現象,釋放出更新的能量。我們知道,思想依然存留並起著作用,即使發明這種思想之人的名字已經變成了神話之謎,例如古老宗教的創造者、不朽古詩的創作者、英雄、領袖、預言家等,他們的名言佳句被無數人口口相誦,他們的觀點被人們反覆研究而加以註解……。

「毫無疑問,如同一塊石碳或一個有生命的細胞都包含有能量,一首詩中的每一個思想都具有一種巨大的潛力。這種力量無限奧妙、不可思議,更有啟迪性。」 (4)

觀想下面一段佛陀意味深遠之語:

「諸法以心為先導,以心為主,由心所造。」

根據佛教,心或識在懷孕之瞬間,與色法同時生起。因此,意識存在於胎中。此最初意識,用佛教專有名詞說,流轉意識,或再生意識,就是此人依過去之業為緣而生。人類之間存有的微妙心智,精神和道德的差異就是由此因業而起的意識,即人的第二因素決定。

給予精神和物質以生命力,即生命現象,是構造人的三要素之三。由於生命的存在,再生才能成為可能。生命在物質和精神在兩個方面自己表現出來。在巴利語中,生命的兩種形式稱之為namajivitindriya和rupajivitindriya,即精神生命和物質生命。

因此,色法、心法和生命是構成一個人的三大獨特因素。它們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強大的力量人,他帶有難以想像的蘊藏力誕生了。他成為自己的創造者和毀滅者。在他內部即可發現罪惡的垃圾堆,也可發現善美的藏室。在他內部可以找到卵生動物、兇殘者、普通人、超人、天人和梵天。罪惡的秉性和聖潔的道德同時潛伏於中。他既可以成為自己和他人的祈福者,又可能成為一個詛咒者。事實上,就自我而言,人本身就是一個世界。

「人從哪裡來?」這是我們的第二個問題。

人是從哪裡來的?

人或有始,或無始。說有始者假設了第一因,或者是宇宙之力,或者為萬能者。說無始者否認了第—因。因為,作為一般經歷而言,因不斷生果,果不停的變因。在因果流轉之中,第一因是不可能想像的。根據第一種說法,生命是有起始,而根據第二種說法,生命沒有起始。在一些人看來,第一因之說就如圓形三角形一樣荒謬可笑。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人是其父母的精卵細胞的直接產物。當科學家們主張一切生命皆來自生命時,他們就保持一種說法,即意識相生命來自於非生命之物質。

根據佛教,人是由業力而生(kammayoni),父母只不過給他提供了一個物質基礎。因此有情眾生相續。在懷孕瞬間,業力對最初意識發生作用,從而使胚胎有了生命。正是這種無形的、由過去生引發的業力在已經存在的物質現象上產生了心智和生命現象,從而完善了構成人的三要素。

在談到有情最初形成胚胎時,佛陀說:

「哪裡有此三種的結合,哪裡就種下了生命的種子。如果父母同床,但不是母親的懷孕期,沒有待生有情(gandhabba)的參與。則沒有種下生命的種子;如果父母同床,時為母親的懷孕期,但是待生有情不存在,則沒有種下生命種子;如果父母同床,又是母親的懷孕期,同時又有待生有情的存在,由於這三個因素的結合,則播種下生命種子。」

在這裡,ghandhabba(=gantabba),指的是準備好由此特別母親而生的合適有情。這專用名詞只能用在此特有的情況下,我們千萬不可把它錯誤地認為是恆常的靈魂。

一個有情眾生出生於此,必有一有情眾生在某一個地方離世而去。一個有情的出生相關相續於一個過去生有情的死亡。用一般的話說,太陽從一個地方升起也就意味著太陽從另外一個地方降落。

佛說:「受無明和貪慾糾纏和束縛,無法想像徘徊遊盪的第一有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