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 涅槃之道——定

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佛弟子比丘,當如是了知;莫貪著世利,專註於遠離。

——《法句經》

三摩地

打好了堅實的道德基礎,求道者開始了更高層次的禪定修習,對自己的意識加以控制和培訓,這是清凈之道的第二個階段。

三摩地就是制心一處,意識高度集中於一物之上,徹底斷除其它任何一物。

根據佛教,因個人的根性不同,共有四十三摩地業處。他們是:

1、十遍處(kasinas)(1)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赤遍,白遍,虛空遍,光明遍。

2、十不凈(asubha)即屍體的十種相(2):膨脹相(uddhumataka),青瘀相(vinilaka),膿爛相(vipubbaka),斷壞相(vicchiddaka),食殘相(vikkhayitaka),散亂相(vikkhittaka),斬斫離散相(hatavikkhittaka),血塗相(ohitaka),蟲聚相(pulavaka),骸骨相(atthika)。

3、十隨念(anussati)佛隨念(buddhanussati),法隨念(dhammanussati),僧隨念(sanghanussati),戒隨念(silanussati),舍隨念(ussati),天隨念(devatanussati),寂止隨念(upasamanussati),死隨念(marananussati),身隨念(kayagatasati),阿那阿波那(出入息念)(anapanasati)。

4.四無量或四梵住(brahmavihara)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

5.一想一食厭想(ahare patikkulasanna)。

6.四差別(catudhatuvavatthana)地(pathavi),水(apo),火(tejo),風(vayo)四大之差別。

7.四無色界禪那即:空無邊處(akasanancayatana),識無邊處(vinnanancayatana),無所有處(akinayatana),非想非非想處(n』evasannan』asannayatana)。

不同根機之人的相應禪法

根據經典,十不凈和身至念(如三十二個部位)為多貪眾生宜修法門,因為這些趨於產生對身的厭惡,由此而對感官的迷戀生起反作用。

絕大多數眾生適宜修行四無量和四種色法訂。

佛隨念以及其它適合於信仰虔誠之眾生。寂止隨念和死隨念,食厭想,四大差別,適合於理智性眾生修習。其餘法門,主要有佛隨念,慈愛觀,至身念和死隨念適應於一切眾生,無論其根性怎樣。

根性(行carita)有六。它們是:

1.貪性ragacarita.

2.嗔性dosacarita.

3.痴性mohacarita.

4.信性saddhacarita.

5.覺性buddhicarita.

6.散亂性vitakkacarita.

性是指個人內在之本性。在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它得以顯露。由於眾生業力多種多樣,人們的根性有所不同。習慣性的行為會構成人們特別的根性。

有些人多貪,而有些人卻被嗔患、惱怒主宰。絕大多數人屬於這兩個範疇。也有人缺乏智慧,多少有點愚痴。與愚痴相似者就是那些心意浮蕩不安,無法著意聚心一處之人。有的人生性就很特別的虔誠,而有些人智慧高深。

把其中一性與其它任何一性相方成,則得三十六種根性之人。再加上多疑之人(ditthicarita),共有六十四種。

不同根性和種類的眾生形式多樣地採納或修習這些禪法。

在修習三摩地之前,一個合格的修道者應首先謹慎考慮禪定法門。在古代,弟子一般得到導師的指點,根據他們個人的根性,選擇法門。但是,現在如果找不到勝任的老師,求學者必須自我判斷,挑選一個自己認為最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

當選好了法門後,他應該隱退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盡量不要有任何干擾。森林、山洞、或任何一偏僻孤遠之地最為適宜。因為在這些地方,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中最不會受到擾亂。

應該明白的是,寂靜來自於我們心內。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安置好,即使是安靜的森林也不會是我們理想之地。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得以安寧,即使是繁華的鬧市也是適意之處。我們所處的環境是一助緣,幫助我們平靜我們的意識。

接著,求道者要決定最為適宜的時間,這樣使他自己和外界環境成為最佳的修習狀態。

一般來說,早晨起床,意識清爽活躍,或如果不是精疲力盡,睡覺之前也是禪修的最好時間。但是無論選擇何時,每天堅持那一時間應是十分明智的。這樣,我們的心將進入修習狀態。

禪坐的姿勢對意識的集中也是一強大的助緣。

東方人通常結跏趺坐,身體挺直,把右腳放在左腿上,左腳放在右腿上。這是圓滿坐。如果這樣很困難的話,肯定許多人都會這樣認為,則可以採納單盤方式,即簡單地把右腳放在左腿上,或左腳放在右腿上。

當以此三角形態的姿勢坐好後,整個身體就得到了良好的平衡。

右手應該放在左手之上,脖子伸直,鼻子和肚臍在同一條垂直線上,舌頭應貼在上顎。有些人喜歡閉上眼睛,不見所有不必要的燈光和外界景物。

閉上眼睛雖然有一些好處,但是,這並不值得推薦。因為這樣很容易使人昏沉,意識失去控制,毫無目的地外求。當此心猿意馬時,身體失去挺直,不知不覺之中,張開了嘴,口涎流淌下來,止不住地前後俯仰。

佛陀禪坐時,一般微閉雙眼,觀看鼻端,把視線收在二四英尺遠之處。

若有人覺得盤著腿坐禪很困難,他可以舒服地坐在椅子或其它東西上,只要高度足夠使雙腳放在地上就可以了。

求道者禪坐時的姿勢並不怎麼重要,只要身體舒適、放鬆。

精進致心一處。應該在一開始時就努力制止不善之念。

《經集》中的《精進經》說,他也許有可能受到魔王十軍的攻擊。它們是:貪慾(kama),膽怯(arati),飢餓(khuppipasa),執著(tanha),遲鈍(thinamiddha),害怕(bhaya),疑慮(vicikiccha),散亂頑固(makkha,thambha),獲取,讚歎,榮譽,偽名(labja,siloka,sakkara,micchayasa),以及標榜自己,毀損他人(attuamsanaparavambhana)。

在這些情形下,佛陀教授的如下修習方法將對大家有所幫助。

1.與傷害之念相對,常存善念,即:嗔恨之中常思慈愛。

2.常念可能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後果,即:嗔恚有時以謀殺而告終。

3.無所在乎地不予理睬,不加註意。

4.追尋導引不善之法升起的原因。在此反省過程中,逐漸忘記它們。

5.直接利用物質方面的力量。

正如一個身強力壯之人制伏一體弱多病之人,同樣的,一個人應當以身體上的力量戰勝不善之念。「咬緊牙關,舌尖緊貼上顎,」佛陀教誨我們說,「出家人應以自己最大的努力抑制、攝製其意識。這樣牙齒緊咬,舌根繃緊,意念一處,那些罪惡不健康的念頭就會一掃而光。當這些念頭消除之後,意識安住,一心不亂。」(3)

當一個合格的求法者完成了所有這一切準備工作後,他將退隱到一個寂靜處,樹立起自信,堅信自己定能成就,精進不息修習禪定。

物質對象如十遍,只不過是禪定的助緣。但是,在樹立一個人的特別品質方面,象慈愛這樣的善德卻有特殊的有利條件。

修禪過程中,一個人可以理智地重複任何一公式原理,因為,它們作為一種助緣,引發它們所代表的信念。

但是,無論修學者怎樣專念於禪定,他將無法逃脫初學者一開始不可避免的困難。「心猿意馬,外來的念頭在其頭腦中亂竄。由於修禪進度緩慢,他變得煩燥不安,其結果則是放鬆精進。」但是,信念堅定的求學者卻勇於面對這些阻礙,衝破重重困難,緊迫不放他的目標,從不在任何一個時刻輕易地放任。

十遍處觀

假如一個禪修者以地遍為其修禪法門。

在直徑為一英尺的圓相表面被塗上一層泥土,使其滑溜無痕,把這同心圓當作最初法門。他本人坐在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